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




“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貧的重要保障。”
2019年4月15日下午4點過,習近平總書記踏著濕滑的石階登上陡坡,來到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貧困戶譚登周家,從屋外看到屋內,詳細詢問老兩口生活和身體狀況。“低保補助有多少?”“土地流轉一年收入多少?”“醫藥費花了多少?報銷了多少?”“子女一年給的贍養費有多少?”總書記問得十分仔細。總書記聽了老譚的介紹,高興地說,你們家不愁吃、不愁穿這“兩不愁”我們直接看到了,醫療保障、住房安全做得也挺好。
通往譚登周家的小路蜿蜒陡峭。我們拾階而上,轉了幾個彎,來到一幢土家小樓前。院壩千千凈凈,中益鄉的扶貧干部馬培雙和譚登周正坐在板凳上說著話。在他們身后大門兩旁,一副鮮紅的春聯格外醒目:“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兩苦有醫保”,橫批是“共產黨好”。
這是2020年3月16日午后,我們的采訪就從這副春聯開始。
春聯抒寫感恩情
說譚登周這幾年經歷“九死一生”“三病兩苦”,確實點也不夸張。
2018年3月10日,譚登周在河邊挖地時,一不留神,從七八米高的河坎,跌到河床的亂石堆里。
昏迷10多天后,譚登周總算在石柱縣人民醫院醒了過來。雖然撿回了一條命,但頭部、肺部等多處受傷嚴重。“肋骨斷了7根,23顆牙全都摔沒了。”時隔兩年之后,譚登周在給我們講述時還是上氣不接下氣,有時不得不由馬培雙在一旁補充。
住院近4個月,醫療費花銷高達15萬余元。加上后續費用,譚登周2018年的醫藥費就有16.4萬余元。
對2016年才剛剛脫貧的譚登,周家來說,這是個天文數字。
“好在黨的政策好。”譚登周說,之前財政資助購買了新農合醫保,所以經過醫保報銷、社會資助,自己基本上沒有花什么錢。
醫藥費雖然解決了,但顱腦損傷、骨折、肺挫傷等等所帶來的后遺癥,讓譚登周喪失了千體力活的能力。老伴兒焦光潤70多歲,也是個老病號。于是,喪失了勞力的老兩又“跌”回了貧困戶。
“他們是典型的因病返貧。對這樣的家庭,政策得兜底。”馬培雙說,鄉政府為老兩口辦了低保,再加上土地流轉、人股分紅、生態林補貼等,老兩口年收入有2萬多元,在2019年再次脫了貧。
“人這一輩子難免遇上個'三病兩苦’,這么多干部沒日沒夜下力氣幫扶,還不求啥子回報,我們很知足的。”2019年春節,譚登周專門找駐村幫扶千部寫了這副對聯,句子都是他自己想的,“活了60多年,經歷了這么多,我就想表達一下感謝。”
舊的春聯過了一年褪了色,今年春節,譚登周又請人重新寫了一副,還是原來的話語,還是貼在大門兩邊。
新生活帶來新希望
除了春聯,譚登周家的外墻上還整齊排列著貼了好幾張各種各樣的單子,細細看來,這些單子其實勾勒出了這個家庭的生活輪廓。比如“農村危房改造標識牌”表明,老譚家2018年經過危房修繕加固,現在安全等級B級;在“石柱縣脫貧攻堅明白卡”的“基本醫療保障”一欄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精準脫貧保、先診療后付費、健康扶貧救助基金、兜底基金等各選項旁,都打著勾。
另外還有一張“中益鄉2019年護林人員職責及范圍告知書”,寫明譚登周被聘為村里的護林人員,一年的勞務費為6000元。這是鄉里特意為譚登周安排的新工作。
