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強
大秦鐵路于1992年12月21日全線開通,縱貫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長653公里,鐵路沿線城市、鄉鎮、村莊、山區、丘陵、沿海等外部環境復雜多樣。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地方對水土資源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在鐵路限界內栽種果樹及經濟樹木造成樹木傾倒侵入線路危及行車安全,平交道口頂涵后積水,致使村民翻越鐵路護網等矛盾糾紛,鐵路安全風險涉及地方的方方面面,如不及時消除和妥善解決,將嚴重影響重載運輸秩序和行車安全,是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大事,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1? 鐵路外部環境安全隱患分類
根據大秦鐵路沿線實際情況調查,構成鐵路外部環境安全隱患的問題分為:柴草堆放、建筑材料堆放、傾倒生活和建筑垃圾、樹木侵限、應漂浮物(彩鋼瓦房、石棉瓦房、大型廣告牌等)、軟漂浮物(塑料地膜、防塵網)、橋涵積水、無人機使用、人員翻越護網橫跨線路。
2? ?鐵路外部環境安全隱患成因及危害
2.1鐵路沿線硬漂浮物急劇增多
鐵路沿線硬漂浮物90%以上為彩鋼瓦房,原因分析: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水土資源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地方燒磚廠全部關停,原始建筑紅磚價格及運費上升,促使地方企業及個人在建造廠房、養殖場、臨時性房屋時,會直接選擇省工省時性價比相對較高的彩鋼瓦房;13年以來地方美麗新村建設、集團公司美麗車站建設中把平頂房屋或樓房安裝即美觀又保溫的彩鋼瓦,也曾加了彩鋼瓦的數量,特別是廢舊廠房,年久失修極易被大風吹刮到線路上,影響鐵路正常行車秩序甚至形成事故,如:2019年6月中旬大秦線某站岔區處一塊100多平方米的彩鋼瓦屋頂,被大風從3米高的路基下刮至線路上,索性沒有通過列車,經相關部門清理影響行車2近小時,正常開通線路。
2.2鐵路沿線軟漂浮物增多
地方政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政策和經濟上鼓勵農民搞蔬菜、瓜果等種類塑料大棚,農民為了提高糧食畝產產量也會在冬季、春季種植糧作物或育苗采用塑料薄膜,夏季葡萄園設置防雹網;為適應綠色環保要求,地方政府對露天砂石料、紅土等建筑材料均必須覆蓋防塵網,也是軟漂浮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標準不一、質量上參差不齊,極易被大風吹刮到接觸網上,使受電弓受阻影響行車。如:2020年4月份至今集團公司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依法對管內,因村民葡萄園防雹網、村民塑料大棚塑料布、沙場覆蓋的防塵網,被大風刮至接觸網,影響鐵路行車的3起危及鐵路運輸安全事件的涉事企業和個人及屬地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安全生產約談,并形成《鐵路安全生產約談公告》。
2.3鐵路沿線違占增多
柴草堆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與材料堆放增多,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人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及地方政府政策上對環境保護的支持,鄉村基本生活正在由煤改氣、由有煙到無煙轉變,致使大量農作物秸稈及樹木枝條堆放在鐵路安全保護區內,甚至堆放在路基兩側排水溝或路塹天溝內,春冬季節急易引起火災,引起鐵路區段電纜損毀;雨季易造成排水不暢、水漫線路。地方對垃圾處理制度的建立,和配套垃圾處理站的不健全,使的鐵路橋涵空地處出現大面積的建筑和生活垃圾,且屢禁不止,鐵路單位很難管控,多為夜間傾倒,極難找到責任人,堵塞橋涵排水、影響鐵路職工走行路徑。因鐵路橋下較為隱蔽可不覆蓋防塵網且無需支付占地費用,出現大量建筑用砂石堆放,影響橋梁排水和職工行走,也會出現貨車傾倒砂石時刮蹭橋梁梁體。極易引起水漫線路、燒損電纜、撞壞橋梁基礎所引發危機鐵路運輸安全事件。
2.4鐵路沿線樹木侵限
