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析急診膝關節疼痛患者給予中醫療法的臨床效果。方法:從我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接受的急診膝關節疼痛患者中選出36例患者,按數字隨機法進行分組,對照組(18例)患者接受西醫療法,觀察組(18例)患者接受中醫療法。結果:觀察組經治療,患者膝關節疼痛積分(5.09±1.51)分、VAS疼痛評分(2.56±0.72)分,比對照組更低,t=3.254,5.631,P<0.05。觀察組病情好轉、顯效及治愈患者共17例,總有效率94.4%,強于對照組,χ2=7.638,P<0.05。結論:膝關節疼痛患者接受中醫療法,具有確切療效,一方面疏通了患者經絡,另一方面改善了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情況,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膝關節疼痛;急診;中醫療法;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5-00-02
膝骨性關節炎是以老年人為發病人群的疾病,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骨關節疾病,其治療難度較高。膝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腫脹、疼痛、壓痛及畸形為臨床表現的,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與功能障礙問題,對患者的生活水平存在嚴重影響。隨我國老年人口不斷增加,膝骨性關節炎發病率呈逐漸上升。中醫認為膝骨性關節炎疾病是以肝腎虧虛、風寒、濕痰瘀痹阻經絡為發病機制的,而西醫認為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多與患者年齡、性別、過度活動、肥胖及遺傳因素有關[1]。臨床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是以消除患者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為治療目的的。本文從我院接受的急診膝關節疼痛患者中選出36例患者,接受中醫療法,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接受的急診膝關節疼痛患者中選出36例患者,按數字隨機法進行分組,對照組(18例)患者接受西醫療法,觀察組(18例)患者接受中醫療法。對照組:男10例,女8例,年齡41~73歲,平均年齡(61.5±2.7)歲,病程2~5年,平均年齡(3.1±0.6)年;觀察組:男9例,女9例,年齡42~74歲,平均年齡(62.4±2.4)歲,病程3~6年,平均病程(4.2±1.6)年。統計、對比患者年齡、病程等資料,組間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均征得患者、家屬及本院倫理委員會許可,患者均認真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患者膝關節均存在疼痛、腫脹癥狀;排除標準:耐受度與配合度較差患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其他腫瘤疾病及認知功能障礙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西醫療法,每日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生產企業:天津中美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C1220000028)2粒,2次/日。觀察組患者接受包括針刺、拔罐、推拿、熏蒸、艾灸等中醫療法,具體治療方法如下:(1)針刺與拔罐法:取患者仰臥位,讓患者患膝屈曲70~80°角,選膝眼、足三里、阿是穴等穴位,常規消毒后,將中號、規格為0.5mm×50mm的賀氏火針加熱至通紅發白,再點刺患者以上穴位,保持針刺深度在0.7~1.0cm,快速拔針后,使用消毒干棉對針孔進行按壓,隔一天接受一次治療。讓患者患膝保持伸直狀態,在患者膝關節上下周圍,先用閃火法拔罐,在取患者血海、風市、委中、梁丘及阿是穴等穴位進行12min的留罐,每天1次。(2)懸灸與推拿法:于患者膝關節疼痛位置,以患者膝關節所能承受的溫度為度,選擇適當距離,在患者血海、梁丘、膝眼及委中等穴位進行艾灸,每次25min,每天1次。
取患者平臥位,保持患肢微屈姿勢,術者立于患者一側,以揉、提、按、拿等法對患者股四頭肌遠端進行推拿,用雙手搓擠患者膝關節內、外側,逐漸增加搓擠幅度,按患者病情,該手法重復進行5~10次。讓患者屈膝90°,拔伸膝關節1~2min,隨后再伸膝,提、拿完患者髕骨后,再用指尖朝上,以提、拿、彈、撥法推拿患者髕骨四周,該手法操作6~12次,再用手掌朝髕骨推拿10~20次。叮囑患者作膝關節內、外旋,進行5~10次的屈伸活動,增加患者膝關節間隙。用雙手以拿、提、按、揉等手法,對患者股四頭肌、下肢肌肉進行5~10次推拿,再按、揉患者委中穴位置,隨后以拳扣擊患者髕骨上緣、委中穴位置,扣擊次數為每個穴位50次,促進患者下肢血液循環。(3)中藥熏蒸法:取海桐皮25g,透骨草、川芎、威靈仙、生川烏、伸筋草、蘇木、寬筋藤、椒目、骨碎補、路路通及延胡索等多味中藥各10g,以水浸泡60min,在進行蒸煮,待煮沸后對患者患處進行熏蒸,30min/次。
