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托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媒體一直在熱點網絡事件和多種觀點討論中交織發展,網絡新聞規范、報道模式、互聯網輿論引導都成為熱點研究課題。本文通過“兩微一端”分析網絡傳播對于民生事件的報道、引導以及發生的輿論影響;試圖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歸納民生類事件的輿論特點,通過分析政府官方發布的新聞、公眾的呼聲、微博與微信等新媒體產生的熱議3個方面的報道,對其輿論特點進行歸納與總結;分析其輿論的各方面因素,找出移動互聯網民生事件的輿論特點。
關鍵詞:“兩微一端”;移動互聯網;民生類事件;輿論特點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067-02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更新迭代及互聯網公眾社交軟件的發展和普及,對于媒體報道的某一熱議事件,事實本身的無限性與報道的有限性使輿論場信息碎片化及傳播的不確定性表現得尤為明顯。這種明顯更表現在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系列事件中。民生類相關報道一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報道,就會引起公眾的強烈關注,尤其是在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互聯網新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報道一經發出便如病毒般大范圍擴散,迅速引發網友熱議,事件引發的相關輿論通過移動互聯網傳播逐漸升溫發酵,由新聞—微信、微博—貼吧構成。
一、政府角度
政府官方報道事件的輿論特點:
(一)公平、正義是政府官方報道的基本準則
政府向公眾報道的信息必須是真實客觀的,詳細地描述事實本身是維護自身權威性與公正性的決定因素。政府所表達的意見作為黨的意見代表,不僅起著社會引導作用,還影響著社會整體利益。“時效性決定輿論引導的影響力、權威性決定輿論引導的公信力、真實性決定輿論引導的感染力、思想性決定輿論引導的持久力、藝術性決定輿論引導的親和力。”這是近年來黨和國家輿論引導工作的經驗總結,也是增強輿論引導效力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1]。
(二)發揮宣傳作用
言論與信息的傳播往往攜帶著報道者有意無意的傾向性,即便是以公平正義為基準的政府官方報道,在表達觀點與立場時也呈現出一定的輿論導向功能。政府在官方報道中率先做好議程設置也起到弘揚優良傳統、宣傳政策方針、引導社會輿論方向的重要作用[2]。一方面向公眾及時解答了疑難困惑,以緩解恐慌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報道該事件凝聚了社會正能量,維護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政府官方報道占據意見優勢地位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壯大,政府打造了開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臺,與傳統媒體合作的方式,極大地增強了輿論引導力,不僅實現了媒體與受眾的平等關系,建立二者之間的信任,也增強了自身的公信力,占據了無可替代的優勢地位。
二、公眾角度
公眾在民生類事件傳播過程中的輿論特點:
(一)公眾輿論次生災害的隱患加劇
在網絡信息流中,謠言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平臺滋生與發展,權威性與公信力也在信息虛假與造假的態勢下逐漸缺乏與喪失。如果公眾普遍認為自己獲取的信息不一定是事實,那么一切信息都有可能被當作事實。民生類事件話題在微博上被熱議后,許多無關的事件被錯戴冤帽,拉入話題之中,使虛假信息和謠言泛濫一時,引得公眾人心惶惶,并且出現此類話題時,公眾更愿意選擇相信小道消息,并予以傳播與轉發,導致與事件本身不直接相關的信息也由自媒體進入部分公眾的視野。作為一種輿論場“毒素”,謠言如病毒般附著在不同信息中,博取公眾眼球,增加點擊量與關注度。
(二)群體極化凸顯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人與人的交流異常便捷,各種話題都有可能引爆輿論場,小到生活中的擦碰,大到抵制某種行為、某個事件。由于民生類事件容易引發較高的社會關注度,這就為“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提供了主體和人數的基礎。“群體”形成后影響力擴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形成更大的“群體”,在人數和意見觀點上都更具備壓倒與自己態度相悖“群體”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由于知識結構、認識方法和程度等參差不齊,直接影響到不同“群體”在互聯網空間的直接表現,孤立個體或較小的“意見群體”,即使持有理智客觀、科學的觀點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厘清客觀真相并讓更多人接受。加之缺乏理智、盲目跟風的言論和網絡暴力的存在,最終網絡媒體上的主流觀點由幾個較大的“意見群體”之間相互對抗和相互吸收,但不代表主流觀點就是客觀公正的。
(三)輿論極端化情緒蔓延
移動互聯網為公眾提供了平等開放的輿論平臺,人人都可發聲。“網絡水軍”、謠言等均使社會輿論秩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極端與非理性是移動互聯網上共同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公眾在上演“網絡群架”之后,自以為充當了輿論正義的守衛者,其實則是瘋狂到失去理智的輿論亂象,做了自己選擇的“輿論陣營”的禁衛軍[3]。人們朝自己樂于偏向的態度移動,最終形成一種極端的觀點。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解釋道,他們的感情與思想相似地全部轉到同一個方向,形成一種與群體類同的集體心理。
