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摘 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道路工程建設提出較多要求,在規劃建設時,既要加大路網密度,還應當完善綠化環境和諧度。隨著城市道路環境問題的嚴峻化,在規劃設計時不僅要保障功能性,維護交通秩序,還應當展現出城市風貌。所以城市道路建設不僅要提升暢通性,同時還應具備美觀性。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分析城市道路綠化設計要點,希望能夠對相關人員起到參考性價值。
關鍵詞:城市道路;綠化設計;規劃要點
中圖分類號:S731.8 文獻標識碼:A
城市道路屬于特殊地段,因此環境也比較特殊。分析地上部分可知,道路車流量與人流量比較大,空氣中夾雜的粉塵、氯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會嚴重影響植物生長發育。此外,城市內部充滿大量電力系統與設施,也會影響植物生長。因此必須做好城市道路綠化設計,確保其自然生長。
1 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原則
(1)美學原則。在配置植物時,應當合理搭配喬灌木,以此形成錯落植物群落,呈現出規整優雅的視覺感受。在選擇喬木時,應當確保樹冠高大且規格統一,可作為納涼遮陰植物。道路綠化設計對于整潔性與美觀性要求高,不僅要加強綠化觀賞價值,還需要引導駕駛員視線,以此實現綠化功能價值。
(2)生態原則。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必須遵循生態化原則,確保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在選擇種植植物時,應當保證植物滿足本土氣候,同時兼顧花色時令與季節性,確保和周邊構筑物及環境的協調性。在植物配置時,優先選擇抗污染、凈化環境空氣的植物。同時考慮到植物氣味和落花落果問題,以免對道路運行造成影響[1]。設計規劃人員還應當充分考慮綠地壽命和綠地環境影響,避免對行人心理與行車安全造成危害,實現綠化、道路與人的和諧發展。
(3)和諧統一原則。在規劃和設計道路綠化時,必須立足于長遠目標,采用和諧統一及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證慢生樹種和速生樹種比例協調,確保綠化設計滿足環境要求。設計人員還應當協調道路綠地功能,按照美學原則建設綠化景觀,以此確保城市綠化體系的良性與健康狀態。
2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規劃設計要點
(1)行道樹景觀布局。行道樹主要是車行道和人行道之間的綠化帶,能夠為行人遮陰避涼,隔離有害氣體和噪音,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均比較高。在設計時,行道樹下方必須具備之下高度,以此確保行人與車輛通行安全性。在選擇樹種時,確保樹體型和道路寬度相互適應,樹冠上方預留空間,車行道中央促使空氣流通。行道樹采用兩側對稱種植方式,必須確保整齊排列。行道樹配置應當向復層混交模式發展,以此提升環境效益。
(2)分車道植物景觀布局。分車帶綠化主要為車行道之間的綠化帶,分隔綠帶植物配置必須確保交通安全,適當添加街景,減少空氣浮塵[2]。在人行橫道和交叉口位置預留安全視野,因此不能選擇喬灌木,只能種植低矮植物。
(3)城市干道植物配置。第一,針對景觀型干道的植物配置,應當注重休閑娛樂功能和觀賞功能。基于人體需求,注重植物群落的系統性與自然性。因此景觀型干道植物可選擇高大喬木,在喬木下方種植灌木和花草,綠地內設置休閑步道,以此發揮出休閑觀賞功能。第二,針對防護型干道的植物配置。道路和街道兩側高層建筑會導致空氣形成狹長低谷,影響汽車尾氣排放,對兩側行人與居民危害影響較大。因此在道路綠化設計中,應當優先選擇抗污染、吸收噪音和降塵之物,由喬木群落向小喬木群落過渡布局,以此依形成層次感,發揮出防護作用。
(4)道路邊坡綠化。邊坡綠化的護坡功能顯著,能夠有效作用于道路穩定、水土保持。邊坡綠化對于覆蓋率要求高,選擇常綠型植物。按照公路邊坡綠化設計經驗可知,在選擇草種時,優先選擇本地生植物和根系深草種,成活率高,且設計成本低。植物種植開始應用客土噴播技術和濕式噴播方式,能夠明顯提升種植效率,確保植物成活率,滿足公路邊坡土質貧瘠特點。
3 城市道路綠化設計的注意事項
(1)整體規劃和諧性。當前,部分城市道路綠化和城市面貌不相符。城市道路綠化屬于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所以在前期規劃設計時,設計部門與政府管理部門必須做好溝通交流。若過度關注城市道路功能需求,將會加大二次施工難度與成本,還會導致城市綠化率低下,不滿足道路協調性要求。
