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霞
摘要:目前,教育的方法和宗旨在新課標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提高為目標,切實開展自主探究模式,以此促使學生得到真正的發展,而不總是依賴教師。在此,本文從“導入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自主合作,教師適度地引導”“自主評價,發揮積極的作用”這幾方面出發,對于如何更好地開展初中語文自主探究式的閱讀模式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促使學生得以切實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自主探究
具體來說,“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具有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獨立分析、信息搜集、閱讀材料、表達交流、調查實踐等多種探索活動,主動完成語文知識的構建,并獲得相應的技能。這一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改所要求的“以生為本、互動交流”的教學理念,有助于促進語文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教師對于學生的放任不管。在開展自主探究式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注意一定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指導,從而促使這一模式順利、高效地開展。下面,本文具體探討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閱讀學習策略。
一、導入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
在對學生學習動機產生影響的眾多因素中,情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為了保證學生順利開展自主探究式閱讀,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得更加積極,教師就需要去調動學生的情感。而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往往是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教學模式中,首要環節應該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新課標要求,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或任務。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學習中去,從而為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做好心理方面的鋪墊。在創設情境方面,教師首先可以從導入這部分出發,將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調動出來,從而為學生接下來的自主閱讀活動打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鄧稼先》這節課的時候,因為這是一篇關于歷史人物的文章,所以為了充分促使學生產生自主閱讀的熱情,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視頻化的導入情境。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的一開始可以給學生播放關于鄧稼先的一些視頻,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準備。此外,在故事類文章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以此作為導入,不但可以促使學生參與其中,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又如,在教學《木蘭詩》這節課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播放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這能夠快速、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促使學生產生閱讀的濃厚積極性。由此可見,即使在自主探究式的閱讀中,教師也不能忽略了對于導入的設計,而是應該更加強對于導入的設計。而在設計導入的時候教師應該切實以調動學生的情感為基礎,這樣才能切實發揮導入的有效作用。
二、自主合作,教師適度地引導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為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與聯系。”這是波利亞曾說過的重要論調。因此,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師應該通過設計相關任務或活動,讓學生分組進行自主探究與互動合作,在此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能夠切實發揮自己的主體性。而教師則從課堂的“主導者”變成了“組織者”與“協助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或重難點時給予適當的引導、點撥、解釋,幫助學生掃清障礙,理清探究的思路,從而順利地完成自主探究任務,并樹立敢于質疑、敢于克服困難的探究問題觀念。
例如,在教學《鄧稼先》這一課的時候,在學生正式開展合作閱讀之前,教師要為他們設計如下問題:(1)文中的鄧稼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描寫的?(2)作者表達了對于鄧稼先的崇仰之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3)你還知道關于鄧稼先的什么故事?(4)你覺得自己要學習鄧稼先的是什么?這些問題不是學生一下子就能明白的,他們需要查資料認真讀課文、分析探究才能發現。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極大的探索空間。探究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決定了探究學習必須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學生可以充分和同伴交流想法,表達看法,在理解方面產生一定的碰撞。而教師則要對學生產生的問題進行引導,比如有的學生在理解方面產生了分歧,那么教師則要適機引導。可以說,高效的閱讀本身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閱讀,教師在課上應該充分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為學生探究學習提供了條件。
三、自主評價,發揮積極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針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式閱讀,教師應以評價作為導向,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自評與互評。同時,作為教師應尊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任何體驗與發現,要給予及時肯定或恰當引導,要大膽放手,給予學生權利,讓他們成為評價的主體,讓他們敢于將自己的發現與體驗展示出來,從而使得評價更加貼近學生的體驗與探究過程中產生的情感,促進和調整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行為。這樣的評價才能促使班級中不同的個體朝著自己的潛力和強項進行發展,促使評價發揮積極的作用。
例如,以《鄧稼先》這一課的閱讀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在自評的時候,有的學生反思道:“我對于人物的概括方面還是不足的,鄧稼先先生身上的品質是多樣的,而我看到的較為片面。”這說明學生認真反思了。而對于學生的這樣評價,教師可以再進行鼓勵性的評價:“你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是非常好的!繼續加油!”此外,學生也應該開展互評,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取長補短。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主合作式閱讀教學的意義,在教學中實現自身角色由知識的講授者向自主學習的引導者的轉換,切實利用自主探究式的閱讀促進學生語文認知能力的全面充分發展,努力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成就感。以上就是本文的相關論述,希望可以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陳延鑫.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聊城大學,2014.
[2]張衛芹.淺談初中語文自主、合作、探究式閱讀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193.
[3]陳淑珍.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13):32.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縣道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