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秦雯
摘要:公共關系在高校學生中的實用功能越來越明顯,但由于各種原因,部分學生對公共關系的了解還停留在比較初淺的階段,甚至曲解公共關系的內涵。本文也將從這個角度入手,通過研究公共關系教學的相關內容,促進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實現學生長遠、可持續性地發展。
關鍵詞:公共關系;促進作用;素質教育;
1.部分大學生對公共關系理解的誤區及在處理公共關系時存在的不足
1.1對形象塑造的理解較為膚淺、狹隘。公共關系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傳播溝通塑造組織的良好形象。對于個人來說,良好的個人形象是與他人成功交往和取得事業成功的基礎。通過公共關系學以及相關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同程度地意識到了樹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但不少人對形象的理解停留在禮儀、外形、氣質談吐等方面,懂得通過多種方式,甚至不惜重金來改變外在的形象,卻往往把“修身”這個最本質的形象塑造排到了其次,舍本而逐末。還有相當多的學生只注重自身的形象卻不把組織的形象放在心上。
1.2注重人際關系的建立但缺乏合作意識。公共關系具有協調人際關系的基本功能,當代大學生不同程度地意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并熱衷于人際交往。大學生能夠意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是可喜之事,但不少學生把對人際關系簡單地理解為接觸更多的人,擴大自己的交際圈,為將來的工作鋪路。如今的大學生多為“95后”,而且相當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相對優裕的生活環境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他人,缺乏集體觀念,不樂于并且也不善于與他人合作。因此,大學生一方面注重人際關系,另一方面又常常在與人相處中傷害同學,拉幫結派、不尊重他人、相互傾軋。這樣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性,對其成長及發展顯然是十分有害的。
1.3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但缺乏良好的個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一方面,大學生很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懂得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來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但在實際的人際交往中,又往往傷害別人又傷害自己,這與其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不無關系。不少學生抗壓、抗挫折能力較弱,聽不進逆耳之言,忌賢妒能,貶損他人,不懂寬容,不知感恩。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大學生對公共關系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究其原因,其一是受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其二是一些學生對公共關系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將公共關系和人際關系等同起來。
2公共關系教育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目前中國的人才培養渠道中,高校人才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高校的人才培養是我們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不斷前進與發展的不竭動力,所以,素質教育與公共關系教育的融合可以為高校教育提供更好的動力,有助于在新時代下完成我國的素質教育目標。從定義上來說,公共關系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程,它主要指的是一個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達成相互理解、相互適用的一種管理活動,該學科的相關內容在現代化的社會生活日益顯現出重要的管理職能,在高校的素質教育中,公共關系教育的應用不但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還受到了大學生的廣泛認可。
2.1公共關系教育是大學生適應當前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由于西方某些意識形態的滲透,大學生正處于意識形態的關鍵時期,易受到一些價值觀念方面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的思想中只講究個人享樂,把自身利益看得至關重要,不能擺正個人奮斗與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公共關系教育中的相關理念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們的思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公共關系教育理論的應用可以幫助大學生確立社會價值觀,而社會價值觀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指個體對于社會的認知與態度,尤其是群體與群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更是決定著人在社會中行為的價值取向。在公共關系理論之中,誠信和公益心是公共關系的核心內容,也是當代公民所具備的基本核心素養之一,該理念的形成對于培養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思想十分重要。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加入公共關系教育使得大學生具備“愛他人”“愛社會”的正確社會價值取向,使得他們能夠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之中能夠自覺地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
2.2公共關系教育是大學生應對知識經濟時代挑戰的需要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在該時代背景下,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為主要內容,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下,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知識經濟時代會對人類社會的能力素養、價值觀念以及經濟結構等方面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也對我國的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就我國目前高校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高校教育依然存在著重傳統、輕創新,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思想,直接導致了素質教育實效性的降低,這種思想與培養方式是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不相符的,在知識經濟背景下,越來越需要大學生走向社會、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公共關系作為管理學中的內容,其主要的核心內容是塑造出良好的組織形象,公共關系中組織形象創新管理方面的技術與知識內容對于當代高校大學生創新品質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可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大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創新觀念,而且公共關系學中的傳36科教論壇科技風2021年1月播與溝通觀念也可以幫助學生們確立與外界社會聯系的意識,并且形成積極向上的觀念。
2.3公共關系教育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公共關系教育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融合是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的必然要求,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公共關系理論中是以共贏為主要目標的,內部要求團結發展,外部要求努力上進,不斷創新,為人民和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公共關系是社會組織管理的一種良好手段,而且對于大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組織文化的塑造、集體感與歸屬感的培養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
姓名:李鵬 (一作)籍貫(具體到市):山東省濟寧市 ? ?職稱:助教 ? ? 學歷:研究生 ?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現狀研究 ? ? 工作單位:齊魯理工學院 ? ?郵編.250200
姓名:秦雯 (二作) ? 籍貫(具體到市):山東省菏澤市 ? ?職稱:講師 ? ? ?研究方向:美術學 ? ? 工作單位:齊魯理工學院 ? ?郵編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