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也 丁慧潔 丁雨微
摘要:紹興地區歷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古以來就是人文淵藪。明清易代鼎革之際,涌現無數節烈詩人,或以身殉國明志,或歸隱潛心學術。本篇論文以王思任和黃宗羲為代表,通過分析其政治選擇與文學作品體會愛國精神與思想內涵。
關鍵詞:王思任;黃宗羲;愛國詩歌
一、王思任詩歌研究
王思任,字季重,號遂東。萬歷二十六年中進士,曾任興平、當塗、青浦縣令。順治三年,紹興城破,王思任棄家入秦望山,拒絕清朝征召,最后在病中絕食而亡。
王思任的詩歌題材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描繪所游之地,寄情大好河山;一類是記敘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現實;一類是訴報國之志,直抒愛國情懷。
明朝政局動蕩,社會不安,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中。《行路難》一詩再現了當時百姓啃食木頭充饑的艱苦生活,甚至到賣女殺女以得食的殘忍地步。“皮窮樹倒同人尸,何曾得活百姓癡,行路難,有如此!”一句將“皮窮”“樹倒”和“人尸”三個意象放在一起,描寫了當時貧困潦倒的場面,體會到了王思任對百姓深深的同情。《馬兵行》一詩記載了馬士英軍隊兵敗后走杭州時對百姓的掠奪。“百馬幾滿百家姓,千兵洗盡千家村。“百”和“千”表明軍隊人數之多,被擄掠洗劫的百姓數量之多,“滿”和“盡”兩個詞,則突出了官兵的無情與殘酷。而后對百姓的生活現狀的展現,更是直接表現馬士英軍隊的殘暴,百姓生活的疾苦。王思任關心國家命運,體察民情,深感底層百姓生活不易,悲嘆民生疾苦,卻又有無力改變的悲痛。強烈的愛國讓他以冷峻尖刻的態度表達對現實的憤懣不平,對天下的擔憂。
在第二類詩歌中,《于忠肅墓》二首很有代表性。在《于忠肅墓》(其二)中有言“白云心浩浩,黃葉淚蕭蕭。”白云和黃葉都為有情物,抒發了對英雄成為犧牲品的憤憤不平。《出塞》八首詩豪邁激越,多次抒發報國之志。“男兒生中國,便當笞四夷,身騎萬里馬,骨使霜風吹”(其二),“還將裹尸革,報答笠蓑看”(其三),“中華未雪仇”(其四),“縛人亦有手,殺人亦有力,年年送繒帛,不如繕征袍”(其五)“一劍威千秋,此外飄云薄”(其八)從以上摘錄中可以看出,王思任以國家社稷為重,滿腔熱血地穿征袍,騎萬里馬,持劍殺敵,報中華雪仇。他有著中華男兒氣概,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甘愿為國出征,報國殺敵。
王思任詩歌創作的主要成是在山水景物的描寫上,他一生寫過許多的山水詩。他又不僅僅只是描繪山水,而是寓情于景,在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蘭亭》一詩中,他感慨“永和勝事皆塵跡,誰向云林一再題”,回憶永和之年的集會,將往昔的美好歲月與眼前“孤亭寂寂圍春草”的孤寂形成對比,表達了作者對當今朝廷的失落,對國家能強盛的美好期盼。
王思任一生走過許多的地方,在動蕩社會中依然直率豁達,保持人格獨立,錚錚傲骨令人動容,于詩文足以見其愛國之情和崇高民族氣節。
二、黃宗羲詩歌研究
黃宗羲是明清換代之際的一位重要遺民詩人,一生始終堅守民族氣節,有著不屈的民族風骨。
黃宗羲游俠時期的眷戀故國之作由抒發故國之思與亡國之痛兩部分組成。在這期間,他創作了許多作品,《三月十九聞杜鵑》是黃宗羲為紀念明亡一周年而作。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明王朝統治徹底崩潰。“杜鵑上下聲音苦”描繪了杜鵑哀切悲苦的鳴叫聲;“何獨今聞催肺腑”將人之哀情與鳥鳴之悲苦相聯系,詩人以杜鵑為寄托,道自己心聲,表達了對故主、故國的哀思與眷戀。
黃宗羲對故國的情感是錯綜復雜的,故國之思、亡國之悲、亡國之恨三種情感纏繞融合,匯聚成他身上的愛國精神。《過東明寺》中,詩人面對世間美景卻再也沒有賞景享樂之趣,“獨對千峰側,心原與境訛”概括自己的心境變化。詩人感嘆歲月逝去,甚至流下“吹淚壓藤蘿”之淚,其悲涼心境正是源于對故國的哀思。
黃宗羲在詩歌創作多次明確表達自己“不仕新朝”的立場,始終彰顯著遺民詩人的氣節。
《陌上桑為馬晝初作》與《貞女引贈萬履安》兩首詩都是黃宗羲處于游俠時期的創作,都表達了詩人堅守節操、誓不降清的堅定志向。《陌上桑為馬晝初作》以樂府古題寫時事,表達對背主變節之士的不屑,并表達了“人生各一志,一一不同途”的觀點,與變節之士劃清了界限。《貞女引贈萬履安》是他贈予萬履安的詩,意在勸誡萬履安堅守忠義之士的氣節,不為清王朝所招降。
康熙十九年康熙帝下旨“以禮敦請”黃宗羲出山修明史,但都被他“以老病疏辭”拒絕,保持“不仕新朝”立場。黃宗羲對故國的忠義與節操的堅守多次在他的詩歌中流露。黃宗羲以梅花入詩,以梅花自比,感嘆梅花遺世獨立的傲骨。《七夕夢梅花詩》一詩看似在寫梅花,其實是詩人的自寫。“梅花獨立正愁絕,冰纏霧死臥天闕”寫了梅花所處的惡劣環境,也暗示面臨的嚴峻形勢。“絕”與“死”描繪了梅花在冬日孤立無助的處境,正如詩人換代之際的無助。“孤香牢落護殘枝,不隨飄墮四更月”寫出了梅花面臨困境卻仍舊姿態傲然的高潔品質,“不隨”寫出梅花不凋落反而獨綻幽香的與眾不同,正如黃宗羲面臨著嚴峻形勢和亡國之痛,卻從未有過降清之愿,保持著忠義之士的錚錚鐵骨。詩人寫梅抒發自己對亡國的思念與身世處境的飄零無助;借梅明志,宣告自己正如這梅花一般不愿輕易妥協、永守節操的愛國之志。
黃宗羲或為抗清事業而奔走,或題詩以訴故國之思,對故國的愛歷時多年但如“墨艷”半點未褪,表現出深刻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結語
紹興的山水名勝孕育了眾多英賢,自古以來越地成為人文薈萃之地。張兵先生將紹興越文化的特征概括為“尚武愛國,創新進取,奉獻自強”。就人物而言,這個時代的政治選擇無疑是多元化的,無論是“孤臣孽子”的黃犁洲,還是反抗者王思任,不同的人在同一個時代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或是受家風影響、知己的影響,或許來自于政治的壓迫,古話說:“文如其人”,通過研究明清之際的紹興愛國文學家的文學創作,我們了解他們的政治價值取向和愛國思想,從而更好地體會其愛國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