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工業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私家車數量不斷增加,交通事故發生率不斷增高,能源消耗量增多,環境污染日益加重,這些因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逐漸降低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本文簡述了綠色交通的概念,分析了中小城市的現狀,研究了縣、鄉綠色交通構建策略。在中小城市綠色交通構建上以習水縣為例,從習水縣的特點和交通現狀入手,研究了綠色交通理念在縣、鄉交通規劃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綠色交通;交通規劃;縣鄉交通;習水縣
中圖分類號:F512.7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隨著我國城鎮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我國中小城市的經濟發展快速,在交通運輸方面形成了一定規模,但是,在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交通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城市環境和自然生態也遭受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這對我國縣、鄉的交通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保障城市經濟和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我國中小城市在交通規劃方面引入綠色交通理念,使縣、鄉發展之路更加科學環保。
1 綠色交通理念簡述
綠色交通理念指要將其發展為可持續的、協調的交通,具有協調性、可持續性和系統性,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環境污染,保障人民出行安全,同時也是為了減少能源消耗,從而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趨勢。
因此,綠色交通的發展原則是要以人為本,在滿足人民出行需要的基礎上,不僅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還要保證人民出行的舒適便捷[1]。同時也要以保護生態為基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此外,綠色交通要建立在公平原則上,不占用后代的生存資源;在交通規劃上堅持協調性原則,協調道路與土地、交通與生活環境、人民交通結構、交通停車問題及城市與周邊交通之間的關系;最主要的是交通的發展要保證城市交通的延續性,進而推動城市不斷擴大發展。
2 縣鄉交通發展現狀分析
2.1 縣鄉綠色交通優勢分析
與我國的大型城市與特大型城市相比較,我國縣、鄉人口較少,生活節奏慢,城市規模較小,在布局規劃上也較為集中。人民日常生活出行主要目的是學習、工作、就醫、游玩、購物等,活動范圍小,出行距離短,因此縣鄉城市人民在出行方式的選擇上大多為公交、電動車、自行車、步行等。此外,由于縣鄉與周邊居民生活關系密切,因此,周邊村鎮的居民也會因就醫、教育、農業活動、親友走動等原因往返于城鎮之間,但由于周邊居民距離縣鄉較遠,所以其主要交通方式為客運、私家車、摩托車、貨車等。在交通出行方式上,由于交通距離短、與城市相比污染較小等,縣鄉交通在綠色交通建設上具有很大的優勢。
2.2 縣鄉交通現狀研究
一方面,縣鄉等中小城市由于城市規模小,人口居住分散等原因,其交通網絡覆蓋不全面,比如在縣鄉與村鎮之間,客運路線少,且由于村鎮與縣鄉之間的客運班線停運時間較早,很多人為了擠末班車而趕時間,影響居民正常生活。此外,道路建設質量低,車輛行路環境差,不少公路路面被破壞,有時受降雨影響無法通行,且道路夜間照明差,公共設施不完善。
另一方面,隨著縣鄉城市的發展,交通網絡逐漸變得復雜,交通用地需求增加,易發生交通發展規劃與城市發展不協調的問題。由于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車保有量不斷增多[2]。這導致在城市交通上易發生交通擁堵,尤其是公交、客運、自行車、電動車等步行的交通方式舒適度不高,且自行車、電動車等無法進行遠距離出行,所以人民在出行方式上更愿意選擇私家車出行,這進一步加重了交通運輸的壓力,同時也加快了路面等公共設施的消耗,對于停車管理等需求逐漸上升。因此,縣鄉的綠色交通建設面臨著巨大挑戰。
3 縣鄉綠色交通構建策略
3.1 構建合理的縣鄉道路網絡建設
在道路網絡建設上,根據城市發展戰略規劃進行道路網絡構建,處理好交通道路與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的關系。在道路干道規劃時要注意做好與高鐵、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銜接,立足長遠的發展趨勢,統籌道路交通資源,充分利用現有道路,提高土地利用率,注意道路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避開生態脆弱的地區,保障生態環保。同時在道路建設上要注意道路功能上的區分,劃分好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保證人民出行安全。
3.2 推進綠色公交網絡規劃
在綠色交通理念的指導下,與私家車相比,公共交通設施的使用能夠降低環境污染,緩解交通擁擠,提高道路利用率,大大便利人民生活出行,因此,要根據城市分區,人民出行頻率等制定合理的公共交通網絡路線,調整公共交通運行時間,設置恰當的交通換乘停靠點,在滿足人民出行需求的基礎上,倡導綠色出行,使用綠色能源,推動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
3.3 完善配套設施建設
在城鄉發展的道路上,交通配套設施也是推進綠色交通建設的一大方面,在交通綠化方面參照相關規定,根據實際道路情況,因地制宜,做好綠化防護工作。在交通安全方面,做好交通安全知識普及,在交通標識、道路規劃建設、道路材料采用上,采用綠色環保材料,完善好人性化設施建設,比如在公交站停靠處做好停靠點的設置等。
