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輝
摘要:本文對國內外的模型標定技術發展概況進行了闡述。對模型標定技術在設計、優化、生成階段所采用的關鍵技術進行了論述。對電控發動機在國內對模型標定技術的應用進行了分析,發現存在著不成熟和廣泛性的缺點,站在瞬態工況的角度來說,對標定技術在電控發動機模型中的應用、對控制技術和整車耦合模型的標定,是標定技術在電控發動機中對未來模型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模型;電控發動機;標定技術
中圖分類號:U46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0)21-0071-02
0? 引言
由于對節能減排要求的不斷提升,以及從舒適度以及駕駛性方面,對汽車要求的增加,不斷的加大了發動機電子控制技術的應用。想要使排放法規能夠得以滿足要求,對模型標定技術的采用,能夠實現對物理模型的建立,或是在發動機試驗中,通過數據對噴油角的提前建立,對軌壓等參數和功率的輸入,對燃油消耗率等響應參數的輸出,進行模型的建立,以此來使發動機通過對模型的利用,能夠通過對參數的控制,使技術能夠達到最優狀態。標定工程師在20世紀70年代時,為了使標定品質能夠得到提升,對插值建模、球道優化方式進行了采用,以最優控制參數的獲取為目的,在電控發動機中模型標定技術進行了應用。雖然模型的匹配點可能存在過高的問題,或是存在著數據在建模數據區之外無法得到有效的預測等問題,然而,該技術在試驗工作量、開發周期以及試驗成本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優勢,遠遠超過了其不足之處。
1? 基于模型標定技術的發展
國外已經在電控發動機中對模型標定技術進行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在國內,由于剛開始對電控發動機進行開發,也沒有較為成熟的模型標定技術。近幾年,部分國內高校對其技術所開展的相關研究,天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以及部分企業都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通過對多項式模型等技術的采用,使模型標定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對節能減排所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會促進標定技術在電控發動機中的發展,然而,國際上已經將模型標定技術作為了標定技術的重要研究內容,并且,已經在產品開發中對其進行了大面積的應用,模型標定技術在中國的應用缺乏廣泛性以及成熟性,企業尤其需要在產品開發中加強對該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并且,各種基于模型的全新標定技術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對更大挑戰的面臨。
2? 基于模型標定的實驗設計技術
在電控發動機實驗中通過對技術的設計,能夠使標定工作量得到有效的減少。其能夠實現以少量試驗點對更多實用信息的獲取。僅通過對280個試驗點的采用,就能夠實現從7自由度對一個電動發動機模型的優化,并且,通過對三次方響應模型的建立,能夠實現良好的預測。在設計階段通過對最優V技術的采用,使得原本需要4653次才能夠完成的普通電控參數優化,僅需要150此標定就能夠完成,對常規電控高壓共軌柴油機的1250次標定,能夠使標定結果得到優化,能夠通過實驗設計,對技術的優點加以展現。
實驗設計中的古典設計、空間填充設計等,是最為常見的方法,上述3種方法在類別上有所不同,例如,古典試驗中對中心復合試驗、Box-Behnken實驗等方法進行了設計。此類設計實驗中,通過對在Minitab、Design-Expert等專業軟件的應用,能夠實現對設計理念的集成。并且,采用標定軟件中的CAMEO、VEGA等,在試驗模塊中所開展的集成設計,通過對因素、水平、約束等在試驗中的定義,僅需對試驗設計方法進行不同選擇,就能夠自動獲取到各種試驗設計方案。通過不同方法對試驗的設計,在適用性方面也有所不同,在對電控發動機進行標定時,需要通過對標定發動機響應的深入理解,以及對標定試驗對試驗強度的承受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考慮。例如,在試驗中對非線性復雜函數的設計,主要采用的是最優設計,能否得到最優的設計,取決于模型參數所具備的特性,在具備了發動機的深入了解、最佳模型的先前建立,以及對系統約束場合的理解的基礎上,更為適用。并且,在標定階段通過該設計對任意約束因素的輸入,能夠使電控發動機得到更合適的標準[1]。在了解不多或者缺乏了解的場合中,所采用的空間填充設計,能夠更好的了解響應所受到的來自發動機參數的影響,然而在對新型發動機ECU進行標定的過程中,不需要以模型的形式對試驗進行專門的設計,就能夠在設計空間上對試驗點進行平衡分布。對于無參數模型,尤其是徑向基函數模型來說,該設計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需要對約束區域內的數據點進行保證。同時,也可以將不同試驗方法運用于相同實驗中,例如,通過對混合空間的填充以及對設計的最優化,能夠使模型具有更高的置信度和預測能力,作為一種嘗試和選擇來說,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以往在實驗階段對設計技術的采用,主要是為了對發動機穩態工況進行標定,以往在試驗階段所采用的設計技術,主要能夠對發動機到穩態工況進行標定,然而,只有極少數對瞬態發動機的排放,進行了法規的標定和優化。然而由于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對時間因素的動態考慮,實現了對試驗設計技術的應用。通過試驗階段對時間和大量輸入參數的改變,實現對運行邊界參數的改變,使振幅頻率、發動機等干擾因素能夠得到考慮。通過上述試驗發現,動態設計相比經典設計,需要對試驗進行更高維度的動態設計,通過該方法對模型的獲取,能夠使柴油機的排放得到更好的優化[2]。
