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文旅類節目和體驗類節目成為收視新寵,前者通過電視語言的解讀和呈現,深入挖掘區域文化內核,后者借助慢節奏式互動體驗,增強內容對受眾的吸引力。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時政題材,廣東衛視《行進大灣區》節目創新性地將體驗融入文旅,在策劃選題、表現手法、故事講述、融媒傳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為文旅體驗類電視節目的創新創優路徑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文旅體驗;電視節目;發展成就;融媒傳播;《行進大灣區》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095-02
2017年以來,電視熒屏不乏“文化+旅游”類和體驗類節目的身影,其因契合快節奏時代人們慢生活的需求,受到廣泛關注。2020年8月,廣東衛視創新推出文旅體驗類節目《行進大灣區》第一季,以“灣區體驗家”的第一人稱視角,采用“行進+體驗”的探訪模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示粵港澳大灣區日益融合的發展現狀,獲得了口碑與收視雙豐收的好成績。
一、緊扣時代主題,真實見證灣區發展成就
(一)緊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主題主線宣傳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闡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時隔一年半,廣東衛視作為扎根灣區的省級主流廣電媒體的主要頻道,不忘使命,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宣傳,精心策劃,適時推出《行進大灣區》節目,用鏡頭見證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迅速崛起,城市之間融合的日益加深,生動描繪出灣區人民的美好生活。
節目描繪的灣區各個城市的深刻變化有目共睹。一是現代建筑讓人稱奇,如港珠澳大橋作為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主體橋梁總用鋼量42萬噸,相當于10座鳥巢或60座埃菲爾鐵塔。建成后,從珠海到港澳的車程由3小時縮短至30分鐘,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二是基建設施快速發展,如廣佛地鐵是中國首條也是目前唯一一條跨越地級行政區的地鐵線路,承擔著每天50余萬乘客的出行重任,廣佛同城的實現提高了兩地人民的生活品質。三是科技創新賦能生活,如廣汽集團作為大灣區汽車龍頭企業持續突破自我,從制造到“智”造,在無人駕駛技術等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四是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如佛山南風古灶窯火五百年不熄,現代陶瓷的技術和應用經歷了從模仿到創新的跨越之路,佛山緊抓發展機遇成為全球建陶中心,這也是大灣區眾多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五是文旅發展令人向往,如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南海以生態為綱、文化為魂,不斷注入創新動力,正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宏偉篇章中一首抒情的散文詩,每每獨行至此不由放慢腳步,想去逛一逛流水潺潺的桑基魚塘,走一走湖光山色的西樵山。
(二)緊密融合社會熱點話題宣傳造勢
隨著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臨近,《行進大灣區》節目組提前布局,做好選題,加強宣傳,助力北京冬奧會。通過對廣州市花都區華南最大室內滑雪主題公園的探訪、體驗,從滑雪的樂趣出發,巧妙過渡到滑雪競技宣傳、滑雪教育、滑雪產業等一系列話題,全方位展現廣東高度重視冰雪運動、為貫徹落實國家“北冰南展西進東擴”發展戰略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此外,體驗者在乘坐廣佛地鐵時重點關注了防疫措施,在品嘗美食時積極落實“光盤行動”,這些內容都較好地契合了當前社會熱點話題和焦點事件,彰顯出了節目組的政治覺悟和責任意識。
二、豐富表現手法,深度呈現灣區文旅魅力
(一)以“行進”串聯,畫面表現力強
在節目中,廣東衛視主持人秦海菲化身“灣區體驗家”,或駕駛專用環保汽車,或搭乘大灣區公共交通設施,以第一人稱視角,采取“行進”的方式探訪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肇慶等五座灣區城市。通過“行進”將粵港澳大灣區的不同場景和人物故事串聯過渡,格調清新自然,氛圍輕松愉悅。節目借助航拍、廣角等豐富的拍攝手法,增強了電視畫面的表現力,展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秀美風光、瑰麗文化、宜居生態、創新發展的方方面面,為受眾帶來一次觀賞性與知識性并行的文化之旅[1]。
(二)注重突出受眾視角,強化體驗感受
《行進大灣區》節目中體驗的方式可謂多種多樣,有任務式體驗,以尋找珠海最美打卡點為任務,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將港珠澳大橋內藏的八個網紅觀景點、國內唯一一座建設在海島上的歌劇院“日月貝”等美景逐一介紹給觀眾,節目既切合了“行進”的主題,又體現了知識性和趣味性;還有互動式體驗,在佛山南海葉問紀念館,與詠春拳傳人現場切磋拳藝,在一招一式的細致研學中,令觀眾感受到中國傳統武術的獨特魅力;又有比賽式體驗,速成訓練后,同肇慶物流公司專業揀貨手比賽打包十箱籃球六件套,懸殊的實力差距,使受眾近距離目睹了物流從業者的職業風采……體驗者根據角色的需要塑造不同身份,制瓷手藝人、滑雪學員、龍舟劃手等,不僅提升了節目的生動性,又豐富了輸出內容,使節目真正成為了受眾深入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窗口。
三、講好人物故事,積極傳遞樂觀拼搏精神
