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進入以微信、微博等為載體的新媒體時代以來,用戶隱私泄露的風險日益凸顯,公民個人隱私的保護越來越困難。隱私權是公民的根本權利,本文從界定新媒體環境中的隱私權的概念入手,分析當前新媒體環境中的侵權形式,簡要探析公民隱私權的保護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隱私權;公民;“人肉搜索”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069-02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作為一個大眾耳熟能詳的概念,不僅不斷豐富自身的形式和特征,并且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然而,隨著其發展,在傳統媒體中存在的問題與未能全面解決的痼疾,不但開始同樣逐步顯露在新媒體的應用和推廣中,而且帶來的影響更大。其中,新媒體環境給公民隱私帶來的安全隱患,使人們對這個高速度的大數據時代喜憂參半。
探究新媒體環境中的公民隱私權保護問題,不僅對保障公民的個人身份信息及隱私安全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增強媒體在受眾中的公信力,以及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發展等具有深遠意義。
一、新媒體環境中公民隱私權的界定
(一)新媒體環境出現
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比例高達99.1%。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推動傳媒產業發展,大眾媒介開始由報紙、廣播、電視等組成的傳統媒體逐步向以微信、微博、短視頻App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方向發展。新媒體以數字技術為傳播介質,其核心特點有實時、交互、網狀傳播,虛擬和融合,正是這些特點,使它具有超越傳統媒體的競爭力,幾乎占據了傳媒行業的大半江山[1]。
(二)公民的合法權利——隱私權
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指法律保護公民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不被其他人非法知曉、干擾、利用和公開,且個人對自己是否公開自己的隱私,公開程度和范圍等具有決定權。我國法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主要有三種:第一,保護個人的人身人格、家庭住址等一般私人信息;第二,在法律中對屬于隱私的個別事項予以保護;第三,規定禁止公開他人的隱私[2]。
(三)新媒體環境中的隱私權
新媒體環境不僅為受眾提供了更廣泛的信息來源和更廣闊的信息交流平臺,也使公眾能夠自由地表達意愿,充分行使話語權。然而,新媒體環境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距離拉近,人們幾乎沒有絕對隱私的信息,公眾的信息無時無刻不高速流通在新媒體的信息網絡中。
譬如,當人們在使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發表動態、轉發信息甚至點贊的時候,個人習慣、喜好,甚至是社交圈子都被互聯網絡記錄下來;當人們使用美團、滴滴打車、去哪兒旅游等軟件進行定位和消費的時候,消費習慣、居住城市、個人位置等信息也瞬間被網絡捕捉,下次登錄的時候,系統總能及時快速準確地根據歷史記錄為用戶推薦喜歡或者需要的信息。這確實在無形中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可從另一個角度講,在可怕的信息時代,每個人都毫無遮掩地暴露在聚光燈下,不法之徒也可以通過新媒體信息瞬間掌握目標人物的各種資料。相較于傳統的隱私權,新媒體環境中的隱私權具有主體范圍更大、客體內容更復雜、侵權行為更便捷、人身和財產雙重屬性等特征[3]。
二、新媒體環境中侵犯公民隱私的主要形式
(一)通過“人肉搜索”侵犯公民隱私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環境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突出表現為以“人肉搜索”為代表的網絡暴力大量出現。“人肉搜索”是典型的新媒體網絡環境下的產物,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名詞便是“網絡暴民”,專家對“人肉搜索”褒貶不一,“人肉搜索”有時在還原事實真相、維護社會道德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同時它也會嚴重侵害公民的隱私權利,對當事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正常生活造成不可扭轉的巨大影響。
(二)通過網絡軟件獲取信息侵犯公民隱私權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網絡軟件成了個人信息的中轉站和發聲器,每天都有數以億計的個人信息在網上傳播。個人信息的泄露不僅侵害了公民的隱私權,而且會對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威脅。
譬如,以青年群體為代表的網絡用戶習慣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日常生活和個人信息,一旦賬號被盜或者被一些陌生好友關注,不法分子就能在第一時間迅速了解用戶的生活情況和社交關系,通過盜用的昵稱、頭像和照片及已經掌握的個人信息,對親朋好友實施詐騙等不法行為。
再如,使用新的軟件時通常需要綁定手機號碼等注冊,不知不覺中,個人信息就被軟件開發端泄露,繼而經常收到各種各樣的垃圾短信和詐騙短信等。然而,由于現代人使用手機網絡軟件的普遍性和廣泛性,我們根本無從知曉究竟是哪個軟件的哪個環節以怎樣的形式泄露了信息,軟件開發商也能用用戶的個人信息與一些廣告商進行交易,方便他們獲得大量可推廣廣告的群體。
(三)通過偷拍偷錄、盜用視頻圖像侵犯公民隱私權