移動互聯網媒介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開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多元性、草根性等,網絡空間可以使人們擺脫一定的束縛。用戶之間的觀點沖突容易演變得愈發激烈,伴隨著濫用歧視與辱罵,輿論遠離了事件的真相。當發生公眾輿論火熱的話題時,缺乏理性客觀的分析往往容易影響到其他具有潛在極端思想的人群,形成一種數量上的強勢。
三、移動互聯網“兩微一端”角度
(一)微信、微博輿論場的傳播特點
1.部分概念過度渲染
由于民生類事件中往往涉及多個概念,因此,一些媒體用特殊群體等概念設置議題,在報道中過度渲染,甚至在標題中加入針對某一群體更具感染力和煽情化的標題,極大地觸動公眾敏感神經與情感訴求。
2.“新聞+舊聞”混淆視聽
民生類事件發生后,經常會有一些引起一時轟動的代表性文章經過微信公眾號的轉載,在朋友圈得以廣泛傳播。實際上,該文章的部分或原文采用的是幾年前某一新聞媒體或自媒體的舊稿。“新聞+舊聞”的拼接在新媒體快速傳播的環境下混淆視聽。
3.謠言的肆意傳播
對于曾經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新舊信息拼接的文章,借助微信朋友圈得以轉發刷屏,一時間激起諸多謠言在網絡和現實中流傳。
研究謠言心理學提出,謠言屬于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其形成和傳播的兩個基本條件是“相關事件、人員的重要性”與“主題證據的模糊性”,簡單歸納,即謠言R(傳播)=I(事件)重要性×A(事件)模糊性[4]。無論網民散布謠言的理由是出于解壓還是解釋,或者是好奇心,哪里存在共同的利害關系,哪里便容易產生謠言。信息技術更新,網民數量增多,網絡成為謠言不斷滋生的主要溫床。
(二)“兩微一端”在民生類事件中引導輿論的特點
1.優勢
第一,平等性、互動性、針對性。“兩微一端”利用網絡傳播從根本上改變了傳者與受眾之間缺乏對話交流的弊端,其使傳者與受眾處于雙向傳播的平臺上,為互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利用“點對面”“點對點”的傳播方式,使公眾的參與意識由消極變為積極、由被動變為主動。通過平等的互動,也促使引導者及時更新新聞信息,對公眾未知與欲知的信息進行報道,從而產生較好的引導效果。
第二,低成本、高時效、大容量。“兩微一端”利用網絡平臺將上述特點表現得鮮明、形象。民生類事件中,微博評論里的集成意見或者微信公眾號下的網友回復為媒體與引導者零費用提供疑惑點或輿論中心議題。相比傳統媒體,微博、微信及新聞客戶端在輿論傳播方面具有更快捷、覆蓋范圍廣、空間大、能夠容納海量信息、收集公眾意見等特點。
2.劣勢
第一,難控性。傳統媒介由于新聞從業者等“把關人”的存在,新聞內容與質量是有一定保證的。但互聯網的開放、共享,使得在“兩微一端”平臺上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傳播的信息出口很多,既不受新聞出版部門的審批,也沒有相應的法律規束,因此“把關人”的作用日益削弱[5]。再加上網絡匿名的特點,輿論難免存在非理智成分,甚至謾罵攻擊和謠言。
第二,“兩微一端”傳播環境造成的亂象。網絡傳播環境給網絡輿論的形成與引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網絡改變了傳統大眾傳播時代群體與個人傳播缺乏有效載體的固有傳播模式。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在《重歸大眾傳播的強力觀》中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與假說。該理論提到人們害怕社會孤立,就會對“優勢意見”采取趨同行動,其結果造成兩個對立面,即一方呼聲越來越大,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但在新媒體時代,沉默的大多數往往又會選擇不去消極地從眾,轉向其他有支撐聲音的平臺。對于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甚至整個網絡媒體而言,以往大眾媒介通過“沉默的螺旋”營造輿論強勢來引導輿論的功能被削弱,沒有掌握網絡傳播規律和技巧的網絡新聞工作者和完全外行的自媒體傳播者,導致傳播環境產生亂象,使輿論引導難度不斷攀升。
四、結語
“兩微一端”在民生類事件輿論引導中構建了相對平等的互動對話平臺,較大程度上保證了信息的對稱,對具體事件形成討論熱點,同時兼具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低成本、大容量、高時效性等特點,打破了傳統信息的傳播壁壘,突破了瓶頸。同時,面對難以控制風險和造成局部環境亂象的挑戰,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兩微一端”帶來的優勢,規避和解決“兩微一端”造成的傳播亂象,是網絡信息時代互聯網治理各種現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偉.新媒體時代群體性事件輿論引導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3.
[2] 鄭斯婧.重大突發事件中官方意見場與民間意見場互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3] 徐家林.網絡政治輿論的極端情緒化與民眾的政治認同[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03):174-177.
[4] 奧爾波特.謠言心理學[M].劉水平,等,譯.沈陽:遼寧出版社,2003:17.
[5] 魯曉薇.微博對突發事件傳播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劉蓓(1988—),女,江蘇南通人,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業務,輿論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