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檢監察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問題在基層,必須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以固本強基實現紀檢監察工作的整體性提升。
——日前,遼寧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廖建宇撰文稱,要以改革為引導和動力,把握基層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要求,增強改革創新的高度自覺,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中國紀檢監察》 2020年第22期)
不斷深化對法治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持續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樹立自信、保持定力。
——日前,針對我國的法治文化建設,吉林財經大學特聘教授鄧健如是評論。(《光明日報》 11月13日)
領導干部應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觀念,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日前,針對領導干部提升法治思維能力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賀海仁如是說。(《光明日報》 11月13日)
民法典不僅是私法之“典”,同時也具有極大的法律溢出效應,蘊含并衍生了重要的公法價值。
——日前,針對民法典的公法價值,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孔祥俊如是指出。( 《光明日報》 11月13日 )
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建立健全鼓勵節約、整治浪費的長效機制,讓勤儉節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崇儉抑奢成為全社會的文明追求。
——近日,關于如何制止餐飲浪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劉芳如是評論。(《人民日報》 11月4日)
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須注重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打造,健全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構建好親清政商關系和新型勞動關系,促進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和“走出去”。
——日前,針對如何落實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措施問題,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黎昌晉如是說。(《光明日報》 11月16日)
“三治融合”的生命力在于持續創新,不斷挖掘自治、法治、德治的元素,降低基層社會治理的成本,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基層社會治理。
——近日,針對“三治融合”在城鄉基層治理中的推廣問題,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郁建興如是說。(《光明日報》 11月7日)
必須隨時準備進行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苦干、實干,來不得半點虛假,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日前,對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有關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論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夏永林做出了以上解讀。(《中國教育報》 11月12日)
領導干部要把提升自身政治能力擺在第一位,保持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政治責任。
——近日,針對新形勢下領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的發展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董振華如是說。(《紅旗文稿》 2020年第20期)
要把法治作為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國建設就是在反對權力和權利絕對化過程中實現社會的平衡發展。
——日前,針對社會主要矛盾化解與法治的關聯問題,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陳金釗如是說。他指出,法治國家建設可以解決權力沖突;法治政府建設可以化解權力與權利之間的矛盾;法治社會建設可以解決權利糾紛。(《社會科學戰線》 2020年第5期)
互聯網經濟法治作為未來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亟待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予以系統深入研究的現實問題。
——日前,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兵撰文稱,互聯網經濟法治建設不僅關乎國內經濟法治,更涉及國際經濟法治,其建設和發展應立足國內現實,面向全球發展,搭建多層級、多元化、多樣態相統合的系統化和一體化的法治架構,從定位、定向、定則三個維度明確我國互聯網經濟法治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基本通路。(《中國社會科學報》 11月17日)
信息技術能為社會治理效率提升、社會交易成本降低、社會資源配置帶來“數字紅利”,為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近日,針對新新技術運用在鄉村現代化治理中的必要性問題,貴州大學黨委書記李建軍如是評論。(《人民日報》 11月6日)
檢查督導須構筑起抵御官本位和特權思想堤壩,要立嚴規,上收審批權限,讓相關整治工作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日前,針對個別檢查督導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中國紀檢監察》如是評論。(《中國紀檢監察》 2020年第22期)
要把巡視整改作為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契機,作為加強和改進本系統本部門工作的強大動力,切實把整改落實成效體現到工作高質量發展上。
——針對近日公布的十九屆中央第四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中國紀檢監察》如是評論。(《中國紀檢監察》 2020年第22期)
紀檢監察實踐中,應注意把握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使組織處理與政務處分在懲戒尺度上保持總體一致,以實現處理效果的最大化。
——日前,天津市紀委監委案件審理室程慶頤、劉珍發文稱,應準確把握政務處分不同形式之間的區別,充分理解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以嚴明的紀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中國紀檢監察》 2020年第22期)
要積極推動“精準扶貧”工作背景下的公共服務轉型,使公共服務模式朝“精準化”“信息化”轉變,提高我國的公共服務水平。
——日前,針對新形勢下公共服務所面臨的挑戰,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靳亮如是說。(《中國社會科學報》11月11日)
改善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個重塑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過程,關鍵在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近日,河南省社會科學研究院彭俊杰撰文稱,優化營商環境是轉變政府職能的試金石,其旨在讓政府與市場在相互補充的過程中形成合力,進一步降低制度變遷的交易成本,進而形成良好營商環境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中國社會科學報》11月11日)
提升政府公信力,須從職能明確、治理流程、程序透明、服務效能、肅紀時效五個方面入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落實到群眾利益的維護上。
——日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現代治理技術研究中心江文路撰文稱,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題中應有之義,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紀檢監察報》 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