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極做好交通運輸重大事件新聞發布、輿論引導工作非常重要,越來越成為凝聚人心、維護穩定的重要手段,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反映了交通運輸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是推進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面對這一時代課題,需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尊重客觀事實,正視現實問題,主動發布和解讀準確的事實信息,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確保重大事件新聞發布工作平穩有序進行。
關鍵詞:重大事件;新聞發布;交通運輸;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187-02
在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格局重大調整的時代背景下,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傳統的媒體格局、傳播方式、輿論陣地等都發生了深刻改變,特別是自媒體平臺異軍突起,社會輿論變得更加紛繁復雜,重大事件輿情呈現出易發多發、易傳難管的特點。面對大量虛假、失實的信息,最有力的回擊就是堅持公開透明,“用事實說話”,依法依規、及時主動發布權威信息是做好重大事件輿論引導工作的前提;把握時度效,順勢而為,精準發力,掌握話語主導權是做好重大事件輿論引導工作的核心;堅持內容為王,提煉傳播金句是做好重大事件輿論引導工作的關鍵。
一、主動發布?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做好重大事件的新聞發布,首先就是要做到第一時間主動發布,也就是要做到“馬上說”,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更應如此。
研究表明,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大多數公眾認為政府新聞發布和傳統媒體是最可信的信息來源,選擇比例分別達到42.1%和39.8%[1]。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恰逢春運,面對春運返程巨大的流量,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成為當時面臨的重大問題。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有的地方采取了諸如封村、封路的硬阻斷措施,因此造成的交通中斷等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這時交通部門就需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效引導輿論。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部署下,交通運輸部積極參與新聞發布工作,及時回應熱點問題,主動解讀重大政策,積極闡明事實與真相,有效引導了社會輿論走向。
我社根據疫情防控的不同階段、不同主題、不同要求,根據輿情監測到的熱點問題,精心策劃、科學設置議題,積極回應熱點問題,真正做到“適銷對路”。比如,圍繞“疫情防控重點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保障”“春運返程疫情防控工作”“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分區分級做好疫情防控”“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運輸保障”“防止公路水路境外疫情輸入”“交通運輸行業復工復產”等不同主題精心設置議題,將交通運輸部針對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防境外輸入等方面出臺的政策措施進行及時發布、深入解讀,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截至2020年9月底,2020年交通運輸部共參加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18場,參加場次在各大部委中位居前列,交通運輸疫情防控宣傳工作實現了“報紙上有字、廣播里有聲、電視里有影、新媒體上榜”,受到了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的批示肯定。
據統計,央視《新聞聯播》對于交通相關政策進行了16次報道,《人民日報》刊發了頭版頭條2篇,高速公路免費通行政策、支持交通運輸企業系列政策等報道迅速成為熱點話題,多次登上熱搜,交通運輸部政務微博疫情防控話題閱讀量超過10億,疫情防控主題發布會直播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2億,相關短視頻播放總量超過8億。
此外,對于一些曲解政策以期制造“轟動效應”的不實報道,要及時回應關切,準確解讀事實信息,發出權威聲音,有效引導社會輿論,最大限度地減少“有毒”新聞的傳播。比如,交通運輸部于6月底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高速公路車輛通行費優惠預約通行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針對鮮活農產品、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插秧機)運輸車輛通行費預約免費通行政策。然而,有媒體卻將其與收費公路免費等社會關聯度非常高的政策話題進行了“嫁接”,冠以“高速7月20日起將再次免通行費”的標題發布不實報道。在交通運輸部2020年7月的例行發布會上,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對此不實消息及時進行了辟謠,認為這是典型的“標題黨”,是錯誤的信息傳播、假新聞,并進一步澄清了政策。
二、講究策略?把握好時度效
在尊重傳播規律的前提下,進行交通運輸重大事件新聞發布時要講究策略,把握好時度效,掌握話語主導權。讓該熱的熱起來、該冷的冷下去,是做好重大事件新聞發布工作的關鍵之舉。
