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茵 陳健瑜 謝培毓 唐潤鈺 楊樹海
摘要: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
為對產業振興有更深刻的認識,了解佛山本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狀況,筆者對佛山市禪城區祖廟、張槎、石灣和南莊四個地區的鄉村振興計劃—產業興旺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
通過文獻調查、數據分析等研究手段,發現禪城區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執行方面存在些許不足之處,比如工廠建設方式、數量和位置分布不合理、資源利用不充分、社區福利機制無法與產業發展相匹配和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亟需加強引導和扶持,為此筆者進行了問題的歸納整理、討論剖析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本質問題,主要從基層治理、廠商和居民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得出合理的解決辦法與結論,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鄉村治理
一、引言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禪城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上級黨委政府有關鄉村振興的各項部署,堅決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有序開展。在此戰略指導下開展工作,禪城區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涌現,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然而,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通過實地考察體驗、對當地居民分發調查問卷,同時結合各村的村務公開欄的信息的調研方式,發現了禪城區部分鄉村在本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部分問題亟待解決。
產業興,百業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為此,結合調研數據以及實際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為禪城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完善提供方向,促進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治理能力等。讓鄉村振興政策下的鄉村更美麗、讓產業振興下發展起來的產業可持續、讓人民有積極性和歸屬感,共同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
二、禪城區鄉村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工廠數量分布、建設方式、位置分布不合理
賀豐村工廠被遷、朝東村產房過多、上元村建設工程多為加高工程等問題,是產業建設過程中廠房問題的一個縮影。工廠數量不均、分布不合理,以及工廠方即工程源頭對保證工程的質量無法保證,導致無法實現鄉村產業的實質性發展。片面追求工程的進度,導致出現低質不合理的表面工程。針對工廠方進行思想認知的提升,是避免表面工程的關鍵。
(二)相關資源利用不充分
在產業建設進程中,存在資源閑置和資源不足的問題。閑置資源(如河滘村的魚塘)的利用不充分,以及租金等問題而導致的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的問題,導致無法讓居民自愿提供、出租自己的資源,無法讓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產業建設中來,因此使得產業發展受挫,居民和工廠無法達到雙方共贏,影響共同促進鄉村產業建設的發展的局面的形成。
(三)社區福利機制無法與產業發展相匹配
在越來越多外來人口涌入的情況下,針對外來人口福利的基礎措施以及原居民的利益存在差異,無法維持穩定的地方區域秩序,無法使居民有歸屬感。鄉村產業建設根本上是為了居民的幸福,而無法促使居民營造齊心協力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氛圍,導致居民生活與工廠的建設存在矛盾,影響產業的發展。
三、問題分析
(一)研究方法
1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研究文獻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文獻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本文通過上網搜索鄉村振興相關文獻、查閱中國知網關于產業振興方面期刊、圖書館相關書籍,盡可能的獲取更多鄉村產業振興的資料與數據,并將社會實踐調查所獲得的數據加以整理合并,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充分的分析,為本文的寫作提供理論依據與科學指導。
2 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本文通過社會實踐調查所獲得的數據,整理出各個村存在的問題、自身優勢和特點,加以比較,從而得到具有科學性、可行性的理論方案。
四、原因分析
(一)工廠數量分布、建設方式、位置分布不合理
賀豐村工廠被遷、朝東村產房過多、上元村建設工程多為加高工程等問題,是產業建設過程中廠房存在的問題的一個縮影。工廠數量、分布之間的問題,以及工廠方即工程源頭對工程的質量無法保證,導致無法實現鄉村產業的實質性發展。工廠方思想認知的提升,是避免表面工程的關鍵。
分析:工廠數量分布、建設方式、位置分布不合理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
1 沒有對上級政府所頒布的政策撰寫一個有效的執行方案
面對上級政府的要求,沒有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出一個適合當地發展的方案,不符合當地實情,例如賀豐村工廠遷移,沒有考慮引進新的合適廠商彌補空缺,導致廠商遷移帶走大批人流量,村子的發展越來越不景氣。