隨著手機像素的不斷革新,偷拍偷錄行為再也不需要沉重的錄像設備,僅僅憑借小巧的手機中的照相功能,就能在不被當事人發現的前提下,輕易地把當事人的行為、語言拍錄下來,并在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快速上傳于網絡。
以快手、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App掀起短視頻熱潮后,部分人為博取眼球與提高點擊率,將當事人的私生活視頻掛在網上,嚴重侵害了當事人的隱私權與名譽權。
三、新媒體環境中公民隱私權的保護
關于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在過去的傳統媒體新聞報道中就是學界與業界討論的焦點。在公眾的知曉權與隱私權之間,有眾多復雜的因素,媒體很難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明確的平衡點。
在新媒體環境中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既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又是傳媒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準則,更是國家法律法規的必然要求。要保護公民在大數據時代的隱私安全,主要應該從以下三個層面著手。
(一)受眾層面: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與媒介素養
首先,要樹立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當前新媒體環境紛繁復雜,日常使用社交媒體時,不要輕易地在網絡上傳播自己的隱私;注冊、登錄新媒體軟件時,要認真辨別軟件的可靠性,增強安全意識;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切勿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信息等,降低隱私泄露的風險。
其次,要增強道德倫理意識,提高媒介素養。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人們逐漸陷入娛樂至死和自我狂歡的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受新媒體時代全民媒體化現狀的影響。只有每個人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媒介素養,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權利,在發布傳播信息時嚴守道德和輿論的底線,才能從根本上保護每個人的隱私安全。
(二)技術層面:保障與革新
在新媒體環境中,隱私權之所以易受到侵害,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夠完善密切相關,新技術帶來的問題需要依靠技術手段解決,不給侵權者可乘之機。有關部門應該建立網絡安全信息規范,完善技術操作系統,杜絕公民的個人隱私被泄露、監視、窺探、偷取等情況出現,同時成立相關的媒介管理部門,加強對公民個人數據的保護[3]。
譬如,加快軟件在信息加密與過濾方面的技術發展速度,對用戶私人信息加以保護,通過優化服務器與加強內部監控,對非法信息、暴力言論、病毒廣告等進行篩查。再者,更新定位技術、偏好推薦技術等,使用戶在新媒體環境中的便利體驗與隱私保護實現并存[4]。
(三)制度層面:媒介自律與法律保護
加強行業自律,可以有效促進新媒體從業人員和組織自身的良性發展。尤其是一些官方媒體平臺,上至微博官方主頁、微信公眾平臺,下至官方網站,官方手機APP依然是輿論引導與信息傳遞的主流。采訪報道時,應該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和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不觸碰與公開被采訪者的隱私,更不能為了博人眼球、謀取私利,而對新聞本身進行加工,惡意夸大或抹去事實。無論何時,無論社會怎樣發展,客觀永遠是新聞報道的第一準則。優化新媒體行業內部的獎懲機制,完善新媒體行業自律體系,不僅能有效提升新媒體行業的自律效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新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責任感。
由于隱私這一概念與所處環境等關系本身的復雜性難以界定,網絡時代,隱私問題又呈現出新的發展和變化,所以新媒體環境中隱私權的保護尚為法律盲區,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對此加以規范。法律法規需要清晰劃定隱私權的邊界,對新媒介環境下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按類型進行劃分,將立法重心從對個人信息的被動保護轉移到主動控制上來。
四、結語
新媒體通過互聯網把整個世界連接起來,使這個信息社會更加繁榮,也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隨之而來的,是公民隱私以各種形式泄露和各種侵權行為頻出。在隱私權的保護上,應該結合新媒體環境的特點,從受眾、技術和制度三個層面保障自身權利,尊重他人權利,引導新媒體繼承傳統媒體的優點,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使人人都能享受新媒體時代的先進成果。
參考文獻:
[1] 黃河.新媒體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12.
[2] 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60-175.
[3] 趙躍,廖天虎.論自媒體時代隱私權的保護[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22-23.
[4] 王笛.網絡時代新媒體侵犯隱私權的特點及保護措施[J].法制傳播,2019(7):172.
作者簡介:代文竹(199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眾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