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
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有一篇課文,說的是莊子和惠子的一次日常辯論,這場辯論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辯論了。
如果我們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做場直播,得先把他們二位給安排一下:
辯題:莊子知不知游魚之樂
正方:莊子 我知游魚之樂
反方:惠子 你不知游魚之樂
臺本流程:1、正方陳述觀點。(鰷(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2、反方發(fā)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3、正方以問答問。(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4、反方總結(jié)。(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5、正方結(jié)辯。(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好,辯論開始。
莊子:“你看魚兒在水中多么快樂呀!”
惠子:“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兒快不快樂?”
莊子:“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快不快樂?”
惠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莊子:“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
辯論結(jié)束,莊子勝!
因為,從故事內(nèi)容上說,最后他結(jié)辯,惠子無言以對。可是莊周大人也忒頑皮,他偷換概念,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在哪兒知道。”他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guī)則的,而惠子的邏輯無懈可擊。
那么,從邏輯上講,惠子勝!
莊子有沒可能從邏輯上勝過惠子?有。只要他找對方向,這樣說就行:“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dāng)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不過我竊以為惠施大人不會跟莊子計較輸贏,他本是戰(zhàn)國時名家學(xué)派的開山鼻祖,是專門鉆研邏輯思辨的,所以單從邏輯上講,莊子也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啊。至于為什么《莊子》中,惠子跟莊子辯論老是輸?shù)簦鞘且驗檫@本書是莊子及其門生所著,筆在人家手里捏著呢。
下面咱們來個仿句?以前仿句有三仿:仿句式、仿內(nèi)容、仿修辭。現(xiàn)在我們有了第四仿:仿邏輯。
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今天上午,課間。陽光明媚卻不耀眼。李老師和中輝同學(xué)(我隨機指向一位學(xué)生)在辦公室窗臺上觀賞海棠花。
李老師:“你看海棠在陽光中多么快樂呀。”
中輝……仿句開始!
中輝:“你又不是海棠,怎么知道海棠快不快樂?”
李老師:“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海棠快不快樂?”
中輝:“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海棠,你不知道海棠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李老師:“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海棠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海棠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辦公室的窗臺邊知道的啊。”
當(dāng)然,故事也可以有第二種結(jié)局,李老師這樣結(jié)辯:“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海棠,我當(dāng)然也可以知道海棠快樂。”
文豪同學(xué)卻有不同想法:海棠不快樂,她很無奈。因為她從去年秋天開花一直到今年4月份,沒有好好玩兒過一天,太累了。好心酸,好無奈。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莊子以為魚樂?文豪卻以為海棠無奈?這與人的心境有關(guān)——莊子在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悅,若追溯到思想本源,誠如他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也如一則笑話:佛印看蘇東坡是一尊佛,蘇東坡看佛印卻是一坨屎。因為佛印心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蘇東坡心里面是一坨屎,看什么都是一坨屎。所謂相由心生,也就是這個道理。
至于文豪同學(xué),因為剛剛抄家庭作業(yè)被我發(fā)現(xiàn),于是被拎起來回答問題。他耳畔響起的都是“把他本子撕掉”的幸災(zāi)樂禍之聲,心情大概是懊悔、心酸、又無奈,自覺弱小、無助、又可憐。折射到此題,也不難理解了……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好了,莊子的文章是不是非常有趣?同學(xué)們分小組角色扮演,也來參與辯論吧!
課堂小結(jié):我們讀書之余更應(yīng)多思,思考的基礎(chǔ)便是扎實的學(xué)問。想想無雙國士鐘南山,這個言語鏗鏘的老人,他邏輯思維之清晰令人敬佩,他的經(jīng)典話語值得我們反復(fù)閱讀。他的思辨,他的膽氣,也源于自己對對祖國的熱愛和他知識所儲備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