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摘 要:大灣區經濟作為高級區域經濟形態,其具有開放程度高、共享目的的特點,在國際大舞臺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國外其他灣區的實力方面相對比,粵港澳毫不遜色,香港的“一國兩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斷的驅動著灣區的發展。香港的創新產業與高新科技方面,“粵港澳+國際”是值得香港探索的產學研創新模式;服務行業領域應該以香港為中心與其他方面協同發展;打造“互聯互通”的香港金融市場示范區,并且協作促進電商領域。高度包容化在要素流動中應充分體現,且應用于人才信息領域。
關鍵詞:香港;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在改革開放以后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促使其迅速發展。2015年國家發布了相關文件,同時首次提出具體規劃。珠三角區內應融合港澳的發展,明確提出此計劃的“十三五”期間,跨海合作平臺應該在粵港澳大灣區積極建設。作為咨詢服務、國際航運及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享譽世界,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在香港的表征是面向世界、背靠祖國,同時獨特的作用于國家經濟發展過程。本文主要論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過程中,香港在“一國兩制”的作用下具有的獨特優勢作用于該建設,希望為后續工作提供參考價值。
1 粵港澳大灣區的特征及地位
1.1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歷史
在過去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40年內,廣東作為窗口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快速增長的內地經濟,同時還有個不可忽略的因素便是香港。
地租和工人在上世紀70年代時在香港大幅增長,國門被內地改革開放而打開,香港除了交易公司以外,而珠三角地區時香港制造業廠區的設置點。香港臨近珠三角地區,使得珠三角地區具有一定的區域優勢,在政策優勢上也是先行一步,同時工人工資與土地租金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導致了制造業的廠區由香港轉至內地,跨境“前店后廠”的合作服務模式在粵港之間形成。優勢互補作為珠三角的基礎,導向是各地需求,世界級工廠因此形成,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順利的從勞動密集型中心轉變而來。
珠三角地區快速發展20多年之后,轉變為工業經濟體,不再是勞動密集型城市。新的合作篇章在簽署相關合作貿易協議后正式開始,同時“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與內地協同發展,各種優惠政策下的廣東快速建設重點項目,例如建設跨境項目、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加高等。幾年后,廣東先行的措施和領域分別是25和13個,新的動力和更廣闊的平臺加入了粵港合作。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寫入了作為標志的粵港澳大灣區,并且向世界級灣區發展,并且從各個方面都能夠使我國更快的融入全球經濟體。
1.2 世界級大灣區的特征
資源互補在城市之間進行健全改善,主要基礎為自然地理條件,并且灣區之間是天然形成的,實現共同體經濟在區域內的開放性。根據具體的實際數據顯示,全球經濟總量中三分之二在海港灣區城市群中,且主要集中在海岸帶地區,同時距離不會超過一百公里。大灣區的形成與完善,并在世界占有一定地位的主要條件為海資源條件,城市的該資源能形成一定的灣區所需資源。比如有紐約、舊金山灣區等,聚集功能在灣區經濟上的表征更為強烈,發達的各種行業,例如教科、金融業等,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以及領先的創新能力。因此,經濟發展的引擎可帶動灣區區域內發展。
1.3 粵港澳大灣區的特征
具體的指導意見明確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深化合作港澳與內地合作關系,完善發展規劃制定相關制度以用于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優勢在港澳中表征應完全發揮出來,保證地位與功能在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中得以提高。
澳門、香港以及廣東內九個城市形成粵港澳大灣區,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以此為基礎,并且作為重要載體參與到世界競爭,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相比于其他大灣區,具有一定的實力。現在,面積和人口最大最多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同時港口群分布也最密集,并且密切聯系著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區。GDP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表征對比其他大灣區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排名第一的是機場吞吐量,多種樣式的港口集裝箱出現在粵港澳大灣區,例如經濟特區和港口集裝箱各兩個,特色不盡相同的城市,其主要優勢在于相互疊加的多層經濟體,且具有較高的開放程度。隨著不斷推進的相關政策,優勢地位逐漸突出,經濟被穩定的推動發展。
1.4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
第一,核心區域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表征逐漸變為粵港澳大灣區,根據沿海的地理優勢,自古以來粵港澳便占有重要位置,不斷開展的相關建設,重要的作用也隨之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位置極其特殊,擁有相互交錯的多個經濟區。迅速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與產業的發展,最終形成了國際大通道。遵循相關政策的指引,粵港澳作為重要支點鋪設在海上絲綢之路,與各國之間的交易逐漸深化,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臺。
