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新媒體的強勢崛起,媒介融合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流,新媒體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報道方式和途徑,作為媒體從業人員,主持人可謂是信息傳播的關鍵點。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備基本的政治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要擁有寫作、編輯策劃、藝術鑒賞以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主持人需要朝“全能化”的方向發展。本文通過探討全能型主持人的特點及產生背景,來了解全能型主持人的能力結構,在此基礎上探尋全能型主持人的培養,以期為提高主持人綜合水準提供參考和意見。
關鍵詞:融媒體;主持人;全能化;能力結構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9-0101-02
一、主持人“全能化”概述
在廣播電視節目中,主持人一直是信息傳播的核心與關鍵點。但就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而言,人們更習慣以節目來定義主持人,主持人這一重要角色成為了節目眾多元素中的一種,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人們提起主持人更習慣于介紹其為某節目的主持人。舉例來說,提起著名主持人孟非,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非誠勿擾》的主持人,提起董卿,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多半是春晚。但是進入融媒體時代后,受到互聯網因素的影響,在傳統媒體轉型的過程中,主持人的身份定位和能力要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當下,優秀的主持人除了要具有語言能力與政治素質之外,編輯策劃能力、藝術鑒賞能力等多種能力也成為了其必備技能,采編播一體化只是主持人基本素質中的一種。在融媒體時代,優秀的主持人要能夠引領和掌控節目,而非只作為節目中的一個元素,與傳統模式相反,在融媒體時代下主持人本身就可以是一個品牌、一個強有力的標簽[1]。以主持人馬東為例,馬東不僅僅扮演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還參與策劃和制作,產出了《奇葩說》《樂隊的夏天》等熱門節目,成為節目的主導者。通過仔細分析,馬東在節目中除了完成主持人的基本工作之外,還可以代表觀眾的第三方視角,使節目有關注點、有趣、有話題度,不用依賴主持稿,他依然能夠掌控節目進程,還能夠根據現場情況即興發揮,堪稱主持人“全能化”的典型。
二、全能型主持人產生背景
互聯網的普及顛覆了信息傳播方式,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具體而言有以下兩方面:
(一)多元化主體
相比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以網絡為陣地的網絡節目擁有更大、更多的傳播平臺,而且在視頻公司與網絡營銷公司的聯手打造下節目更加多元,比如《樂隊的夏天》《乘風破浪的姐姐》《明星大偵探》等節目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了快速傳播,而且節目利用其獨特點能夠在互聯網平臺迅速“圈粉”,提高傳播速度,通過二次傳播擴大傳播范圍。
(二)交互性強
與傳統節目的單一輸出相比,網絡節目最大的亮點以及優勢就是能夠實現節目與受眾的實時互動,在節目播出時,彈幕、評論等多種方式都能夠增強受眾對節目的參與感,充分調動受眾的主觀能動性,縮短自身與節目之間的距離,最終實現更廣泛傳播的目的[2]。
媒體環境與信息傳播方式在融媒體時代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傳統節目單一的形式與輸出已經難以適應當下時代的需求,節目形式、種類以及層次的需求都在不斷提升,因此全能型主持人的出現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三、全能型主持人的能力結構探析
(一)互聯網思維運用能力
如同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以收聽率、收視率為考核節目的標準一樣,網絡節目考核標準則是點擊量。在互聯網視域下,網絡節目打破了原有的受眾局限,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由于便捷與門檻低的特性,網絡節目質量參差不齊,競爭環境更加惡劣,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節目依然能夠獲得特別高的點擊量,那么必然擁有3點要素:用戶需求分析能力、從受眾中生成節目的能力以及信息解讀能力。
1.用戶需求分析能力。在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的概念被提升到最重要的位置,因此節目打造上更加偏向用戶實際需求,而全能型主持人則發揮匯總用戶需求的作用。首先,受眾需要參與感,希望能在喜愛的節目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其次,受眾在交流的過程中還需要節目的信息共享,比如《十三邀》《圓桌派》等近幾年比較火的節目,主持人與嘉賓話語權平等,受眾可以幫助節目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二次傳播;最后是個性化,針對不同受眾衍生出來的多樣化節目能夠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主持人與受眾之間存在共鳴,這也是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2.從受眾中生成節目。簡單來說就是當下的網絡節目已經走到受眾中去,在節目實際的話題設置中,受眾的決定權很大,甚至能夠決定節目的走向與最終落點。有的節目通過主持人總結歸納受眾的觀點,從而為節目設定一個方向,平衡各方觀點,使整個節目更開放、互動性更高、思想也更多元。
3.信息解讀能力。當下節目需要進行多平臺傳播,那么其內容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其中去學術化是最大的特點,新生代網絡節目改變了傳統節目高高在上的“官腔”表達,采用更平民化的表達方式,使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主持人從“報幕員”、信息發布與傳播者變身為信息的解讀者,那么相應的節目內容也更加深邃而有思想。
