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不斷出現的突發公共事件對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新媒體突飛猛進的發展,也給政府在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政府在突發事件中輿論引導的現實表現,并探討政府在輿論引導方面的能力提升途徑和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政府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063-02
在輿論引導的實踐過程中,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尤為重要。可以說,與日常社會或熱點問題、重大事件中的輿論引導相比,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的難度更大,能力要求也更高,與此同時,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的效果也最突出,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問題提出:突發公共事件改變政府輿論引導機制
突發公共事件是一種典型的政府公關危機,在事件中,政府處于一種非常規的決策環境,突發事件走向的不確定性和緊急性使政府面臨更大的壓力與挑戰,如何在更短的時間內對事件作出準確的回應,安撫民心,破除謠言,維護社會整體的穩定,對政府而言既是一個重大考驗,也是輿論引導工作的關鍵[1]。
除此以外,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也顯著且深刻地影響了政府的輿論引導工作。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普及拓寬了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有更多的人開始參與到突發公共事件的討論中,有些人對政府發布的信息開始持有保留和懷疑的態度,這些都使政府的輿論引導難度加大,過去打壓消息、發號施令的“老一套”已無法應對如今更復雜的輿情[2]。因此,為了更好地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傳達主流價值觀,提高自身的輿論影響力,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政府有必要建立起更高效、暢通的輿論引導機制,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
二、現實表現: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輿論引導力
(一)模糊回應,引爆輿情
在突發公共事件出現的早期階段,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尤為重要,受到沖擊的民眾急需官方發布的準確消息,了解事件真相,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迅速作出回應并妥善處置,然而,為了調查事件的來龍去脈,以保證所發布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且有些地方和部門在輿情管理方面還存在體制不暢通、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降低了政府回應的速度;另外,既有輿情管理規定過于陳舊、不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狀況,管理部門交叉合作存在難度、無法形成有效引導等情況,都可能使政府部門在輿論引導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損害自身公信力,并滋生各種謠言。
(二)居高臨下,拿腔拿調
現在,個別部門和官員還存在“官本位”思想,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拿腔拿調,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布的信息大多為長篇大論的公文稿,且大多是居高臨下、單向灌輸,并非雙向互動,傳達的方式也比較生硬,多為說教式的勸服和引導,忽視了公眾的反饋和訴求,這種話語體系與公眾的述求相對立,很容易傷害公眾的感情,招致人們的反感和抵觸,自然不利于發揮輿論引導作用[3]。
(三)草率脫責,急于切割
在事件處理的過程中,個別官員擔心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會殃及地方或部門形象甚至自身前途,因此可能通過瞞報、漏報、緩報以及虛報等方式來脫責,急于將本部門與突發事件撇清關系,對民眾的訴求則選擇忽略,但這恰恰使政府權威輿論在突發事件中無法起到引導作用,不僅錯失處理危機的大好時機,同時也給媒體和公眾留下逃避責任、沒有擔當的負面印象,不僅無法起到安撫民心、維持穩定的作用,甚至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
三、治理反思:突發公共事件中政府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途徑
突發公共事件具有連帶效應,可能引發次生或衍生事件,繼而產生漣漪效應和“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局勢惡化并出現更大的危機[4]。該類事件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災難,當事件的進展處在關鍵時期時,如何通過輿論引導的方式來應對事件就顯得尤為重要,直接決定了事件的發展方向,若處理不當,政府層面將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若處理得當,將由被動變為主動,增進與公眾間的理解,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影響,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如何提升政府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力至關重要。
(一)主動發聲,安撫民心
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政府必須搶先公布事情真相,才可充分發揮出輿論引導的作用,從而樹立政府權威,取信于民。因此,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應立刻組織相關機構和人員介入事件,以最快的速度趕往事發現場并發回相關報道,控制事件發展的輿論態勢。
