袁文良
勞動,是人生教育的必修課,熱愛勞動更是我們祖先自古以來的光榮傳統。暢游于古詩詞中,欣賞其中的勞動贊歌,可以培養我們的審美情趣。
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許多記述歌詠勞動的名篇,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全詩表達出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強烈怨恨,反映了被剝削者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吸血鬼大膽提出了正義的斥責。尤其是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既對剝削者進行冷嘲熱諷,又進一步點明主題,抒發出勞動者蘊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官歸隱后親自參加生產勞動,田園生活成為其詩作的重要題材。其中《歸園田居(其三)》就十分細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田園生活的快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全詩平淡自然,清新質樸,真摯感人,抒寫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享受田園勞作之樂的愜意、閑適,表現了詩人擺脫官場羈絆后的閑情逸趣和對自由歡樂生活的熱烈追求,從側面批判了現實的污濁和黑暗。
勞動是艱辛的,勞動果實來之不易。這一點,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有獨到的體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詩短短四句,并沒有從具體人和事落筆,因而它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所有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作的前兩句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后兩句則是發自內心的感嘆和告誡,且發人深省,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
享有“詩仙”美譽的大詩人李白,為后人留有詩作一千余首,那些記述勞動的詩作,無不飽含著對勞動人民的關心與同情。如《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寫道:“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全詩僅有20字,字里行間卻流露出作者對創造性勞動和質樸勞動者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恰如一幅有聲有色的秋夜冶煉畫卷,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強烈沖擊。
勞動自然是艱辛的,但艱辛中包含了歡樂與希望。南宋詩人范成大所作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寫了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勞動。其中的“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以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記述了男耕女織的勞作辛苦,結句表現出農村兒童的天真情態,讀來意趣橫生。
過去,由于科技不發達,人們種田多采用刀耕火種,史稱“畬田”。宋代詩人王禹偁從山民們畬田這一原始形態的群體耕作中感受到自力更生、勞動自給、互助合作等人類社會的普遍精神,他的《畬田詞》其一首記述曰:“大家齊力斸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閑;各愿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人們在歌聲中辛勤勞作的歡樂和對秋天累累收獲的希冀淋漓盡致地躍然紙上。詩人這組詩以畬田勞動者的口吻而作,讀來十分真實親切。
勞動是幸福的,也是美好的。暢游在古詩詞海洋中聆聽勞動的贊歌,不僅感受到先輩熱愛勞動的生活態度,更可感受到勞動者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從而加深了對“勞動最光榮”理念的理解。行文至此,筆者不由得想用一首兒歌結束此文:
“太陽光金亮亮,雄雞唱三唱。花兒醒來了,鳥兒忙梳妝。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造……”
責編:胡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