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維杭

著名作家葉永烈因病于2020年5月15日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享年80歲。噩耗傳來,國內外各大中文媒體紛紛報道,老中青讀者和作家文友們都沉浸在緬懷之中,我也靜靜地回憶起曾經對他做過的一次訪談。
一次毫無負擔的交談
很多緬懷葉永烈先生的報道、文稿中,提到他身為“一代人科幻夢的啟蒙者”的科普創作成果——20歲的《十萬個為什么》作者、發行400余萬冊的《小靈通漫游未來》作者,也提到他身為一個有使命感的傳記文學作家,不僅有“紅色系列”的“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等大部頭著作,也創作出具有極強警示作用、史料性極強的“黑色系列”(《“四人幫”興衰》,經重新修訂后,分《王洪文傳》《張春橋傳》《江青傳》《姚文元傳》四卷本分別出版,加上第五本《陳伯達傳》);不過卻忽略了或者來不及提到他本世紀初創作的另一類文學作品——“政治幻想小說”。
這也使我想起了一次與葉永烈先生很偶然的交往。那是在2002年間,其時我在美國舊金山《僑報》主持采編工作,記得那年11月中旬的一個晚上,我在報社接到一通電話,傳來帶有江浙口音的普通話,自報家門——“我是葉永烈”。我一聽是葉永烈的大名,就開心地和他聊了起來。
葉先生告知,他近日來美國探親,住在兒子家(他兒子留學有成在舊金山灣區工作),并相邀我有時間的話去他那兒見面聊聊,我很高興地答應了。他告訴我,他兒子家位于阿拉米達(與舊金山遙遙相望的一個半島,讓我馬上回憶起20世紀90年代末嚴歌苓的家也安在那島上,我也曾應邀去過)。
大約隔了幾天的一個晚上,我驅車近一個小時駛往阿拉米達的一處比較新的社區,找到了葉永烈先生兒子家——一座寬敞的兩層西班牙風格的獨棟建筑。進門就看到了笑容可掬的葉先生,還有他太太和兒子一家。稍事寒暄,我就和葉先生坐在客廳輕松交談起來,原來他剛剛收到新近付梓的一本新書《毛澤東重返人間》,頗有些寫作體會要分享。
我們毫無陌生感地交流,當然主要是聽他暢談“政治幻想小說”《毛澤東重返人間》的創作及其他,真是毫無負擔的一次交談。告別時,葉先生把他的這部最新著作和另一本記錄“9·11”事件觀感的隨筆集《受傷的美國》一起借我回家翻閱。
訪談節選
兩天后,我依據與葉先生訪談的印象和那本30萬字新書的讀后感,寫了一篇專訪,隨即刊發在《僑報》美西版,全文不太長,節選如下。
一九九三年是毛澤東一百周年誕辰,葉永烈又一次在北京瞻仰毛澤東紀念堂后,忽發奇思妙想:如果毛澤東重返人間,將會如何看待今日中國——毛后中國,鄧后中國?他將如何評價粉碎“四人幫”?如何看待華國鋒下臺?如何面對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及今日中國的現實變化?如何評價江澤民?……他希冀淋漓盡致地寫出以毛澤東的眼光看今日中國——“毛眼看中國”,于是想到了借助“政治幻想小說”這樣的新形式,而他自然也具備以這種小說體裁、春秋筆法縱橫歷史與現實之間、描繪偉人與百姓的優勢。
寫慣了“紅色”“黑色”系列長篇紀實和科幻小說的葉永烈,輕車熟路般地駕馭起他那醞釀已久的“政治幻想小說”三部曲(繼《毛澤東重返人間》后,他擬寫作《斯大林重返人間》和《蔣介石重返人間》)。對這部新書的閱讀效果,他頗為自信地表示:“這是一部視角非常獨特、構思格外奇特的小說。調侃的筆調和幽默的文筆,會使讀者諸君在非常輕松的氛圍中讀完本書?!?/p>
葉永烈筆下復活了的毛澤東面對今日變化神速的中國,自然有了許多“隔世之感”,他的“縱向比較”思維也每每令人忍俊不禁。毛澤東不識“手機”“打的”“洋快餐”“必勝客”“下?!薄跋聧彙薄耙徊糠秩讼雀黄饋怼钡刃律挛锘蛐旅~及現實,又在夢境里與華國鋒、江澤民、鄧小平、蔣介石、赫魯曉夫、毛新宇、江澤民乃至“潑辣記者”法拉奇會面,交談中自然涉及歷史事件、人物評價,以及在改革開放新氣象中的沉思與自省。
善于調查研究的毛澤東又深入底層,四合院里訪百姓,跟打工仔聊家常,遇見“美眉”“帥哥”等“新新人類”,所見所聞所思使他對今日中國有了感性認識,內心深處涌起欣慰、遺憾或不解,不無觀念的差異。這一切在情在理的描述,加上作家在多年來諳熟毛澤東各種史料和生活細節基礎上,對毛澤東性格、風度、神態、姿勢等的把握,惟妙惟肖,詼諧風趣,透過那獨特之“眼”反映現實,讀來引人入勝也引人思索。
