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龍




“以前種糧三年吃一年,如今種糧一年管三年。”
在馬培清家中,看到谷倉里裝滿糧食,廚房里掛著不少臘肉,溫飽不愁,了解到他們家通過參加黃精中藥材產業發展和土地入股分紅、管護藥材基地等方式,實現了穩定脫貧,習近平表示欣慰。“總書記進屋問我如今生活好不好,要我帶他看看家里的糧倉。”馬培清小兒子陳朋指著堂屋里的一個金屬谷倉說,“他問我這里面裝的是什么?是哪一年種的?夠吃一年不?”聽說這些糧食是前年種的、夠吃三五年時,總書記連連點頭說,以前種糧三年吃一年,如今種糧一年管三年。
三月春和景明,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翻耕士地的、平整荷塘的、給黃精施肥的、為黃連除草的、打掃蜂桶的……春日的陽光,打在村民們的笑臉,上,像極了那首山歌吟唱的模樣——太陽出來喜洋洋。
“太陽出來噦兒,喜洋洋歐啷啰……不愁吃來啷啷扯,哐扯,不愁穿歐啰啰。”這是一首石柱山民上山砍柴時傳唱的山歌,很多人都會哼上幾句。歌里唱的“不愁吃來不愁穿”,是村民們祖祖輩輩的夢想。
這份關乎衣暖食飽的夢想,早已成為現實。如吟,中益鄉的村民們有了更多更好更美的期許。
“每天兩盒牛奶”
3月16日下午,中益鄉華溪村先鋒組。
通往馬培清家的石板路邊,爬滿了一壟壟三葉草。半路上有一個簡易的竹門,翠竹為柱、稻草為瓦,清新而別致。這是去年9月為慶祝豐收節搭建的,馬培清家的院壩,就是豐收節的主會場。
如今,這個院壩兩旁李花、杏花競相綻放,好不熱鬧。院壩前成片栽種著黃精,套種的皺皮木瓜已有人高。
馬培清坐在自家廚房門前的椅子上,見到有人來,大聲地招呼著我們:“吃飯了沒?快來坐,快來坐……”
老人家穿著一身紫色外套,顯得格外精神,特別是左胸前的黨徽,锃光發亮。
今年87歲的馬培清是有46年黨齡的老黨員。說起那枚黨徽,老人家格外珍惜,她說有次找不到黨徽了,急得團團轉。從那之后,每天起床穿好衣服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戴好黨徽。
“中午吃啥好東西了?”我們問老人家。“涼拌折耳根、炒的四季豆和菜尖肉絲。”老人家咯咯咯地笑。
走進廚房,只見灶堂上掛著塊臘肉,冰箱有各種蔬菜,還有排骨、肥瘦肉。
廚房里最打眼的,就是那個巨大的白鐵皮圓桶。馬培清說那是她家的糧倉,裝的是谷子。我們用手指敲了敲糧倉的頂端,發出悶悶的響聲,裝得滿滿當當。
“家里不養豬了,肉都是鄉場上買的。”馬培清和大兒子陳福明住在一起,她告訴我們,大兒拍天在工地上孫工,工地離場近,時不時會買些新鮮肉回家。
“不怕你們笑話我,我每天要喝兩盒牛奶,有機的,75塊錢1箱。”馬培清說自己以前愛喝“六個核桃”,最近喜歡上喝有機純牛奶了。
馬培清說或許是牛奶養人,她的身子骨硬朗得很,去年摔了一跤啥事都沒有。
那是去年10月份的時候,馬培清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了下來,一番檢查下來,發現沒有受傷。女不放心,把老母親接到了自己在縣城的家里,還帶著老人去縣城里的醫院做了全面檢查,結果也沒事。
“在女兒家住了好幾個月,春節前才回來。我們一大家人還在院壩里吃了團年飯。”馬培清說。
那是在1月24日大年三十的中午。我們翻看當時的照片,只見桌子就擺在這個院壩里,有炒菜涼菜,還有蒸的扣碗、燉的坨坨肉,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鬧得很。
“管護費三年兩千塊”
和老人家聊天的時候,兩個小孩在我們面前打鬧著跑來跑去。
老人家說:“那是我的兩個孫子,我小兒子陳朋的娃兒。娃兒害羞,見到生人都不打招呼。”
循著小孩的腳步,我們繞到屋后,那里是陳朋家的廚房。
廚房除了灶臺和長長的一排櫥柜,還有一個寬大漂亮的洗漱臺。地上貼著瓷磚,屋頂上有玻璃天窗,整個房間寬敞亮堂,千凈整潔。
陳朋、譚明蘭夫妻倆正圍坐在火爐邊吃飯,一盆火鍋在火爐上冒著熱氣,桌上還有一盤油炸的泥鰍和兩盤小菜。
“你們吃飯沒,快來坐著吃點。”女主人端來花生,邀我們坐到火爐邊。
