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時代,嚴肅類媒體被迫與社交媒體同臺競技,新聞時效性和專業性難以兼顧的情況時有發生。本文以鮑毓明涉嫌性侵“養女”案(以下簡稱鮑毓明案)的報道為研究對象,探討時下新聞媒體在調查類報道中存在的一些不規范問題。作者認為,通過深度挖掘,還原事實真相,正確引導輿論導向不僅是嚴肅類媒體自身的使命,也是社會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鮑毓明案;新聞媒體;深度報道;規范性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146-02
2020年9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督導組通報鮑毓明涉嫌性侵韓某某案調查結果。至此,持續了近5個月的鮑毓明案終于塵埃落定。在此過程中,《南風窗》《財新》等嚴肅類媒體以各自不同的調查報道引發一個又一個輿論熱點,案件“真相”也在此過程中不停翻轉,最終的調查結果不僅讓人大跌眼鏡,也再次將媒體在調查報道中的操作規范性推上了討論熱點。
信息化時代,人人都是發言人。真假難辨的信息充斥著整個社會,人們的信息接收渠道被各種來路不明的信息占領。過度追求點擊率和時效性,損害的不僅是某一家媒體的形象,甚至可能成為壓倒嚴肅類媒體公信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單一信源給兩家傳統媒體帶來的難堪
客觀事實是新聞的本源,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真實反映。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本質的要求[1]。真實對新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采訪中不斷逼近事實真相是擺在記者尤其是深度調查類記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2020年4月9日,《南風窗》發表題為《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兒三年,揭開這位父親的“畫皮”》的報道,文中爆料人稱,其自2015年以來遭到“養父”鮑毓明連續3年的性侵。“性侵”“幼女”“養父”,這些本就極易觸動公眾情緒的關鍵詞疊加在一起,迅速引爆輿論,公眾的憤怒情緒噴薄而出,相關話題在微博高居熱搜榜,其討論度、關注度甚至可以比肩此前的Me Too運動(美國反性騷擾運動)。
新聞報道尤其是糾紛類報道,記者應多方核實、交叉求證,不能偏聽偏信或依靠單一的信息源,這些是新聞采訪的基本操作原則。《南風窗》的這篇報道,通篇只有一方當事人即“養女”的說法,事件核心的另一方當事人卻完全失聲。存在如此明顯的“硬傷”,記者本人乃至編輯部卻沒有在發稿前進一步補充采訪,加以平衡,操作的不規范令人咋舌。
3天后,《財新》發表了題為《高管性侵養女案疑云》的“反轉”報道,采訪了事件另一方當事人鮑毓明本人,并依據其所提供的書面說明和聊天記錄,結合對參與援助李星星(化名)的各界人士的采訪,披露了許多《南風窗》報道中未提及,甚至與其相反的事實,為人們揭開了該事件的另一種可能性。然而,與《南風窗》報道相同的是,《財經》的報道也存在“一面之詞”的硬傷,文章作者雖然采訪了鮑毓明及眾多參與援助過李星星的人士,但缺乏對李星星本人的直接采訪,因而被公眾斥責為替鮑毓明“洗白”。
兩家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專業類媒體,卻都因為信息源單一而“栽了跟頭”,將自己置于尷尬的位置,難免令人唏噓。事實上,帶來質疑的并非文章消息源單一的表象,而是由此導致的對新聞真實性的損害。
二、新聞媒介對公眾輿論的影響加強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根據議程設置理論,“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2]。
該理論認為,大眾媒介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是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以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縱觀鮑毓明案件的報道過程和社會輿論的發酵經歷,筆者認為,新聞媒介對公眾輿論的影響正在加強:不僅影響著人們想什么,對于人們怎么想的影響也巨大。
在鮑毓明案件中,《南風窗》的報道雖然存在明顯瑕疵,但由于在時效性上搶占了先機,因而完全引領了輿論風向。案件本身的熱點效應,以及公眾對“幼女”等弱勢群體先天的同情,讓不少網友失去了理智。在這篇報道的引導下,輿論鮮有質疑事件本身是否真實的聲音,而是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基于這一“新聞事實”所衍生的基層民警瀆職、官商勾結、單純幼女感情被騙等方面。
其實,文章刊出后,網友的留言中不乏質疑該報道信源單一,呼吁“報道不能忽視任何一方的聲音”等聲音。遺憾的是,這些理智的聲音都被淹沒在了公眾憤怒的情緒洪流中。而原本可以提醒人們事件存在另一種可能的《財經》報道,更是由于此前公眾已經接受了《南風窗》的報道為公眾設置的“議題”,以及其本身存在的一些瑕疵而被廣泛質疑。
總體來看,《南風窗》的報道為公眾設置了對鮑毓明事件的討論議程,盡管這個議程是偏頗的,但在最高檢和公安部門最終的調查結論公布前,公眾的關注點基本都是沿著該報道的思路進行,媒介議程設置對公眾思維模式和思維內容的引領達到了高度集中。