3? 基于模型標定的模型構建技術
電控發動機對物理模型和數據模型進行了主要的設計。通過對數據模型的設計,能夠使試驗數據得以輸入和輸出,然而其無法獲取到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變化,因此,又將其稱之為“黑箱模型”。物理模型中對CFD等技術進行了主要的運用,將發動機運行階段所發生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通過對數學公式的采用,實現了對其的解析,因此,此模型還可以稱為“白箱模型”。兩種模型有著各自的優勢和劣勢,通過對物理模型準確參數的采用,能夠對柴油機模型進行標定,使燃油機和扭矩能夠得到令人滿意的消耗和標定;然而在對氣體排放進行優化標定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從整體上對柴油機的物理和化學排放機理進行完全的理解,因此,對物理模型的標定缺乏一定的能力。此外,由于“白箱模型”十分復雜,并且需要長時間進行運行,因此,對計算機有著較高的要求,然而,通過DOE技術對“白箱模型”的建立或通過并行技術的處理,能夠使發動機得到更加有效的標定。由于對ECU處理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控制技術在發動機中的不斷發展,“白箱模型”的應用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前景[3]。
需要大量的實驗支持,是“黑箱模型”的主要缺點,然而,相比傳統試驗中的標定方法來說,工作量相對較少,并且,對“白箱模型”的構建,需要同時對模型進行試驗驗證。缺乏對系統潛在物理性的關注是另一個“黑箱模型”的缺點,同時,對模型的匹配還會出現過量的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工程中所積累的經驗,來對模型進行訓練?!昂谙淠P汀痹诮Y構和實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利用物理模型對數據模型的獲取,對模型虛擬標定技術的采用,能夠從模型的優點出發,使物理和數據得到整合,使標定能夠進一步減少對成本的需求,使標定速度得到有效的提升。
4? 基于模型標定的參數優化技術
參數優化階段對兩種優化方式的采用,可以按照局部和全局進行劃分,其能夠相互促進。通過對局部優化的采用,能夠使工況點不會產生相互干擾,通過對各工況點的獨立控制,能夠實現對參數的優化。目前,局部優化主要是通過對梯度法的采用。全局優化中對參數的優化,能夠實現對部分工況點的綜合控制,不僅能夠作為數學過程,并且還對標量進行了折中,其主要是由于發動機設計階段,不斷的對大量約束條件和要求進行了考慮[4]。
全局優化中主要對傳統的枚舉法以及Lagrange法進行了采用,目前通過對遺傳算法、人工神經網絡法等的采用,得到了全新的發展。即使標定階段依然對傳統的局部優化法進行了普遍的應用,并且通過對模型標定所采用的AVL的Cameo和MATLAB工具箱,能夠使CAGE工具箱得到更大范圍的應用,然而此類方法對發動機整體排放標準的不確定性,是其最大的缺點,無法通過對瞬態工況的滿足,對發動機標定性能進行要求。因此,其發展必然會以全局優化為方向,在預測和優化瞬態排放方面更為合適。
5? 基于模型標定的MAP生成技術
電控發動機在最后的標定階段能夠實現對MAP的生成,也就是通過對控制參數的最佳轉化,能夠在ECU中對MAP數據進行存儲。線性法、樣條法等是以往插值階段所采用的。以訓練樣本對控制參數,對標定工況點的優化,主要是通過人工神經網絡對初始MAP的優化計算,能夠使MAP數據變得更加緊密和平滑,并且對該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進一步實驗驗證,在局部通過對線性模型樹方法的采用,能夠使原始MAP得到優化,在該模型中通過對高斯函數的采用,能夠實現對MAP的平滑控制。通過結果能夠得知,在已建立模型基礎上,通過對LoLiMot方法的結合,能夠保證MAP的生成,不會對過多的惡化NOX進行排放,以此來使PM排放能夠降到30%[5]。事實上,通過對MAP平滑度的優化,能夠使標定車輛以及發動機,能夠具有更好的駕駛性以及瞬態性,然而,對平滑的MAP的生成,會使MAP值以及最佳值出現偏移。在平滑階段通過對MAP的設置,能夠實現最大梯度的折中。CAMEO公司通過對MAP軟件的開發,能夠起到梯度優化約束的作用,通過對MAP梯度所做出的最大限制,能夠對全局模型進行優化,使MAP數據的生成能夠更加滿意。MATLAB公司通過模型標定工具箱對cage優化軟件的設計,也能夠使類似功能能夠得以實現,并且,該軟件能夠通過對標定數據在整個MAP中的平滑外插,使MAP的優化能夠更加迅速[6]。
6? 結束語
中國對模型標定技術在電控發動機標定階段的應用,缺乏一定的成熟性和廣泛性,因此,需要通過推廣和應用,實現對企業的進一步加強。站在瞬態工況的角度來說,對標定技術在電控發動機模型中的應用、對控制技術和整車耦合模型的標定,是標定技術在電控發動機中對未來模型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周廣猛,劉瑞林,李駿,戈非,魏沖.基于模型的電控發動機標定技術[J].汽車技術,2011(01):5-9.
[2]劉福水,仇滔,劉興華,等.基于模型的電控柴油機標定技術[J].車用發動機,2005.
[3]王冬,張順,劉仁龍,石月.電控發動機基于模型標定的關鍵技術研究[J].時代汽車,2017(7):30.
[4]張樹梅,胡春明.基于模型控制的電噴發動機的標定技術[C].中小型內燃機專業技術研討會,2008.
[5]張樹梅,胡春明.基于模型控制的電噴發動機的標定技術[C].中小型內燃機專業技術研討會,2008.
[6]李智.基于電控發動機無線標定模塊的研發[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5,v.29(0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