講好中國故事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達,是新時期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盀硡^體驗家”每“行進”到一站,便會邀約一位有奮斗經歷的人物嘉賓,在同行、交流、探訪的過程中,將奮斗者的筑夢故事躍然于熒屏之上。
《行進大灣區》節目用心挑選了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有建設的追夢人,如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他帶領團隊克服艱難險阻,耗時14年建成一座聞名世界的大橋,偉大的工程使天塹變通途,實現了橋梁人的中國夢;有改革的探索者,如天圖物流創始人吳澤友,面對不斷升級的商業模式和消費模式,他積極探索,從單一的包裹貨物運輸轉型成為信息流、資金流等全供應鏈的建造者,助力更多灣區企業家實現創業夢想;有生活的藝術家,如佛山市人大代表吳榮開,從身無分文的搬運工打拼成身家數億的企業家,卻在事業高潮時濃縮自己的產業,把握時代給予的機遇,重新調整定位,成為佛山餐飲界傳奇人物;有文化的傳承者,如陶瓷手藝人唐奇,他獨具匠心,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讓千百年來的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薪火相傳……他們低調務實,卻敢于打破禁錮,勇闖險灘,勤勞奮進,也懂得放慢腳步,享受生活的真味。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背后是一段段動人的故事,節目集中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灣區人民樂觀積極、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四、拓寬傳播路徑,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
《行進大灣區》通過多渠道宣傳、全方位融媒傳播,提升了節目的傳播力和關注度,如聯合廣東衛視的《廣東新聞聯播》與《瞭望中國》《南方日報》《新快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權威媒體,發布節目宣傳報道共34篇(條),并在“學習強國”客戶端上傳精彩視頻片段,提升節目的關注度和口碑;節目宣傳團隊結合節目內容精心制作了短視頻、海報、稿件等宣傳物料,在廣東衛視全媒體矩陣發布圖文、視頻資訊共232篇(條),累計閱讀(播放)量超55萬,為節目宣傳造勢;聯動廣東廣播電視臺觸電新聞、荔枝網、粵聽、粵TV、云視聽等優質資源,實現超千萬宣傳人群覆蓋。
節目于2020年8月9日開播,央視索福瑞數據顯示,第一季六期節目平均收視率0.077%,市場份額0.557%。其中8月23日和8月30日在省級衛視中連續排名第八位,收官之夜即時收視率排名全國第六,總收視人次達到1968萬。節目總體受眾集中在南方地區,但在哈爾濱等北方城市也有較高影響力,將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活向省外觀眾進行了文化輸出。
五、思考和建議
(一)敘事方式的創新
人物是整個節目的主體,是敘事成功的關鍵要素?!缎羞M大灣區》節目“灣區體驗家”秦海菲曾以廣東人民廣播電臺音樂節目主持人的身份,獲2010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她漂亮大方、成熟知性,微博粉絲高達168萬,具備文旅節目所需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然而,節目受邀嘉賓都是灣區各行各業的翹楚,秦海菲與嘉賓之間的交流容易步入“權威訪談”的誤區。如果節目設置兩位“灣區體驗家”,秦海菲擔任常駐嘉賓,活躍氣氛、把控節奏,另外一位每季固定,或是每期更換,以“有名氣”為佳,更利于增強受眾黏性[2-3]。兩位“灣區體驗家”在探訪過程中遭遇的驚喜與意外,不同閱歷和感受產生的激烈碰撞,可以讓灣區的文化內涵得到充分釋放,也能使節目更為飽滿。
(二)宣傳方式的完善
1.改變播出策略。《行進大灣區》逢周日22:35播出,播出時間較晚,收視會受到較大影響,節目可以考慮將播出時間前置。一是在周五或周六晚間播出,符合電視觀眾周末時間的收視習慣;二是于晚上六點同電臺并機播出,或是夜間稍晚時段在電臺重播,覆蓋到以收聽廣播頻率為主的聽眾群體,如的士司機,他們堪稱一座流動的廣播站,可以擴大節目傳播范圍。
2.實現深度融合。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的劣勢在于單向傳播,無法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行進大灣區》節目形成現代傳播體系,但是忽略了現代廣播電視節目的“標配”——二維碼。節目設置二維碼,是傳統媒體鏈接新媒體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同時,受眾掃描二維碼可以參與節目互動,發表感言或提出自己想了解的文化、旅游信息,進一步完善受眾與傳統媒體的實時互動渠道,讓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聯動、共振,有效提高節目傳播力,加快推動灣區文旅發展。
3.開辟專題通道?!缎羞M大灣區》第一季已收官,“行進”卻沒有完結,大灣區之旅還在繼續。作為一個未完待續的專題節目,只在廣東衛視官方新浪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發布節目宣傳圖文和視頻資訊,已經無法滿足宣傳需求,應及時開辟節目專屬新媒體通道,全方位樹立品牌。
六、結語
《行進大灣區》第一季已收官,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雖然還存在待改進的地方,但其積累的經驗可以為類似的文旅體驗類節目的制作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曲卓群.旅游類電視節目的現狀與創新探索[J].西部廣播電視,2020(11):95-96.
[2] 趙炳利.文化旅游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研究[J].科技傳播,2019,11(18):55-56.
[3] 鄭祎.旅游類電視節目的現狀與創新探索[J].青年記者,2018(36):68-69.
作者簡介:張驥芳(1979—),女,山東青島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