2 管理制度較弱,監督體制有待提高
有部分村民反映,一些廠家通過建設加高工程以節省前期的資金資金,且由于農用地租金相對便宜,也存在占用農用地建設廠房等違章建筑的現象。而并沒有對其進行處罰和管理,且也沒有村民或者外來居住人員告知村委會、居委會,并且長期以來存在道路擁擠,交通堵塞等隱患。
(二)利用資源并不完全充分合理
在產業建設進程中,存在資源閑置和資源不足的問題。閑置資源(如河滘村的魚塘)的利用不充分,以及租金等問題而導致的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的問題,導致無法讓居民自愿提供、出租自己的資源,使得產業發展受挫,居民和工廠無法達到雙方共贏,共同促進鄉村產業建設的發展的局面。
分析:出現資源閑置和資源不足等問題主要因素有兩個:
1 分產業風險大福利較低,政府沒有頒布相關補貼政策來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一些特殊產業需額外靠政府的補貼政策扶持興旺,可政府并沒有及時且深入了解,導致越來越多的廠商退出市場,產業也因資源不足,缺乏政府的扶持從而日益衰弱。
2 廠家不懂得變通,盲目追求利益
以河滘村為例,河滘村便于水利,主要與漁業為主。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每一個廠家都爭著去漁業市場,漁業市場早已飽和,此時漁業市場的規模效應過大。而大多數廠家不懂得變通,不會利用身邊其他資源另尋他徑。
(三)社區福利機制無法與產業發展相匹配
在工廠數量增加,越來越多外來人口涌入的情況下,針對外來人口福利基礎措施缺乏以及在和原居民的利益比較中存在偏差,將導致無法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無法使居民有切實的鄉村產業建設根本上是為了居民的幸福的歸屬感,更無法促使居民營造齊心協力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氛圍,最終將導致居民生活與工廠的建設存在矛盾,影響產業的發展
1 社區福利機制與經濟需同步發展,不能只追求經濟而放棄社區福利機制。
對于執法者而言,將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是正確的,但是同時也應該兼顧社區福利機制如醫保、社會保障金、福利政策的實施。否則福利制度差,將無法留住人口,經濟自然而然無法提升。
五、解決對策
(一)政策層面
1 加強各村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設
①為解決目前禪城區鄉村廠房過度遷移,村內產業減少等問題,需要禪城區政府結合各村實際,對村內產業進行合理規劃,減少高污染產業對村民的影響。
②結合各村發展需要和原有的產業基礎,對部分不符合鄉村發展的高污染低附加值產業進行遷移,改造,引導高新科技企業進駐,進一步對原有的村級工業園區進行規劃調整,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2 健全外來人口福利體系,加強外來人口管理
據調查,當前禪城區流動人口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
①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提高禪城鄉村流動人口的歸屬感和獲得感,需要政府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影響,逐步推動流動人口和城市人口管理融合,實現流動人口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
②在教育方面,對民辦學校加強管理,嚴格管控原來的公辦學校變民辦的現象,對民辦學校給與經費補貼,加強教師隊伍管理,提高民辦教學的硬件和軟件設施。
③在醫療方面,建立健全社區衛生組織、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合理分工的城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市級公立醫院對大病的醫治水平,加快推進異地就醫結算工作,緩解流動人口“看病難”問題。推進大病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發揮商業保險專業優勢,形成政府、個人和保險機構共擔大病風險,積極拓寬醫療救助、慈善救助等多種救助渠道。
④在社會保障方面,制定和完善符合流動人口實際的參保政策和法規,完善全社會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養老保險對流動人口的覆蓋面,適當降低用人單位和個人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實行低門檻進入、低標準享受。
(二)基層治理方面
1 拓寬基層監督渠道,鼓勵村民參與鄉村治理
為了解決村內違建現象嚴重,政策落實不到位,執法人員謀取私利問題,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拓寬鄉村基層治理渠道,將外來人員,非戶籍常住人口納入基層民主自治范圍。
②建立村民巡查員機制,對村內違建行為進行早期勸阻干預,對部分鄉村試點擴大基層民主自治范圍,吸納優秀人才參與基層方案制定和政策執行,使好的政策能落實到基層。
③對于目前村內存在的執法者謀取私利現象,嚴肅處理,堅決將已經發現的不合規人員調離崗位或撤職,加強村委的廉政建設。
2 充當廠家與村民溝通橋梁,調和兩者間利益沖突問題
村委會負有公共服務和發展經濟的職能,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管理村民集體資產,因此通過村委會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積極配合村集體經濟組織,做好廠家與村民間溝通的橋梁,針對村內資源閑置,廠家過度追求自身利益而損害村民利益等行為。
②村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對村內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定期組織村民和廠家代表就雙方利益問題進行交流溝通,使雙方利益達到最大化,充分發揮村內資源對產業發展的支持推動作用。
(三)廠家層面
1 廠家轉變觀念,借助政府,村委給予的便利推動自身發展,同時將自身企業理念融入鄉村發展,使自身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2 樹立與鄉村和諧發展觀念,積極與村民,村委會溝通合作,謀求自身與鄉村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