第二,相關政策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使其以中心地位位于全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聚集創新、金融和人才等。具備領先優勢的主要是金融和貿易,例如:深圳具有科技創新的優勢而香港具有金融優勢,學習和發展結合大灣區內各個地區,發展會更加迅速。
重塑空間經濟結構、分流整合是今后發展的主要核心內容,作為驅動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動力,主要的表現有優化生活居住環境、增加城市功能以及不斷提升的國際化水平,技術創新性以及頂尖人才集聚粵港澳大灣區內,使得新機遇出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
2 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中的優勢
2.1 “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
首先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屬“一國兩制”最為獨特。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經濟特區,在金融投資領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大支持,作為當地金融服務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香港現如今的制度體系依舊保留原有的傳統。將高經濟自由發展進行全面提升,有較寬裕的金融市場環境;關于匯率的相關制度,港元及美元依舊存在掛鉤聯系匯率的有關制度;出入境的手續辦理,香港出入手續對于很多國人來說比較簡單且便利;香港的官方語言包含以下中文、英文、粵語幾種語言。香港在商業市場發展中屬于罕見低稅地區,公司的注冊手續辦理流程既簡單快捷而且價格較低,緊隨國際商業市場的發展方向。香港通過“一國兩制”對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貢獻,因而,在粵港澳大灣區有著重要地位。將香港的種種政策優勢要合理安排使用,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項目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實現國家對于經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的種種政策要求。
2.2 地理位置及交通設施
近幾年深圳與廣州發展迅速,逐漸成為國際化都市,機場客運方面有飛速提升,與此同時,吞吐量也在不斷增長。可對于航空港口在管理操作、航空的數量及服務運營中,香港依據占有主導作用和較大的優勢。香港可作為后期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間機場及港口碼頭不斷學習的運營管理手段與服務運營模式,將資源配置做到最佳,可為該區域客運、貨運的整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撐。亞洲的中點是香港,是遠航所經主要途徑,而且是世界交通樞紐的重點。由于建立港珠澳大橋向廣深港通往車輛,很多路程都維持在一小時范圍內,為能夠增加該城市之間的流通效果。
2.3 金融市場和人才國際化
在建設粵港澳大灣中金融市場是后期發展的重中之重,香港金融行業占據很大優勢。在金融市場香港地區將產生顯著作用,與廣州及深圳地區金融相互聯合,為該區域“一帶一路”提供金融核心圈。
金融市場中香港占有中心地位,成為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相關報告顯示,在世界競爭能力方面,香港已經名列前茅,且在經濟體上的表征多次連續被稱作最為自由的。目前,現在的主要使命為內地市場引進海外企業,同時貿易往來還需要香港繼續保持。因為市場認可度在香港的表征極為強烈,以第一推力使第一企業融入世界市場。金融體系的完善優化已經在80年代逐步完成,貿易金融方面,香港逐漸稱為中心,金融設備和商品的完善、透明化,在相關標準的要求下,每個部門的分工被明確劃分,香港中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聚集了金融的信息、人才培養以及研發能力等等。同時,香港在建設過程中承擔著領頭羊的作用。
然而,各個行業的頂尖人才都聚集在香港。金融方面,相關人才不僅能處理本地的金融業務,對國外業務也有著相當成熟的經驗;法律方面,對與國外和本地的業務香港的相關人才都有著成熟的經驗。并且,在全球方面,香港的科研、人才儲備等方面都占據領先位置。多方面領先條件可以為內地企業提供廣闊的服務平臺。
3 保持香港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性
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的合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繼續深化,充分發揮香港的作用。(1)探索產學研創新模式“粵港澳+國際”,綜合競爭力在未來世界灣區中被提升的關鍵主要在于創新產業及新科技,同時推動完善整個灣區發展。(2)形成“互聯互通”金融市場示范區,改革我國的金融業主要依靠粵港澳大灣區。同時能使得輻射能力在香港資本市場中表征強烈;合作在珠江三角區與香港的深入,使得境內“橋頭堡”成功被打造,人民幣國際化被推向世界。(3)共同發展服務行業,不斷促進內地和香港之間的服務行業,內地取其優勢,并使新型服務產品成功引進內地。(4)“跨境電商”的理念引進內地,電商產業的發展在近幾年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電商發展得到了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境內跨境電商,物流運輸成本被大大降低,最終實現“跨境電商”。(5)高度包容要素流動,優勢在各個地區不盡相同,相互彌補,確保灣區內各城市共同發展,準確的定位粵港澳大灣區的作用,迅速發展經濟。所以,當香港的潛力被完全激發,使得新鮮的血液注入大灣區發展中,新橋梁也因此被成功建立。
參考文獻:
[1]洪爍秀,冼先品.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廣州跨境電商行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36):31-32.
[2]李澤眾.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對長三角城市群未來交通建設的啟示研究[J].特區經濟,2020,38(10):12-14.
[3]王婧茹.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特區經濟,2020,38(1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