在2020年5月全國兩會前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運輸部李小鵬部長主動釋放話題——“春節期間收費公路3次延長免費通行”登上微博熱搜,相關話題閱讀量為3200萬次。中國網直播官方抖音發布的“交通運輸部:從2月17日到5月5日共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1590多億元”,累計閱讀量達2750萬次、點贊達43萬次。收費公路免費通行是一項重大政策,也是一件利民利企的民生實事,要把好政策宣傳好,要讓該熱的話題熱起來,因此,交通運輸部根據輿論關切,在5月6日收費公路恢復收費之后,選擇在全國兩會召開前,主動釋放輿論,較好地把握了時機和節奏,搶占了輿論制高點,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新聞發布工作時度效原則要服從和服務于發展大局。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應該堅守政治紀律,服務大局,做到不該說的時候堅決不能說。在2020年8月交通運輸部例行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8月26日,西藏交通運輸廳宣布提前完成建制村通客車的任務。請問全國的完成情況怎么樣?”這一重要節點的意義非常重大,標志著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已基本實現通客車任務。在當時還不能宣布基本實現具備條件建制村100%通客車的情況下,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首先進行了充分肯定,“西藏完成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客車,可以說意義重大,全國實現‘兩通’目標又向前邁出了關鍵性一步”,但同時又表示正在開展相關評估工作,確保通客車“通得了、留得住、服務好”,為9月底正式宣布交通扶貧取得決定性進展,已基本完成“兩通”任務埋下了伏筆。
“時度效”是一個有機整體。“時”為條件,“度”為手段,“效”為結果[2]。2015年6月1日21時30分左右,“東方之星”號客輪在長江中游湖北監利大馬洲水道翻沉,造成442人遇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內河航運史上遇難人數最多的事件。事件發生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中宣部、中央網信辦、交通運輸部等有關部門,遵循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原則,密切跟蹤境內外輿情動態,針對事件發展不同階段等公眾關注的問題,及時解疑釋惑、精準疏導。“東方之星”號翻沉5小時后,第一時刻發聲,“央視新聞”微博首發消息,隨后快速啟動“特別直播”節目,播報應急搜救過程。
該事件處置過程中,輿論熱度非常高、持續時間長,特別是針對事件發生之后的黃金救援期,質疑猜測、虛假傳言等不實信息不斷增多,輿論渴望及時獲得有關該事件的各類信息,因此,在6月2日至13日,相關部門主動設置議題,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共組織了15場新聞發布會,這些發布會緊緊圍繞救援進程,突出重點,高頻率發布權威信息,有效引導了社會輿論,輿情整體走向積極正面,網民討論總體上較理性。
三、內容為王?提煉金句廣泛傳播
不管社會環境和媒體形勢如何演變,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做好新聞發布工作的核心。每次重大事件新聞發布或者熱點回應都要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要讓媒體記者和社會公眾都有獲得感。一方面,要確保新聞發布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新聞價值;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地提煉總結“金句”或標題句,讓人聽得懂、記得住、說得出,最大限度地擴大傳播效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很多地方因疫情防控而過度管控交通,造成道路中斷。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面對疫情肆虐,阻斷疫情傳播與交通運輸保障是一組尖銳的矛盾,交通運輸行業承載著雙重壓力:從防控疫情角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停止人員流動;從救治患者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需要出發,應急運輸又萬分火急、刻不容緩。
交通運輸部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堅決阻斷病毒傳播渠道、保障公路交通網絡不斷、應急運輸綠色通道不斷、必要的生產生活物資運輸通道不斷和應急車輛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優先通行等重大決策部署,被媒體廣泛傳播,上升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重要政策。
在準備發布口徑時,中國交通報社根據業務部門提供的口徑素材,站在老百姓關心的立場和角度,對這些政策進行了易讀性修改,將專業用語盡可能地轉化為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說得出的標題句,經過幾輪修改,最終提煉總結出“一斷三不斷”“三不一優先”等交通運輸疫情防控“標簽式”語句,通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系列新聞發布會在社會廣泛傳播并深入人心。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5月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圍繞這一年度重大宣傳主題提問:“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交通運輸行業將采取哪些重點舉措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李小鵬部長鄭重地說:“小康路上決不讓任何地方因交通而掉隊。”這是全體交通人向黨和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小康路上決不讓任何地方因交通而掉隊”的鄭重承諾,成為媒體爭相引用的標題句。
四、結語
做好重大事件新聞發布工作,需要“及時說”“學會說”和“說到位”。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新聞發布和輿論引導工作,我國有效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 侯迎忠.突發事件中政府新聞發布公眾認知與社會效果的實證研究——基于廣州、蘭州的調查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3):20.
[2] 劉飛曼.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時度效”研究[J].青年記者,2016(9):10.
作者簡介:姜秋華(1981—),男,河北承德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