“既保護林子,又能康復鍛煉,還能增加收人。”譚登周很珍惜這個公益性崗位,常進山去走走。在他看來,如今治病有報銷,吃飯有低保,但也不能全都靠政府。“我們老兩口都千不了重活,不能搞生產,但想讓關心我們的人看到我們也在努力,不能讓他們失望和寒心。”
其實,老兩口原本就是勤快人,單是看看院壩和廚房就知道,就算是年紀大,又有傷病,灶臺和鍋碗瓢盆也都照樣收拾得千千凈凈,整整齊齊。“自己多掙點錢,給政府減輕點負擔。”抱著這樣的想法,老譚也開始做起了更多的打算。院壩前,圍著個雞棚,10幾只雞和一只鵝在里頭踱著步;后院放置了5個方形蜂桶,還有蜜蜂飛進飛出,這是一家電商企業送的。“一個蜂桶一年大概可以產8斤蜂糖,1斤賣到150元左右,算下來一年還有六千元。”
在堂屋,我們還看到有貨柜和包裝盒,這是譚登周讓在外打工的兒媳給買的。隨著華溪村農旅融合不斷發展,老譚看到村里游客多了起來,他準備把自家房前屋后出產的這些土雞蛋、蜂蜜好好包裝,賣給游客。
政策兜了底,脫貧不脫政策,老譚心里對將來也有了底。他覺得再力所能及做點事,日子總會越來越好的。“沒別的想法,爭取多活幾年,多過幾天好日子。”。
鄉里蓋起新醫院
譚登周家的墻。上,還張貼有一張“家庭醫生簽約巡診卡。”
根據巡診卡上的記錄,家庭醫生每月到訪巡診一次,最近的一次是3月12日,紅生院的醫生為譚登周老兩口做了身體檢查。正是那天,焦光潤被接到了中益紅生完。
在中益紅生院見到焦光潤時,她正坐在花壇上曬太陽。
“感冒了,腦殼痛。”焦光潤跟我們說,“劉院長把我接來的。”
焦光潤口中的劉院長,是中益紐生院副院長劉新江,他也是譚登周、焦光潤老兩口的家庭醫生之一。
“那天我去巡診,看到她感冒了,慢性支氣管炎也犯了,走路都困難,就把她帶到衛生院來住院。”劉新江告訴我們,“今天早上查房做了檢查,老人家好多了,再觀察兩天就能出院。
譚登周、焦光潤老兩口是衛生院重點照顧對象,作為他們家的家庭醫生,劉新江對他們的情況自然也了如指草。
譚登周摔傷后遺癥嚴重,中益衛生院為他制定了個性化的診療方案,定期上門為他體檢并指導他進行康復訓練,而焦光潤有高血壓、風濕、腰椎骨質增生等多種慢性病,每次上rJ除了做檢查,還要叮囑她按時吃藥。
和譚登周、焦光潤一樣,中益鄉的村民都有自己的簽約家庭醫生,每月上rJ隨訪。全鄉7個村就有7個家庭醫生團隊,每個團隊都包括團隊長、全科醫生、護士、村醫等5人。除了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的簽約內容還包括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比如預約掛號、專家門診、中醫針灸等。
在劉新江看來,醫療保障如今至少在中益鄉并不是很大的問題,常見病、慢性病基本能在中益鄉納解決,尤其是對貧困戶的各種醫療救助政策包括參保、住院等等,都有很具體的規定,比如類似焦光潤這種情況,“在衛生院住院,醫保報銷比例是90%,而且享受‘先診療后付費’。這次住院一周,費用1500元左右,她自己只需要花150塊錢。”如果遇到特別重大的疾病,貧困戶還可以申請特殊的救助。
在衛生院對面,緊挨著鄉政府,一排漂亮、氣派的青磚建筑已經成型,屋頂上,工人正在鋪瓦片。劉新江說那是擴建的鄉衛生院,原計劃是今年6月完工投用。新的衛生院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還包括一個康養中心。建成后,衛生院會有50張床位,新增理療婦產兩個科室,設備也提檔升級,尤其是加人遠程會診平臺,山里的農民今后就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城里大醫院專家的遠程會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