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茜

摘要:現如今,微課已經成為教育領域廣泛運用的教學工具、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微課,能夠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動態化地呈現出來,從而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應注重運用微課輔助教課堂教學,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Abstract: Nowadays, micro-class has become a widely used teaching tool and teaching mean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eachers can flexibly use micro-class in teaching, which can present the abstract teaching content intuitively and dynamically, thus stimulating students' hearing and vision and arous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micro-lessons to assis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關鍵詞:高職;《機械制造基礎》;微課應用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application of micro class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逐步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生源質量雖有提高但還不及普高生。技工院校學生正當十五六歲,面對新的環境、新的課程,新的授課模式,感到不適應,出現學習困難的狀態,為了適應當前職業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結合實際,我院編印了大量的學習資料,供老師們學習借鑒。經過一段時間教學實踐的應用,活躍了課堂氣氛,改變以往“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新型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也有助于學生之間的自主協作,提高了教學質量。在此談談“微課教學法”在《機械制造基礎》課中的應用。
1 ?微課教學法的特點
在當下的社會人才需求領域中的表現和發展能夠看出,具有單一技能和知識的人才已經落后于當下的市場經濟環境,而是應當不斷強化自身的知識掌握系統,成為具有專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勞動者的高素質就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指勞動者的專業能力,即合理進行專業知識以及技能的應用,同時也要獨立完成問題的解決。第二方面是指勞動者的方法能力,也就是指獨立完成學習、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第三方面是指勞動者的社會能力,即在工作中與其他個體交流、合作以及溝通的能力。綜上可知,以往的教師方式無法滿足全面素質人才的培養要求,“微課”型教學法能夠彌補以往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圍繞專業、方法以及社會能力展開教育工作,完成培養目標。
微課教學法并不僅僅是指一種具體教學方式,而是多種教學方式組合在一起的系列教學方式。在職業教育開展過程中,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改變傳統教學形式以及教學理念是微課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微課教學中能夠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中,教師則擔任“知識傳遞者”、“傳道受業解惑”的角色。在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也注意適當進行教學互動頻率的提升,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使得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實踐過程中應用所學的教學內容。此外,教師也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從而使得學生在實際鍛煉中獲取新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的同時,有助于自身理論知識的充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實踐經驗也會得到進一步擴展,最終能夠成為綜合能力素質較強的應用型人才。
2 ?微課教學法應用的指導思想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微課教學能夠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帶領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整理。在課堂教學疏導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此外,教師還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方案的制定,創建能夠被學生接受的有效教學流程。此外,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需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細化,逐漸深入開展教學工作,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消除陌生感,從而使得學生對各項知識的掌握程度進一步提升。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學生能夠明確自身學習存在的困惑,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其困惑闡述出來。在此期間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疑問開展全面深刻的解答,整合學生的學習進程,推進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全面發展。在進行問題解答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秉承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形式,不能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局限在單一的問題解答中。并且在進行疑問回答的過程中應當重視教學引導,不可忽視教學引導的重要作用,重點開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開發,將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
3 ?微課教學法的實踐應用
《機械制造基礎》是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一門技術基礎課,在教學中,其以機械制造為核心,從生產準備、毛坯制造、機械加工、裝配調式等四個方面,系統闡釋原材料制成零件毛坯,毛坯加工至零件、零件裝配成機器整個過程中涉及的理論與技術,意在從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出發,為社會發展輸入優質機械制造人才。基于課程特點與課程教學目標,文章以《金屬材料的主要性能》教學為例對微課教學法的實踐應用進行了具體分析。
在微課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體現“雙主”理念,即以教學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就能充分地體現出微課教學法的價值。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將目標導向、學習指導、反饋互動和過程評價這四個因素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的環節是接受學習任務、分組職業活動、成果展示和自我評估。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應當將二者協調發展,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反饋和學習成果。
具體設計如下:
①學習領域:金屬材料的主要性能。
②行為能力目標:掌握金屬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化學性能、機械性能;工藝性能,包括焊接性能、熱處理性能、切削加工性能、鑄造性能、鍛造性能;力學性能,包括強度、塑性、疲勞強度、韌性。
③專業能力:洛氏硬度、布氏硬度的實驗原理、應用范圍、特點;金屬疲勞概念與提高疲勞強度措施。
④方法能力:在完成設定學習內容時,能夠提升學生整合、分析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打下夯實的實踐基礎。
⑤社會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協調配合,促進學生教學能力以及水平的提高。
⑥教學內容設計:
1)專業目標導向和學習任務的設計。在設計專業目標導向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需求,教學機制的設計要具備層次性以及遞進性,對更為復雜的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劃分,將其分為幾個具有階段性目標,從而實現最終教學目標。因而,本次教學根據學生已具備的知識、能力水平與特點,將目標導向細化為五個層次的內容,并設計了五個相對應的學習任務。(見表1)
2)學習指導和分組職業活動的設計。保證在課堂教學中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給予學生引導,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技能以及實踐思路,在這種教學方式下,能夠逐漸引導學生探索出適合自身成長以及發展的方式。本次課程學習指導內容主要是向學生說明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學性能,掌握材料性能評價與衡量的實驗方法,以便在實踐中根據材料物理、化學性能做出準確判斷。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微課將學習中涉及到的實驗方法以短視頻方式呈現,視頻中給出實驗步驟,讓學生了解實驗過程中,從而鼓勵學生實踐,基于視頻的引導展開實驗探究。具體來講,啟發學生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利用現有金屬材料記性強度、韌性、疲勞強度、蠕變與松弛分析,總結每項實驗成果,以電子版進行結果匯總;當學生在實驗中遇到困難,可以通過學生間合作探究展開分析,仔細分析微課視頻內容。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避免將教師對知識的理解強行灌入給學生,從而,即使在解決問題中也始終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此外,當學生對于知識點無任何問題后,師生共同觀看多媒體對本次課程所學重點、難點進行梳理,共同構建知識體系,這樣從基礎知識至知識體系的構建,逐層深入,符合學生循序漸進的能力發展規律;并鼓勵學生課后利用時間進行再次實驗,自主糾正曾經實驗中出現的錯誤。
3)反饋互動和成果展示活動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將小組探究獲取的實驗數據、實驗過程資料等形成完成書面匯報,展示實驗成果,因為各組的實驗過程、實驗操作可能存在差異,導致實驗最終結果出現偏差,結果展示后學生可根據結果差異展開原因分析,及時發現自己在實驗中出現的操作錯誤、操作不規范問題,及時糾正自我錯誤。并且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實驗過程講解,分析小組內實驗過程中的分工情況、實驗理念、成功經驗,各組之間取長補短,從而以系統性教學過程逐步完成學習目標,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既有理論、也有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微課教學模式,需要學生不斷地完成教師安排的一個個具體任務,并且具體任務是由教師的教學內容引導和設定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能夠獲得充實的知識基礎,并在實踐過程中將理論知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如此,便能實現教學內容與實踐應用的高度統一。
4 ?結束語
根據相關的研究能夠證明,微課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強化,學生創新能力也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當教師發布實踐任務后,需要注意給予學生一定的研究時間、設計時間,避免影響學生的解決問題形式與思路。微課教學方式的應用,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各項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師也能夠在教育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予每一名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為其今后在職業崗位上從事專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麗,李永國,宋秋紅, 等.基于微課的《工程材料及機械制造基礎》在線課程建設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8(50):114-115.
[2]范素香,郝用興.基于慕課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創新[J].決策探索,2019(10):60.
[3]李威.微課技術在機械制圖教學中的運用[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8(7):3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