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倩

摘 要:預設和生成是教學的兩把“利刃”,使用得當便能起到化難為易的功效.教師可從精準預設概念理解起步,深化學生數學認知.課堂疑問是彌足珍貴的生成資源,亦是針對性教學的突破點,并依據該點展開一題多解,進行變式訓練,提升生成質量.
關鍵詞:概念預設;捕捉疑問;一題多解;變式訓練;自然生成
課前的“預設”與課中的“生成”關聯密切,教師應做足功課充分預設,及時調整課堂動態,優化教學活動,才能提升數學課堂生成效率.高中階段數學課堂,學生感到吃力,對數學理解往往存在疑惑,課堂氛圍凝重,學習缺乏學習活力.教師要認識到課堂動態生成的重要性,以激情、智慧來打造易學、樂學的數學課堂.
一、深化概念預設,促進學生認識數學本質
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體系的基本要點,但很多時候,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師會將重心放在解題練習、解法探討上,忽視概念的預設、生成,導致學生并未真正理解其內涵,相關數學概念在腦海中模棱兩可.如函數、向量等概念,既是基本概念,又是數學思想,還是解題方法,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全面了解和認識概念,才能在后續解題中抓住數學的本質.因為數學概念理解起來抽象不可感,所以其預設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在認知時,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實物或模型等進行直觀化呈現,便于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從而為對概念理解的“生成”提供了幫助.例如“異面直線”這一概念理解的“預設”,一些學生分不清“異面”的意義,我們可以自帶一個俄羅斯方塊.首先觀察方塊的各個面,可以發現在同一面上的有相互平行或相交的兩條直線.然后再引導學生找一找方塊上不相交且不平行的兩條直線,這就是“異面”直線間的關系.基于此,學生對“異面直線”概念的認識,在頭腦中就能逐漸形成其特點.經由前面的鋪墊,再順勢歸納出“異面直線”的定義,此時學生就能輕松地理解“不同在任何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這個概念.
最后,讓學生動手在紙面上畫出“異面直線”,對比學生的作品,使之從中體現異面直線的空間感,為后續學習、解題創造思維基礎.掌握概念的本質,深刻領會概念的內涵,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本要求.函數概念雖在之前有所涉及,但進入高中,函數的知識廣度、深度都有很大延伸.在函數概念預設上,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兩個量”他們之間的關聯,明確定義域、值域之間的聯系,明白函數解析式、圖象的對應關系,才能把握函數的本質.
二、善于捕捉學生疑問,促進數學認知生成
學貴生疑.在認知發展過程中,遇到疑惑是難免的,以疑惑為突破口,善于質疑和化解疑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認知力的形成.學習數學,不要忽略“犯錯”資源的價值,對此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在學習數列知識時,有一道題在講解時受到某學生的質疑.
原題為:數列an,a1=1,前n項和為Sn,當an+1=2Sn,n為正整數,求a4.對該題的求解思路,有學生選擇遞推關系,先根據a1,求出a2,再由a2求出a3,再由a3求出a4.但也有學生這樣求解,先從an+1=2Sn,得到Sn+1-Sn=2Sn,由此得到Sn+1=3Sn.可以判斷數列{Sn}為以首項為1,公比為3的等比數列,Sn=3n-1.
得出a4=S4-S3=18.然而,某學生提出另外一種解法,但結果不同.該解法如下:由an+1=2Sn,得到an=2Sn-1,讓前后兩式進行做差,得到an+1-an=2(Sn-Sn-1)=2an,故而得到an+1=3an.該數列為首項為1,公比為3的等比數列,an=3n-1.求出a4=a3=27.
從解題方法來看,看似符合邏輯關系,其他學生也對該解法產生了濃厚興趣.此時教師不宜越俎代庖直接指出原因,而應引導學生仔細揣摩這道題的解題過程,探究該題的解法問題出在哪里?有學生認為,該解法是錯的,因為跟前面的結果不一致;有學生認為,該解法對的;也有學生認為,該題為多種解法.有一學生提出質疑,an+1=2Sn,該式對于原題中,n為正整數,但當n=1時,an=2Sn-1不成立,因為沒有S0.其他學生聽到這種分析,紛紛贊同.對于數列問題進行討論時,還需要考慮n的取值范圍.如果忽視n的范圍,則對于通項公式而言,有可能不成立.由此,該學生的解法,從第二項開始是公比為3的等比數列,而對于第一項是不符合an+1=2Sn條件的.由此,以學生質疑來審視數學問題,幫助他們領會數學概念,從而提高解題正確率.
三、善于剖析一題多解、變式訓練,提高數學生成質量
在高中數學中,題型多樣性、變式教學是常見現象.圍繞一道題,可以有多個不同的解.結合一道題,可以延伸多種變式題型.加強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可以從題型變換中來開發學生的數學想象力.如三角恒等式的證明,往往同一道題有多種多樣的求證方法.1-cos2θ+sin2θ1+cos2θ+sin2θ=tanθ,在該題的求證方法上,通常需要觀察等式兩邊的關系,左邊相對復雜,可以對左邊進行變形,左端=2sin2θ+2sinθcos2θ2cos2θ+2sinθcosθ=sinθ(sinθ+cosθ)cosθ(cosθ+sinθ)=tanθ.另外,還可以通過假設法,設tanθ=t,對原式進行變形,進而推導出結果.在對數學題型進行分析時,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數學想象力,分析數學一題多解或變式訓練,從不同的題型變換中,圍繞條件、結論展開訓練,使學生懂得舉一反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出思維定勢的“死胡同”.
課堂預設與數學知識的生成,其重點在于預設.教師在教學設計優化上,要結合學生實際,構建趣味、活躍課堂.精心備課,需要聯系學生的認知狀況,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訴求,并在課堂上,了解和發現學生的疑惑,以質疑為突破口,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積極搭建學生思考、探究和討論的“舞臺”,為其自主學習創造條件.課堂生成對教師來說無形中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強自身業務學習,依托課堂來精心組織,發現學生的需求,適當、適度構建課堂教學知識點,避免過度生成、隨意生成,否則會讓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畏懼感.因此,加強教師自我角色定位,將課堂由“教”轉化為“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課堂探究,打開數學思維之窗,走進數學世界,領會和感悟數學課堂的趣味,培養其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詹寶華.讓預設和預設生成和諧共舞[J].課程教育研究,2016(20):162.
[2]謝永.預設與生成共出彩〗[J].數學教學通訊,2017(28):34-35.
[3]林生.尋易錯之源,覓糾錯之道 ——對數列易錯題、 易混淆的分析與辨別[J].廣東教育(高中版),2017(5):26-30.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