譚明蘭告訴我們,廚房以前在前院,由于前院被村集體打造成了華溪村主題郵局,村里就幫他們在屋后搭建了這個廚房。
此時已是下午3點來鐘,我問陳朋:“這么晚才吃午飯?”“剛從坡上回來,在給老虎姜施肥。”陳朋褲腿沾滿了泥巴。
陳朋口中的老虎姜,學名叫黃精,是一種多年生草本食藥兩用植物,“我家流轉了五畝田給村集體,都種上了老虎姜。”
村里流轉土地統一種上黃精,再“反包”給村民管護。陳朋夫妻倆接手的5畝黃精,管護費三年兩千塊錢。譚明蘭以前可沒想過,在自家土地上千活還能領到村里的“工資”,
黃精是華溪村重點發展的產業,通過農村“三變”改革,以土地人股分紅、“反包”管護等方式,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
華溪村全村種植有200畝黃精,涉及農戶150戶、480人,其中貧困戶48戶、159人。按照畝產3000公斤、保底收購價每斤5元計算,預計2021年可實現產值600萬元,平均每戶3年可增收20000元以上。
“預備黨員半年了”
吃過午飯,譚明蘭把剩菜放進了冰箱。那是臺雙開門的大冰箱,里面滿滿當當,有菜有肉,還有一大袋雞腿。
“現在的娃兒嘴刁,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譚明蘭說,“這些菜都是自留地摘的。”
夫妻倆的自留地就在廚房后,菜花黃燦燦的。譚明蘭怕我們不認識,一指點著說,這是豌豆尖、大白菜、菠菜、芫荽、蔥、蒜……“這是茴香,煮魚香得很。”譚明蘭說如今想吃啥就種啥,實在沒有的才上街去買。
兩個娃兒一個初中一個小學。我們試探著問:“上學、吃飯有壓力不?”
陳朋笑笑回答,上學很多費用都減免的,還有營養午餐,“就是娃兒大了穿衣服有時要攀比了”。
話里有點責備,但聽得出來陳朋并不擔心。不過再早幾年,家里可不輕松。
陳朋因為喜歡喝酒,2014年發現肝臟和腦血管出了毛病,整個人有氣無力,沒精打采。譚明蘭說,那時候給陳朋換衣服,他手都抬不起來。
為了給陳朋治病,譚明蘭東拼西湊借了差不多三萬塊錢,一家人也因此成了貧困戶。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中益鄉政府的多方幫扶下,譚明蘭當起了村里的保潔員,一年有5000塊錢收人,陳朋病愈后在鄉里工地做木工,一家人在2016年脫了貧,之前借的債去年也都還清了。
市婦聯在華溪村設立有巾幗扶貧車間家庭工坊。如今,除了田里的農活,譚明蘭還在家庭工坊制作土家的土布工藝品,也有一筆收人。我們隨手拿起一個手工縫制的布老虎,針腳細密均勻,看得出來,譚明蘭做針線活也是一把好手。
在陳朋家,也有兩個和馬培清家一模樣的糧倉,拍打之下也是悶響。我們問這里頭有多少斤谷子,譚明蘭說她也不清楚,和婆婆家的算在一起,三個谷倉七八千斤肯定是有的。她指著墻角的打谷機說:“要吃了就現打米,方便得很。”接著補一句:“夠的吃。”
“現在還喝酒不?”我們轉過頭問陳朋。“早就戒了。”陳朋憨憨地搖頭。
陳朋不僅不喝酒了,還成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半年后預備期滿。“我外公早年是地下黨,我母親也是共產黨員,我不能拖后腿噻。”陳朋說他要把這份光榮傳承下去,來回報社會,因為當初是村里的書記、第一書記等村千部來慰問他鼓勵他,才讓他重新振作起來。
回到前院,譚明蘭帶我們參觀那間曾是她家廚房的主題郵局。
主題郵局外擺著綠色的郵筒和郵遞員的自行車,一面外墻裝飾著一個巨大的信封,另一面則掛著耕犁、耕耙和牛杠子等農具。“他們說掛起好看,城里人沒見過。”
說是主題郵局,其實更像主題展廳。底層的展架上,除了石柱風光明信片,更多是石柱特色農產品,有辣椒油、拌飯醬、蜂蜜、黃連花、莼菜……
從樓梯走到上層,則是華溪村的主題展廳,其中有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4月來到中益鄉的畫面。有一面展墻上張貼著《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歌詞,末尾那句“不愁吃來不愁穿”被放大標紅,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