(2)道路綠化設計的生態功能。在城市生態系統中,道路綠地屬于重要組成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注重城市道路綠化設計的完善性與合理性,能夠為人們創造自然環境。此外,城市道路綠化具備生態服務功能,可以豐富園林綠化景觀,降低噪音,改善局部小氣候,調節生態環境。所以道路綠化能夠改善城市環境,維護公眾身心健康,以此提升生活質量。
(3)基于生態學原理,維護植物多樣性。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必須注重物種多樣性,以此實現景觀多樣性,凸顯出城市綠化水平。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城市道路綠化設計簡單,植物配置單一,部分綠化設計采用等間距地與對稱地種植樹種部分綠化設計采用大色塊,一次成型與展示性綠化形式。然而在現代設計實踐中,應當按照城市各地段條件差異劃分不同設計要素。之后按照不同檔次對同一要素進行單要素分區圖繪制,將單要素圖制疊加到最終圖紙上。針對檔次高、等級高、分區重疊多的地段,綠化規劃設計極易發生破壞影響,所以應當將區段重合情況與滑坡調查結果比較,將其劃分為危險區。通過此種方式可以實現定性判斷。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定量評價,考慮巖石風化,環境,氣候,地表水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將上述影響因素劃分為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環境氣候、水文地質、降雨、地表水、巖石風化與地震等。內在因素主要包括巖土類型、結構與性質。無論是內在因素還是外在因素,都會對植物生長造成影響,所以必須注重該類問題。
(4)注重景觀特色,凸顯植物造景功能。在城市景觀中,道路植物景觀屬于重要組成,能夠反映出城市經濟水平與文化水平。然而多數城市道路綠化僅選擇高大喬木,很少采用灌木花草植物。過度關注道路上方遮陰效果,不注重調整林蔭下方空間,從而導致景觀設計總體單調,無法形成豐富多彩的道路空間。在選擇植物上注意空間層次的變化、植物的生長習性等,使道理綠化既具有防護隔離作用,同時一年四季不同的時間節點可有不同的風景。同一條道路的綠化盡量使用同一種設計風格,注重景觀特色,以此形成變化多樣及道路整體全貌達到協調統一的景觀效果。
(5)基于人本思想,維護交通安全、植物合理配置,能夠協調車流與人流集散,確保交通秩序與暢通性。基于人體生理角度分析,司機在長時間駕駛中,乏味枯燥的硬質景觀,極易導致視覺疲勞,為了改變此種現狀,可通過植物材料形態、色彩、配置變化及季相變化,緩解駕駛員視覺疲勞問題。針對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范圍內、彎道轉角位置的植物配置來說,應種植低矮植物,以免對駕駛員視線造成影響。彎道外側沿邊緣連續種植樹木,能夠提示道路路線變化,引導行車路線。在配置隔離帶時,應當嚴格遵循安全性標準。距離機動車道路面高1.5 m范圍內,可以種植綠籬和灌木球等常綠樹,株距不應超過冠幅度的5倍,以免阻擋夜間相向行駛車輛前照燈炫光。
(6)道路設計建設與管理持續性。完成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后,必須注重后期維護與管理,包括澆灌水、補種和病蟲害防治。不同植物采用不同的維護管理方式,由于植物生態習性不同,因此對肥料和水分需求量不同,當養護不到位時,不僅會對綠化效果造成影響,還會威脅駕駛員安全。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道路綠化是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道路綠化會影響城市精神內涵。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道路綠化設計工作,加強質量管理與控制,以此確保城市景觀的長久發展,提升城市景觀面貌與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程堂明.城市道路路側綠帶景觀設計探討——以滁州大道綠化工程設計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20,26(21):49-50.
[2]朱偉.園林綠化設計中植物花卉的應用與配置[J].花卉,2018,34(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