(二)編導能力
對融媒體時代的主持人而言,采編播一體化并非新的挑戰與技能,而是所有主持人必備的基本功。主持人既可以趕赴一線做現場報道,同時也能夠在節目中“講段子”吸引受眾,更能夠在片場對嘉賓劇本進行指導。因此,采編播只是主持人的基礎技能,但并非全部。以《樂隊的夏天》為例,馬東在其中并非扮演高高在上的主持人角色,而是將自身定位為音樂“小白”,站在受眾的角度,問出受眾想知道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馬東能夠充分調動樂隊與樂迷的熱情,而且還能時常說出“金句”,平衡專業音樂人過于犀利的點評,在輕松愉悅的基礎上對節目進行良性引導,使節目中對樂隊與音樂的觀點和想法更多元。
(三)語言傳播能力
語言傳播能力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語言表達能力。全能型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必然合乎標準和規范。在融媒體時代的節目中,全能型主持人的語言闡述不必高深,但必須簡單易懂、刪繁就簡,而且在表達時盡量不“掉書袋”,更注重親切感,符合目標受眾的接受習慣。
2.副語言表達能力。副語言就是除去語言表達,利用肢體、眼神以及動作為載體傳遞信息。全能型主持人對聲音語言的掌控要爐火純青,同時也要擁有出色的副語言表達能力,能夠為節目增色。
3.交互式語言傳播能力。這要求全能型主持人在節目中兼顧受眾的觀點和感受,將受眾的反饋收集整理出來并反饋給受眾。例如《圓桌派》中主持人針對話題展開討論時,一般都會提及受眾對這一話題的想法與看法,從而提出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使受眾在主持人的總結描述中,找到自己的觀點。
(四)節目營銷能力
從現階段來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要有高點擊率與關注度,都考驗著節目的營銷能力,而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主持人,因此全能型主持人必須具備高超的節目營銷能力,能夠對信息進行二次創作,如果節目是一個產品,那么主持人就要根據受眾的接受度與痛點對其進行加工,優化產品結構,從而使受眾印象更為深刻。比如《吐槽大會》的張紹剛、《樂隊的夏天》的馬東這兩位主持人的營銷能力堪稱業內翹楚,不同于華少的超高語速,也不同于其他“名嘴”的字正腔圓,這兩位主持人的厲害之處就在于能夠將廣告營銷與節目中正在進行的話題與環節完美融合,“花式洗腦”打廣告的模式使廣告成為了這兩檔節目的特色之一,同時也提升了節目在受眾心中的檔次與印象。因此,主持人的節目營銷能力可以為節目增色,提升節目魅力。
四、全能型主持人的培養策略
在融媒體時代,“全能化”是主持人未來轉型和發展的主要方向。對全能型主持人的培養主要有以下3點策略:
(一)跳脫出傳統機制
就當下實際情況而言,我國有許多著名主持人,而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都符合全能型主持人的標準:不但能靈活運用互聯網思維,編導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極強,同時自身還具備非常多的閃光點,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在融媒體時代,要培養全能型主持人,就必須跳脫出傳統機制的“安全圈”,在具備主持人基本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克服懈怠心理,依靠努力跳出舒適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轉型成為全能型主持人。
(二)改變培養模式
我國當下主持人培養模式依然是科班制,在這種制度下,如果學校不能貼合時代需求,那么培養出來的主持人也將落后于時代,未來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近些年來,在主持人培養模式方面,我國各大高校紛紛建立專門的傳媒基地,不但有全媒體中心,也有媒體實踐基地,將人才培養的模式從傳統主持人要求的一專多能向全能型積極轉變。
(三)自身不斷修煉
互聯網時代可以說是一個學習的時代,信息獲取異常方便,為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提供了“入場”的機會。與高校理論指導實踐不同的是,在實戰中自學成才的主持人是在實戰中總結經驗來輔助理論理解,通過自身努力進入這一行業。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缺乏優秀的全能型主持人是事實,全能型主持人是未來中國節目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全能型主持人的培養不能單純依賴學校,更應注重其自身的提高,同時拓寬培養渠道,實現我國節目主持人全員的“全能化”轉變。
五、結語
伴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媒體多樣化發展成為未來的大趨勢,而主持人作為信息傳播過程當中的重要參與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傳遞信息的同時也肩負著輿論引導的責任。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主持人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同時也對其專業性與復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融媒體時代下,主持人要精準把握用戶的實際需求,在提高自身技術以及業務水平的基礎上,還要綜合提升自身的能力,實現“全能化”發展,從而適應當代用戶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曹維淼.當下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發展特點[J].西部廣播電視,2020(02):116-117.
[2] 錢琨.淺析全能型新聞節目主持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J].新聞研究導刊,2016,7(03):99+203.
作者簡介:伍江暢(1971—),女,湖北武漢人,本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節目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