葉永烈坦承他是懷著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這樣的領袖人物的崇敬之情展開這部書的寫作的,而小說筆法的演進與各種人與事之間的交流碰撞,在大膽構想中也浸滿了善意。問及此書在中國大陸的出版前景,葉永烈答稱已有一家出版社準備審稿報批。
作為記者型的作家,葉永烈在“文革”后的大量作品使他享有“舊聞記者”“高產作家”的銜頭。他從舊聞中還原鮮為人知的歷史,此歷史中廓清關鍵人物和事件的面目;今天,他的“政治幻想小說”則在現實中回顧歷史,在現實與歷史的交叉中思考,依然具有極強的史實性、可讀性。他,就是這樣一位不斷在歷史與現實中尋找寫作熱點的作家,也是一位不斷超越以往寫作的作家。
“煤球爐”式的作家
上引專訪節選比較簡潔地介紹了葉永烈先生創作《毛澤東重返人間》的始末,簡述了這部新小說的梗概及特色,也可說為他貢獻中國文壇一個新的創作文本——“政治幻想小說”做了點小小札記。由于葉先生對中國現當代史、黨史及領袖人物了然于胸,且洞悉中國社會民情,加之早先科幻小說的寫作訓練,書寫這部全新的非科幻的“政治幻想小說”,他做出別具一格的種種并非完全不可能的假設與猜想,也便游刃有余了。
近日我在翻閱葉先生的相關創作材料時,發現鳳凰衛視2011年7月17日播出節目《名人面對面——葉永烈:游走于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特別作家》,其部分文字實錄也談及這一話題,其中說道:《毛澤東重返人間》“……寫的是忽然有一天老人家從紀念堂里醒過來了,而且走出來了,看到了21世紀的中國,然后他跟新的21世紀的這種碰撞。你想想他的思想還停留在1976年,所以他在過馬路的時候人家塞給他一張紙,他以為是中央首長講話的傳單,結果一看是商品類的廣告,房子怎么可以買賣呢?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很多,毛澤東的性格本來也很幽默,所以這本小說就非常有趣。現在我的一個美國朋友準備拍電影,他看了這本書告訴我,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整整笑了三個小時。笑完一拍腦袋說,這種政治性的幽默片是絕好的題材,劇本也改好了?!?/p>
不過,據葉永烈后來接受另外一家媒體采訪時提及,因為沒找到投資方,又因為這部電影要由美國人來演毛澤東,所有的人物講英語,諸多因素與限制,電影最終沒能拍成。
回眸18年前與葉永烈先生訪談的那個短暫時光,他侃侃而談的誠摯坦率,那一口鄉音的淳樸舉止,那愿與晚輩分享的創作感慨,那熱血澎湃的創作激情……依然歷歷在目,那么真切感人。
葉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共出版180多本著作,逾3500萬字。與此同時,他自覺地建立了完善的個人創作檔案,各種文稿、書信、照片、采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等均分類保存。他長期從事中國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的創作,積累了大量檔案和口述歷史資料,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葉永烈創作檔案”。據媒體披露,2014年,葉永烈的這些私人創作檔案運往上海圖書館收藏,數量近“一卡車”。
葉永烈曾感嘆自己的一生,將“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塊漢字之中”。他也曾這樣評價自己的寫作之路:“……我屬于‘煤球爐’式的作家,點火之后火力慢慢上來,持續很長時間。我從11歲點起文學之火,一直持續燃燒到60年后的今天?!比缃?,在科幻文學、紀實文學、傳記文學、政治幻象文學等多個創作領域,葉永烈都用自己的心血和文字樹起了一座座豐碑!
葉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