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越
去石柱中益鄉,是在春分前的兩天,沿途的油菜花耀眼,農家房前屋后的李花杏花也開得正熱鬧。當然,熱鬧的不止是花。河灘、田間地頭還有鄉衛生院的建筑工地上,到處有突突作響的機器和勞作的身影。
這正是春天該有的景象,萬物復蘇,生機盎然。這也是理想中農村該有的景象,繁忙和喧鬧中,有一股力量如同春天一般從土地中噴薄而出,叫人按捺不住地感到振奮。
作為一個剛剛脫貧的鄉村,中益鄉和中國大地上許許多多的鄉村一樣,正努力完成著自己的蛻變和新生。但中益鄉又是獨特的,在它的活力背后,有一些值得深究的普遍性。
試圖僅僅通過一次采訪,就能全面深入地剖析,顯然不太現實。不過我們仍然可以通過發掘一些典型的細節,從中理解鄉村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的由來。
頭天住宿的時候,客棧老板成世芳閑聊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去年從主城觀音橋回到中益,翻修了老宅,在進鄉的公路邊開起了客棧。問她為什么回鄉,她說,政策這么好,我為什么不回來呢?
第二天,在偏巖壩的農家樂改造工地,我們又碰到了她。原來,她還是華溪村村集體華溪旅游公司副經理,負責鄉村旅游項目設計和農家樂。聽著她一邊給我們介紹項目,一邊招呼工人忙這忙那,我突然想到了一個詞:“能人”。在偏巖壩經營農家樂的。同樣不乏成世芳這樣回鄉的年輕人。盡管人數還不多,但他們有經歷有能力也有想法,既發展產業,還投身公共事務,無疑將是改變山鄉的一股活泉。
也是在偏巖壩,我差點鬧了個烏龍。在一個正在改造的農家樂,我們遇到副鄉長郎滔,他正和一個年輕人商量著客房的布置:電視機是要的。但窗簾要換,要符合農家樂的軍事主題……我猜這年輕人應該是經營戶,正想見縫插針問幾個問題.誰知他招呼一聲就走了。原來,他也是鄉里的千部。
后來發現,這樣的誤會在中益鄉發生的幾率太大,因為你在田間、工地、農家隨時都可能遇到一個村干部或鄉干部。只是若不熟悉,單從外表衣著很難分辨。在這些一身灰兩腳泥的鄉村干部中,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駐村第一書記的忘我投入。在華溪村偶遇第一書記汪云友時,他就站在田坎上,指著對面的大山,對我們滔滔不絕暢談未來。在春天的田野里,這樣的場景確實具有某種象征意義,讓人滿懷希望。
不管是能人回鄉還是書記進村,在他們帶來的活力背后,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那就是“產業”。是產業讓鄉村活起來動起來。對于成世芳來說,“政策好”不僅是各種補貼和便利,更是長遠的產業規劃帶來的發展前景。同樣的道理,農民心里也有一桿秤。在老黨員馬培清家采訪已是下午三點多,小兒子陳朋和兒媳還在廚房里吃午飯。為啥這么晚?兩口子笑著說在田里做“活路”。在中益,我所見這么晚吃午飯的不止這一家。流轉出去的田地、鄉里的工程、山上的蜂桶,都是做不完的“活路”。這些“活路”,意味著這一年的年景和未來的生活。
這是值得為之努力的,這也是我們在采訪中,從每個人身上感受到的動力。摘掉貧困帽不久的中益鄉,似乎正憋著一股勁。實現了基本的保障,發展就成為更大、更艱巨的目標,也更有吸引力。這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