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莎
摘要:目前,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處于全國范圍內推開籌建階段,屬于新生事物,利用它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基于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利用spss19.0和excel2003分析陽泉市社會救助對象的誠信水平,就是想通過對本市社會救助對象誠信水平的研究,找到判斷社會救助對象誠信的方法,完善提高社會救助對象誠信意識這方面的工作,使得核對系統在“軟”手段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有效提高社會救助對象誠信水平,完善社會救助制度。
關鍵詞:救助制度;社會救助;系統
一、研究方法
(一)通過核對系統中數據分析社會救助對象誠信水平
1、調查對象選取
本研究基于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分析社會救助對象的誠信水平。目前錄入我市核對系統進行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的,包括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的新申請人員和復核人員,部分住房救助的新申請人員和復核人員以及部分臨時救助申請人員。雖然該核對系統中救助類型包含的并不多,但特困人員供養制度與城市低保制度和農村低保制度是相關的,醫療、教育、就業和臨時救助的救助對象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也占很高的比例,而核對系統中最低生活保障人員信息有3萬多條,因此,核對系統中的人員信息,可以作為社會救助對象研究的目標。
2、收集數據的工具
本研究收集數據的工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社會救助各類表格;另一部分是核對系統中的核對結果報告。
3、數據統計與管理
利用陽泉市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數據庫進行數據的管理,利用spss19.0和excel2003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工作。
(二)通過稽查社會救助工作分析救助對象誠信水平
作為社會救助工作的管理部門,根據《陽泉市城市低保稽查暫行辦法》(陽政發【2003】39號)賦予的權利,我們可以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基層單位進行實地稽查,通過查看各類社會救助表格,分析得到社會救助對象誠信水平的相關數據,同時通過群眾信訪反映的情況,針對性的督查,修正各類社會救助表格數據。
二、分析與結果
(一) 采集數據的可靠性分析
目前陽泉市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制度根據戶籍類型,分為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兩個部分,按照政策要求社會救助新申請人員必須在戶籍所在地提出申請,所以本研究把數據分為了城市和農村兩個部分。根據工作實際情況不同,各縣(區)通過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進行新申請核對的次數不盡相同,所以整理數據時把各個縣(區)的情況分別羅列。本研究采用的各類社會救助報表,按照相關的政策要定時上報,所以數據較為真實有效。
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分為“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縱向”是在民政系統內部運行,“橫向”是在市核對中心和核對單位之間運行,由于目前政府各部門之間在信息共享方面缺乏制度保障,信息共享是片面的,所以核對系統在“橫向”方向是半自動運行,這就導致了核對系統無法滿足全部的社會救助工作,只能是選擇性的進行核對。我們的工作原則是主要核對新申請社會救助家庭,分批次按比例核對復核社會救助家庭,重點核對有群眾舉報、舉證詳實的社會救助家庭。
定期內不誠信行為檢出率計算公式:
定期內不誠信行為檢出率=定期內新申請人數÷定期內檢出有問題人數×100%
定期內不誠信行為檢出率=定期內復核人數÷定期內檢出有問題人數×100%
定期內平均檢出率=定期內不誠信檢出率總和÷組數
核對系統中的人數是系統自動統計的,檢出人數是通過過濾功能過濾后系統自動統計的,出錯的幾率很小。社會救助報表中的數據是各縣(區)民政局按照相關的政策要求定時蓋章報市民政局的數據,通過我們不定期的去縣(區)民政局進行稽查,并沒有發現數據存在不真實報告的情形,社會救助報表中的數據是可信的。檢出率是我按照公式計算得到的,統一精確到小數點后四位。平均檢出率根據公式計算并與檢出率取相同的精確度。所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應該能真實的體現出陽泉市社會救助對象的誠信水平。
(二)采集數據的分析結果
1、 利用spss軟件分析數據
通過觀察新申請社會救助家庭表格,發現新申請人數越多時,檢出人數越多,檢出率相差不多,所以利用spss軟件對新申請人數進行線性分析,而農村的平均檢出率要遠低于城市的平均檢出率,考慮到可能是斜率不同導致的,所以對城市和農村分開進行線性分析。可以看出回歸模型F統計量值=230.698,Sig.﹤﹦0.05,擬合優度R方=0.875,表明這些數據符合線性分布。
2、利用正太分布性質分析復核社會救助對象誠信水平
抽取數據的均值是140.45,標準差是65.12,檢出人數在75到200之間是頻率最高的區間,現將區間分為(0,75),(75,200),(200,325)三個區間。設復核檢出人數為Χ,Χ服從Ν(μ,σ2),其中μ=140.45,σ=65.12,復核檢出人數Χ的分布函數為f(χ),記復核檢出區間(a ,b)的概率為P,則: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到復核檢出人數落在(75,200)區間的概率有64.33%,可以認為(75,200)區間為正常區間,正常區間意味著基于當前的工作制度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本地區的誠信水平是正常的,認為(0,75)區間是優質區間,優質區間意味著基于當前的工作制度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本地區的誠信水平是優質的,高于正常區間,認為(200,325)區間為劣質區間,劣質區間意味著基于當前的工作制度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本地區的誠信水平是劣質的,那么我們在工作當中就應該對該地區更加嚴格審查審核。計算得出復核檢出人數落在(75,200)區間的概率有63.8%,實際研究的這些數據中,有51個在(75,200)區間,僅就這75組數據而言概率為68%,由于此次分析的復核檢出數據只有75個,數量太少,影響到標準差的數值,造成通過計算得到概率的有一定的誤差,隨著數據庫中數據的不斷累計,相信以后計算得到的概率會越來越準確。這種方法是可行的。
如果用以上兩個方法去判斷社會救助對象的誠信水平,就可以做到對每一批社會救助對象的誠信水平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得出結論,進而有針對性的指導我們的工作,使工作開展的更科學,使資金用以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三、結語
分析社會救助對象誠信水平的工作是一項時間周期長,涉及因素多,工作難度大的研究工作,許多研究還停留在表面上,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提高。本次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簡單說有以下幾點:一是樣本因素。由于陽泉是山西省最小的一個地級市,人口總量少,社會救助對象占總人口的比例偏低,可供研究的樣本少,而且研究集中在城鄉低保等社會救助對象人數比較多的救助上,如果把該研究推廣到其它地區,應該十分小心。二是社會救助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因素。由于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工作量大,任務繁重,但是隊伍人手不夠,素質也參差不齊,在數據錄入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和報表填報環節難免有疏漏,或多或少的影響數據的準確性,三是缺乏實踐研究。由于本人不在縣(區)、鄉鎮(街道)工作,有些策略、方法的可行性沒有做實踐研究,研究的時間也較倉促,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者,需要對本課題提出的進一步研究,以檢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