三、傳統媒體為何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失聲
如果說《南風窗》和《財新》最初的報道失之倉促還情有可原的話,那后續媒體在跟進時為何都沒有做到全面核實就很值得思考了。鮑毓明與“養女”李星星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李星星的真實年齡幾何?為何李星星會在報案和反悔中來回扯皮等諸多疑點,無論哪個深究下去,都大有文章可做。然而,絕大多數媒體卻在這些關鍵問題上失聲。
萬馬齊喑之下,《人民日報》發出的“那些摧折人心的細節是否屬實?全社會有責任求證,執法機關更有責任調查”追問不僅堅持了媒體職責,而且對扭轉一邊倒的社會輿論起到了振聾發聵的效果。
新聞媒體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工具,質疑精神對于媒體社會責任的實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3]。然而,近年來傳統媒體的質疑精神卻在不斷下降,最直觀的體現是報道中充斥著形而上的表述或者故事會型的敘事,卻缺乏抽絲剝繭的分析與振聾發聵的詰問。更甚者,虛假新聞不斷涌現。從早前的“紙包子”“華南虎”,到水氫發動機在南陽下線、荷蘭改名為尼德蘭等,都是媒體缺乏質疑精神,人云亦云的結果。
在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舍,決定哪些內容與受眾見面。媒體內部又存在不同級別的具體把關人。記者戰斗在新聞第一線,是確保新聞真實的第一把關人。記者的采訪寫作如果不經調查核實,無異于為虛假信息傳播提供便利。其次,“編輯作為作品向社會傳播的中介,在作者創作的基礎上進行把關、優化;先有作者的‘文責自負’,再有編輯的‘編輯加工’,作者更多地對作品的內容和傳播效果負責,編輯則更多地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承擔責任,一旦出現問題,其社會影響并不弱于作者。”[4]不同級別的把關人如果都能堅持質疑精神,像珍惜生命一樣維護新聞的真實性,那么假新聞又何來立足之地。
四、“點擊率至上”的環境下傳統媒體如何守住陣地
隨著網絡的興盛和社交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面臨著嚴重的“生存挑戰”。在網絡的加持下,任何一個社會熱點都有可能被迅速放大、過度解讀,而在此過程中,真相往往已經面目全非,一些無良的自媒體為了拼速度和點擊率甚至不惜胡編亂造。此時,被迫與之同臺競技的傳統媒體既要守住自己的品質底線,還要拼速度。這其中存在一個“度”:過度追求速度,犧牲內容品質,媒體的公信力將不斷下降;不求速度,為了追求內容質量而忽視拼搶速度,可能導致媒體關注度下降,與時代脫節甚至被淘汰。
在鮑毓明案的報道中,《南風窗》的報道雖然贏得了受眾的廣泛關注,卻在新聞專業領域飽受詬病,采訪不充分、媒體沒有站在中立的角度對案件雙方當事人給予同樣的發言機會、文章十分煽情且主觀色彩濃厚……作為一家“老字號”傳統媒體,相信《南風窗》的記者和編輯部并非沒有意識到文章本身存在的缺陷,否則也不會發出后續第二篇報道加以彌補。之所以在明知文章仍有缺憾的時候堅持發表,無外乎是為了搶得先機,在時效性上占據優勢。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情況下,誰都不敢保證只有《南風窗》獨家得到了這個線索,晚一天甚至晚一點發布可能就會被別的媒體搶先。在這種拼搶意識的支配下,仍不成熟的稿件被倉促推出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南風窗》的這篇報道正是傳統媒體迫于“點擊率至上”的壓力降低品質的一個典型。
與不求真實性的網絡媒體競爭,傳統媒體若想堅守內容品質,必然要犧牲時效性,這方面的競爭劣勢可以通過報道的真實、準確、深入加以彌補。在最初的新鮮感過后,事件的真相及其背后所隱含的社會倫理、秩序對事件發展的影響等深度內容并非沒有人關注。根據最高檢、公安部的調查結果,鮑毓明在擁有了美國國籍之后,何以在中國擁有律師資格?在個人身份信息全國聯網的情況下,涉事女方如何能隨意修改年齡……這些問題的答案才是傳統媒體該努力求證的方向,也是公眾迫切想要知道的內容。通過深入調查為公眾揭開真相,這正是傳統媒體的優勢,也是傳統媒體不會被新媒體所取代的重要原因。
五、結語
對傳統媒體而言,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秉持質疑精神,勇于追求新聞現象背后的事實真相,方能守得住自己的陣地,永立輿論引導潮頭。正如有網友對鮑毓明案評論的那樣:“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我們更需要也更信任主流媒體的專業,請堅守你們的責任感。”遏制虛假新聞,傳統媒體應當始終把“求證”置于“求快”之上,用專業堅守品質。
參考文獻:
[1] 何梓華,成美.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2-33.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3] 靖鳴,趙新樂.媒體質疑與社會責任[J].新聞與寫作,2009(11):43.
[4] 周國清.編輯學導論[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1.
作者簡介:趙婷婷(1983—),女,山西晉中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