3.4 做好停車管理建設
由于近年來,我國私家車數量急速增長,部分家庭擁有多輛私家車,因此在停車管理方面要合理增加停車設施,控制停車設施的總量,滿足停車需求。一方面,在停車設施建設上要依照城市總體規劃,兼具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以保障供需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規劃城市交通布局,進而緩解縣鄉城市停車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具體規劃上要以增加停車設施為主,保障動靜交通平衡,提高停車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4 習水縣交通現狀
4.1 習水縣分析
習水縣位于貴州遵義市,處于地理樞紐地帶,在交通方面占有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近五年來,習水縣道路建設飛快,在2016年,習水縣公路網總里程僅2 843.801公里,其中二級公路134.126公里,三級公路111.225公里,四級公路1 274.14公里。
但截至2019年底,習水縣共建三條高速公路,其中仁懷至赤水高速公路、江津經習水至古藺高速公路已經正常運營,習水至正安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累計統計公路里程已達8 239公里,高速171公里,國道219公里,省道342公里,農村公路2895公里(包含縣道367公里,鄉道565公里,村道1 512公里),組道303公里,小康路4 760公里。二級公路里程259.85公里,三級公路里程105.101公里,四級公路里程2 528.78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2 769.702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263.5公里。
5 習水縣綠色交通構建策略
習水縣作為地理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在綠色交通理念的指導下進一步加大交通網絡建設。在路網規劃上,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注重整體效益[3]。因此,要注意優化公共交通網絡,引進智能化交通管理設備,在停車管理建設上加大出發力度,建設人性化管理設備,同時,完善相關交通配套設施,全面提高了交通與發展的協調性,降低了能源消耗,便利了人民生活,從根本上推進縣鄉經濟發展。
5.1 習水縣道路交通網絡建設
習水縣在道路交通網絡建設上按照省市相關要求規定,爭取國家道路建設資金,在道路規劃布局上,結合“三化同步”等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協調區域內的人口、資源、產業發展等,以綠色發展為交通建設理念,統籌規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開生態脆弱地區,建設功能區分明顯,銜接各個主干道路的交通網絡,提高道路覆蓋面積,對于不合理的道路周邊設施進行調整修建,橫縱結合,提高道路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5.2 習水縣智能化道路網絡建設
習水縣在道路交通方面,采用GPS定位技術,完成道路地圖更新,補全電子地圖,進而方便人民合理規劃出行時間,選擇合適的出行路線,減少了道路交通壓力,避免了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保障了人民的出行安全。
5.3 習水縣停車管理建設
針對停車設施不足,停車供需差距大的問題,習水縣強調城市布局的合理性,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率,確保區域的停車泊位密度與人口、土地等相適應。比如,通過取消流量較大路段上的停車位,選擇合適的次要路段等增設泊車位,從而滿足停車需求,減少停車對交通的影響[4]。在停車限制區采取公交優先、泊車位從緊供給策略,適當提高公共停車設施比例。在停車控制區采取基本滿足策略,減少公共停車比例。在停車平衡區,控制預留停車設施的用地,對于配建設施采用較高標準。
5.4 習水縣道路配套設施建設
在交通配套設施上,加強對相關設施的修繕和管理,進行路面整修,合理修改道路布局,引進網約車平臺,制定人性化交通管理措施,普及綠色出行交通理念,倡導綠色出行,合理規劃公交線路,加大公共交通輻射范圍,便利人民出行生活。
6 結語
綜上所述,綠色交通理念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因此,要在社會范圍內倡導綠色出行,在縣鄉建設上堅持綠色交通理念對于幫助縣鄉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交通擁擠、能源消耗量大的問題,同時也能夠使交通更好的服務人民,推進交通建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人民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推動當地的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畢明濤,潘曉東.綠色交通理念下的交通運輸規劃探討[J].工程技術研究,2019,4(24):203-204.
[2]蔡日升.綠色交通理念下的交通運輸規劃探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9,4(20):186-187.
[3]羅江榮.如何通過調整農村公路網完善公路網布局[J].交通世界(工程技術),2015,32(08):70-71.
[4]劉嬋娟,蔡曉禹.中小城市停車問題及對策研究——以習水縣、瑞麗市為例[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7,19(06):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