地方森林覆蓋率的提高,空地處栽植樹木可增加經濟收入,使得鐵路沿線樹木增多,遇雨季雨水侵泡土質松軟,在大風惡劣天氣下,樹木極易侵入線路刮蹭機車,或搭觸接觸網,中斷鐵路運輸,造成經濟損失。
2.5路外人員翻越護網
鐵路沿線橋涵積水、排水不良,路外人員翻越護網,既有鐵路橋涵積水是常見問題,由于修建年代較遠,與新時期建設美好農村實現村村通(所有道路路面硬化)存在差異,初期設計不完善,或施工未按設計完工,配套設施不健全,一遇雨季特別是暴雨天氣,阻礙交通,尤其是中小學生上下學和工人上下班時段,致使路外人員翻越護網,造成矛盾糾紛;鐵路沿線村民為了耕地圖方便、走近路,自我安全保護意識不強,存在一次能翻越護網行走和搶越線路,就一百次也沒問題的僥幸心理,給鐵路行車造成極大的路外人身安全隱患,如:2012年8月初在河北省境內,因暴雨導致地方公路(地方漫水橋)受阻,地方群眾便通過鐵路橋梁同行,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造成9人死亡,4人受傷。
2.6鐵路沿線無人機與孔明燈增多
現代順豐、申通、圓通、中通、匯通等全國知名快遞公司對偏遠山區及臨時交通不便(地質災害和其它客觀原因)地區,在運送貨物時正在采用無人機并有推廣趨勢,其技術不成熟性和短時惡劣天氣不確定性存在極大安全隱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追溯,使無人機、孔明燈、風箏等形成普遍化。
2.7鐵路職工法律知識和責任擔當欠缺
鐵路設備主管部門沒有把鐵路用地當作自家的責任田去看守,對地方違建違占不阻止、不上報,視而不見,助長地方群眾違建違占的氣勢;鐵路部門、地方政府對鐵路路外安全的治理制度和治理體系的不健全、不完善,與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藍天保衛戰等政策存在較大差異,造成鐵路沿線長期以來處于三不管地帶。
3? 鐵路外部環境安全隱患問題整治難點和對策
3.1劃定鐵路限界
既有線路因運營年代較舊,路地對土地使用權的限界不精準,基層站段或車間只存于現有地畝圖紙上,鐵路部門需請專業復測隊伍對既有線路地畝圖進行復測,鐵路部門應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派遣專人從鄉村到城鎮一米不落的明確土地使用權,并經雙方同意后建立檔,在現場埋設警示標識,杜絕因使用權不精準、不明確出現的三不管現象。(既有線改造,地方擦邊球)
3.2加強普法宣傳
地方群眾鐵路安全意識普遍單薄,對鐵路相關法律法規基本上無概念,主要原因是宣傳不到位,要加大案件宣傳力度,不能只停留在印發宣傳冊等傳統手段上,要增加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走到群眾中去,和他們講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的案例、與其息息相關且簡單易懂的法規,起到警醒作用;積極加入地方村鎮的微信群定期與之互動,宣講法律法規,組織知識競賽,給予一定的獎勵,讓警鐘長鳴,高壓態勢常態化。
3.3融洽路地關系
雨季橋涵積水群眾出行難、雨水沖刷果樹或耕地、果樹砍伐費用等與老百姓切身利益有關等事情,是最容易激化矛盾的事情,也是最關心的問題,處理不好或不及時,對今后工作開展是極大的阻力,鐵路部門與地方政府要實際調查,想對策、拿方案、出真招、不等不托盡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合理合法下讓群眾滿意,促使路地關系融洽,增強互相的信任感。
3.4構建路地整治部門
鐵路企業與地方政府、綜合護路辦及公安機關分工不明確,責任落實不到位,是前期路外安全隱患增多處于失管狀態的主要原因,現有隱患未政治徹底前,盡早盡快組建路地整治部門,劃分路地分工、明確責任,部門內部在此基礎上分級、分層建立制度,分級管理就是要把隱患庫數據按定量或定性統計分析,確定鐵路安全隱患問題存在的危險程度和整治難度,分高、中、低三級,進而確定隱患整治優先順序,分層管理就是按照車間、站段、集團公司3層以分級管理數據為基礎,明確管控主體、制定管控措施、減少管控流程,以加快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更好更快整治現有存在隱患,讓路內路外增強安全隱患意識整治績效性和必要性。
3.5修善法規 嚴格執法
新時代面臨的新問題,加快修訂完善《鐵路法》、《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協助地方政府(省、市)制定條例,做到動員一次,不如問責一次。
外部隱患整治既是突圍戰更是持久戰,貫徹黨中央批示精神,以生命至上為底線、以聯防聯控為方向,以和諧共榮為目標,構建整治隱患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