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要:為了研究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相關工作,本文基于筆者多年相關基層工作經驗,在理論結合實際的前提下開展以賠償為實例的改革工作問題分析,為同行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生態損壞;賠償;改革;工作
一、引言
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由于早期人類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使大自然生態環境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威脅到了人們的健康生活與發展。近幾年,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并且為了更好地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原有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進行了進一步完善與改革,作為人類生態文明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改革后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從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新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全面實施標志著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開展階段。新方案的實施預示著:“制造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本文基于筆者多年相關基層工作經驗,在理論結合實際的前提下開展以賠償為實例的改革工作問題分析,為同行提供建設性意見。
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改革主要內容
筆者認為當前任何制度的執行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做到有法可依,避免判決與處罰過程中的推諉扯皮現象。在此筆者將其歸根為實踐問題,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需要實踐去驗證。
例如筆者所在地域發生跨省垃圾傾倒案,2016年4月外省某縣環境衛生管理中心與某市某下屬垃圾清運服務有限公司簽訂了《生活垃圾委托處理協議》,約定該垃圾清運服務有限公司對某縣生活垃圾進行外運處置。同年7月,該垃圾清運服務公司以每噸生活垃圾120元的價格交由王某聯系有關電廠焚燒。同年8月王某將垃圾通過碼頭運輸,裝卸垃圾進入我縣境內。同時王某將運入我縣的垃圾非法放在劉某的負責管轄區域,然后由劉某利用挖掘機將垃圾埋掉。王某和劉某在兩個月的時間里通過這種方式非法掩埋垃圾其千余噸,造成周邊生態環境嚴重污染。經鑒定傾倒掩埋在宕口的固體廢物屬于有毒物質。2017年12月13日,馬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污染環境罪判處王某、劉某承擔相應刑事責任。
污染事故發生后,當地人民政府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對傾倒的固體廢物進行了應急處置。根據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編制的應急處置方案估算:宕口池塘內污水綜合處置費用約59.6-89.4萬元;固體廢物綜合處置費用約99.62萬元;受污染土壤綜合處置費用約77.25萬元;滲濾液和場地積水處置量暫時無法準確判斷,費用難以估算。
三、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一)工作實踐中的問題
在生態環境保護行政機構中,各個部門的職能錯位現象嚴重,職責不夠明確。在當前行政權力不斷擴大的新形勢下,政府職能的多元化越來越凸顯。在生態環境損害的賠償問題方面,政府部門的相關行政機關單位表現出極強的主動性、強制性和高效性。但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和索償機構就很容易出現履職錯位的情況。下面以《環境保護法》舉例說明,以生態環境行政部門為例,該部門必須按照相關規定履行法定職責。《改革方案》規定,省政府和地級政府將作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權利人,并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具體工作負責。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既是“權利人”又是“義務人”,其身份參差不齊,不利于生態損害賠償法實施的順利進行。
有重復的處罰。由于現行法律的規定不完善,難以準確地測量,評估和計算受損生態環境的價值以補償生態損害,并且缺乏有效的監測機制來確保各種措施的連接和實施程序導致了一個實際的過程。污染公司的責任不明確,有時他們不僅必須承擔刑事責任,而且還必須支付行政罰款,甚至賠償財產損失和各種民事責任的受害者。一方面,這種反復的懲罰增加了公司的壓力,并沒有導致受損生態環境的有效恢復;另一方面,這也挫傷了公司主動承擔責任的積極性,因為巨額賠償金可能導致公司破產。
(二)理論上的不足
生態補償損害的實質性制度缺失。《改革方案》盡管已為補償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建立了某些規定,但僅對該實體的系統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仍然有許多領域需要改進和完善,該計劃是沒有法律規定的政策文件。例如,《改革方案》沒有就共同承擔環境污染的企業責任問題作出比較想詳細的說明。一些環保意識較差公司經常出于諸如經濟效率低下和缺乏治理技術之類的原因而推卸責任,并將風險轉移給地方政府。《公司法》規定了公司股東的有限責任制,但是《改革方案》沒有相關規定,因此,在污染公司破產后,沒有明確的依據要求污染公司承擔環境損害責任。
有必要完善生態環境破壞的財務擔保機制。《改革方案》僅規定將對生態環境破壞的補償資金納入同級財政,但沒有明確規定如何使用專項補償資金進行環境治理和恢復的規定,也沒有系統的機制。生態環境破壞補償資金保障體系。例如,美國的《石油污染法》通過預防性石油責任基金保證履行環境風險預防和賠償責任。
四、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的完善建議
(一)制度構建與完善
闡明法律概念,賠償責任的構成,賠償方法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根據有關股東有限責任的《公司法》的有關法律規定,確定公司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與相關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共同使用公司的獨立性,規避了對環境損害的責任,公司將承擔環境恢復的責任。借鑒美國《清潔水法》《石油污染法》和其他域外法律有關保護環境風險預防和賠償責任實施的相關經驗教訓,完善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的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并努力實現專項賠償基金專用于環境治理和恢復。
(二)明確政府的法律職責順位
《試點方案》中明示:國務院授權省、市政府對造成環境污染,生態退化和環境要素發生不利變化的犯罪者提起訴訟,評估和恢復受到破壞的生態價值,并在違反者的情況下進行修復失敗承擔賠償責任時,將專門為恢復生態環境籌集損害賠償基金。省,市,州政府是權利的所有者,它們只能與政府的環境執法職能協調,并闡明這兩種職能的順序,即執法職能。環境行政法的第一部是環境法的適用。在允許地方政府提出損害賠償要求之前,該部門已經履行了其管理職責。
五、結語
如今,絕大多數人們已經深刻意識到了生態環境保護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國全面實施環境申訴中的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必然需求和剛性需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影響到人類的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志愿者,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來,最大限度降低生態環境的損害。生態破壞對世界的破壞是普遍的,維護生態環境是全人類的責任。但是,中國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仍然僅限于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的賠償(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在這種國情的基礎上,我們將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和中國在保護環境方面的訴訟實例。關于生態損害賠償的理論和立法為損害賠償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毛媛,楊燕平.云南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進展及對策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7,42(004):157-161.
[2]時唯偉,徐毅,呂鈴鑰,等.山東省環境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探索[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9,44(002):116-120.
[3]王龔博,盧寧川,于忠華,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實踐與展望[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9,44(01):111-114.
[4]石娜.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權利人制度研究[D].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