以上各法10d/療程,治療1~2月后,評定患者療程后,再調整治療方案。
1.3指標觀察 以關節疼痛量表、膝關節病情嚴重指數評估患者關節疼痛程度與功能狀態,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膝關節疼痛積分。用尼莫地平法判定患者臨床療效,主要分為治愈、顯效、好轉及無效四種結果,其中治愈是指患者經治療,膝關節疼痛全部消失,膝關節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可正常勞動;顯效是指患者經治療,膝關節疼痛已明顯緩解,膝關節功能活動已達到正常狀態;好轉是指患者經治療,膝關節疼痛有所改善,但膝關節功能未得到有效恢復;無效是指患者經治療,膝關節疼痛并未減輕,膝關節功能并未得到改善。
1.4統計學方法 本文相關指標與數據均使用SPSS23.0軟件處理,(_x±s)計量資料表示膝關節疼痛積分等指標,而(n,%)計數資料則表示療效總有效率指標,并分別接受t及卡方檢驗,用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膝關節疼痛積分與VAS疼痛評分 觀察組治療前,患者膝關節疼痛積分(12.49±2.24)分、VAS疼痛評分(5.98±1.57)相比于對照組無異,t=0.644,0.534,P>0.05;觀察組經治療,患者膝關節疼痛積分(5.09±1.51)分、VAS疼痛評分(2.56±0.72)分,比對照組更低,t=3.254,5.631,P<0.05。
2.2判定患者臨床療效 觀察組病情好轉、顯效及治愈患者共17例,總有效率94.4%,強于對照組,χ2=7.638,P<0.05。
3 討論
中醫將膝關節疼痛列為“痹癥”范疇,其中痹是指痹阻不通,屬于一種病理現象[2]。患者經風寒濕邪侵襲,使患者關節處形成氣血閉阻情況,由于氣血閉阻不痛,則引發痛感,產生肢體關節、肌肉麻木、酸痛與屈伸不利癥狀。膝關節疼痛發病的原因為患者由于過度勞累,受汗出當風、衛氣不固及坐臥濕地等因素影響,存在腠理空虛與筋骨失養問題,待風寒歇濕乘虛侵襲患者膝關節,則易引發風寒濕痹,所以其多以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為臨床癥狀[3]。
膝關節疼痛由于病因較為復雜,多為痼疾,受病情反復發作,致殘率較高等因素限制,中醫多以針刺、推拿、拔罐等中醫療法治療[4]。引起膝關節疼痛的疾病主要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引起的膝關節病變、膝骨性關節炎等疾病。
根據《甲乙經》中《陰受病發痹》所說,膝難以屈伸,針刺治療膝關節疼痛,通過針刺患者梁丘等穴位,具有通經止痛、祛寒除濕功效,而拔罐則不僅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行氣、通利關節、溫經散寒及消腫止痛作用,還能促進失調關節恢復活動功能。艾灸通過作用于患者膝眼等穴位,具有通經活絡與緩解患者疼痛作用。推拿通過利用揉、按、壓、拿、捏等法,有助于加速患者膝關節周圍組織、軟骨代謝。配合中藥熏膝,可達到通絡散瘀、溫經活血及消腫止痛等治療目的,將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者膝關節疼痛位置,借助藥效的長時間作用,有助于促進患者局部皮下毛細血管循環,分解關節粘連情況,不僅有助于改善骨內壓,還有助于修復軟骨下囊病變區域,其中海桐皮、威靈仙及透骨草為主藥,具有通絡止痛與祛風濕的功效,配合川芎等藥材,可達到活血、散寒及止痛療效;利用熏洗濕熱刺激,使藥氣與熱力達到疾病所在,一方面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降低炎性反應,達到消腫止痛效果,另一方面加速了病理產物的吸收排泄,實現疏通經絡與散寒止痛效果。本文選取36例膝關節疼痛患者給予針刺、拔罐、推拿、熏蒸、艾灸等中醫療法,以穴位調節、針刺治療、局部艾灸及中藥熏蒸,達到了溫通氣血、疏通經絡療效,緩解了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情況。
綜上所述,膝關節疼痛患者接受中醫療法,具有確切療效,一方面疏通了患者經絡,另一方面改善了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情況,臨床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 馬成, 石立鵬, 向昱陽, 等. 中西醫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概況[J]. 湖南中醫雜志, 2018, 34(10): 202-204.
[2] 谷卓然, 關雪峰, 楊永菊, 等. 中醫外治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研究進展[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8, 20(11): 175-178.
[3] 麥秀鈞, 黃永明, 馮恩輝. 中醫手法治療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療效觀察[J]. 新中醫, 2018, 50(10): 187-189.
[4] 趙豐, 李勇濤, 宋李華, 等. 推拿手法聯合中藥熏洗對老年膝骨性關節炎疼痛及疼痛因子的影響[J]. 中醫藥導報, 2018, 24(08): 91-94.
作者簡介:張志華(1984.11-) ,男,漢族,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