同時,應建立專門的突發事件輿情應急機制,在事件發生后,由對口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走到民眾面前,充當發言人的角色,直接面對媒體和公眾,并隨著事件的發展不斷更新已發布的信息,這樣可以保證發布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使民眾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同時形成相對寬容的民間輿論環境。
政府必須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大局意識,保持清醒,在滿足公眾對事件知情權的基礎上,講究報道的藝術與分寸,通過設置議題和控制議程的方式,消除事件真相傳播過程中的噪音,弱化公眾對政府在事件中暴露的失誤的消極印象,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最終起到妥善解決事件的作用。
(二)傾聽民意,贏得民心
高高在上的形象給政府輿論引導工作帶來不小的阻力和困難,在洶涌的輿情面前,如何避免對抗性回應成為了值得探討的問題。現階段,各級政府仍需進一步轉變理念,將“官本位”思想轉換為“民本位”,在思想上清除官僚主義的落后觀念,深刻認識到在輿論引導工作中,只有主動走近人民,才能解決人民群眾的需求,牢牢占領輿論的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黨和政府在服務人民上應始終保持敬畏之心。
在事件發生的不同階段,民眾表現出不同需求,政府只有傾聽民意,正確回應,才可贏得民心。在事件出現時,民眾有強烈的知情需求,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在事件的持續推進階段,他們的安全需求與尊重需求顯現出來,即事件負面影響是否會影響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期待政府部門采取措施,尊重自己合法權益;在事件結束后,被影響到的民眾會表現出明顯的情感需求,渴望來自社會的關心和幫助,希望能夠從社會中收獲正能量。值得一提的是,在事件后期的處理與整頓中,民眾也會表達出自我實現的需求,即渴望參與到事件后期的處置之中,發表個人意見和看法,希望通過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事件的圓滿解決等。
此外,政府要真正了解民眾需求,轉換執政理念,就需要盡可能公開行政行為和政務服務過程,在事件處理的各個環節做到“陽光行政”,廣泛接納民眾參與,并要建立高效透明的反饋體制,關注民間輿情中反映出的焦點問題,用彰顯人文關懷的方式引導社會的輿論走向,同時與民間輿論形成良性互動,最終在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促使政府輿論引導民間輿論朝好的方向發展,這能保證事件的解決結果是民心所向,政府的公信力和權威也將在這種良性互動中得到提升。
(三)肩負責任,勇于擔當
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多次被提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曾在多個場合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國家的長治久安,而輿論工作正處在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如果政府缺乏責任意識,部分別有用心的人和勢力就會滲透其中,在事件中大肆傳播負面價值觀,煽動群眾情緒,因此,認清使命和職責、切實筑牢輿論防線、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對于政府而言極為重要。
此外,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主流媒體必須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向民眾傳達中央的聲音,充分發揮平臺優勢,進行議程設置,并對民間中的各種輿論進行把關和過濾,避免民間輿論中的不實消息影響民眾,使他們產生焦慮、恐慌的情緒。
四、未來展望:突發公共事件中政府輿論引導的發展方向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諾曼·奧古斯丁認為:“一次危機既包含了導致失敗的根源,又蘊含著成功的種子。”對于政府而言,突發公共事件和危機具有兩面性,妥善處理可以維護社會穩定,提高政府形象,處理不當則會激化社會矛盾,損害政府公信力,因此要重視民間輿論,充分發揮政府輿論在應對事件中的功效,并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形成良好互動。
此外,政府部門之間應加強在事件中的合作交流,避免形成“信息孤島”,即不同行政級別、行政體制的部門單位單方面地封鎖消息,使部門與部門之間、部門與整個社會之間形成社會信息的封閉和隔離,繼而導致不同部門發布的信息相互矛盾。正確的做法應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突發公共事件輿情管理機制,通過加強不同部門間的合作和溝通,實現信息共享,以便在各類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妥善應對。
五、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輿論引導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因此,要不斷改變傳統處理模式,積極探究新的輿論引導途徑,并實現各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同時勇擔責任,主動發聲,傾聽民意,以贏得民心。
參考文獻:
[1] 王世彤.突發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的變化分析[J].求索,2016(6):75-77.
[2] 曾白云.新媒體時代的政府輿論引導:困境與策略[J].領導科學論壇,2018(13):26-27.
[3] 杜生權.自媒體時代政府輿論引導策略研究——基于多元治理的視角[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6):64-67.
[4] 張勛宗.微博與其他媒介對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之比較分析[J].新聞界,2016(3):47-52.
作者簡介:李夢迪(1995—),男,山東萊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網絡與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