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劇《嘆息橋》一上線便收獲廣泛好評,本文從主題、敘事、人物形象塑造、風格等方面對《嘆息橋》進行分析。此外,筆者發現以《嘆息橋》為代表的新港劇正呈現出不同于傳統港劇的新趨向。本文系統梳理港劇在內地發展及傳播的不同階段,探析港劇發展的新出路。
關鍵詞:《嘆息橋》;羅生門;多視角;合拍劇;港劇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095-02
一、港劇《嘆息橋》分析
《嘆息橋》是由ViuTV(香港電視娛樂有限公司)和優酷合作,于2020年3月在優酷獨播的懸疑愛情劇。電視劇講述六名男女幾十年來人生交錯的故事,從相遇、相識、相處、相分到重遇,愛情、友情兜兜轉轉,最后無奈換來一聲嘆息。
(一)主題的現實復雜性
《嘆息橋》以都市愛情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原生家庭、人性陰暗面、伴侶選擇、精神疾病、兩性相處等諸多社會化議題。深刻的主題現實接近性,承載電視劇高屋建瓴的現實思考,使之擺脫了影視行業低幼化的愛情故事內核,深入探討愛情的現實本質。嘆息橋本是威尼斯一座連接監獄和法院的橋,走上嘆息橋的人無不嘆息自己即將失去自由。可以說“幸福橋與嘆息橋”是一體兩面的概念,兩種解釋表現了愛情的復雜多義性,電視劇主題盡含其中,劇名也預示了該劇徒留一聲嘆息的悲劇色彩。
(二)羅生門式的敘事方式
該劇采用羅生門式的敘事方式,在平實的故事中,在舒緩的鏡頭表達中營造懸疑感。導演用高超的敘事方式、全新的維度講述現實且生活化的都市愛情故事,以多視角非線性敘事共同拼湊出完整劇情。同一事件的多角度“記憶偏差”營造出了該劇的懸疑感,角色直面屏幕“打破第四面墻”,隨時抽離劇情與觀眾對話,直觀表現了人性的復雜、真相的不可知及生活的多義性。另外,多視角敘事也讓故事充滿了戲劇沖突。在不同時空下,人物關系交錯、撲朔迷離,時間線索自由跳躍,懸念沖突十足。這樣的敘事方式,讓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擁有了話語權,也給觀眾留下了足夠大的、對人性進行深層認知的思辨空間。
(三)立體的人物塑造
《嘆息橋》塑造了一批生動、立體、灰色的人物形象。李子勇,是一個外冷內熱、一腔孤勇的男人;方小薇,是一個缺乏安全感卻給他人安全感的孤獨者;何樂兒,是一個永遠無法找到平衡的搖擺者;胡啟源,是一個渴望自由,卻沒有擔當的可憐媽寶男;凱文,是一個冷眼旁觀洞悉一切的“上帝”。深植于人性中的懷疑、妥協、迷茫、自私的弱點與人與人之間的情義、責任、對自由的渴求同時存在,共同塑造了人物立體灰色的真實生命質感。其中,凱文的角色設定與藏族作家阿來小說《塵埃落定》中的傻子二少爺、臺灣電影《大佛普拉斯》中無處不在的傻子釋迦、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代表導演費里尼《大路》中的弱智姑娘杰爾索米娜相似。他們看似癡傻,實則在某種層面上擁有最為清晰客觀的“上帝”視角,他們多了解整個故事,卻又以不參與人物糾纏的身份看穿蕓蕓眾生的愛恨嗔癡。《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更是直觀地將釋迦與影片比喻為船錨與船。眾多影視及文藝作品中的瘋傻人物形象始于西方文化傳統中的一種典型表述,即傻子是上帝的人,只有傻子才是真正可能觸摸生命智慧的存在。法國電影學者德勒茲曾說:“現代社會創造出了一種關于奇特的英雄的想象,這個英雄就是瘋(傻)子。”
(四)考究的攝影風格
《嘆息橋》攝影構圖及色調運用精準,充滿設計感,貼合人物的性格形象,服務電視劇主題的表達。該劇大量使用對稱構圖、三分法構圖,并采用多機位攝影,不斷變化鏡頭節奏。如李子勇與方小薇在合租房內,處于同一畫框卻常用一堵墻或一扇門形成物理空間的隔離,這種構圖方式體現了兩人既親密又疏離的情感關系。何樂兒與胡啟源在熱戀期間,兩人處于同一畫框空間,疲憊期則分據不同鏡頭空間。共享物理空間預示心理空間的接近,分割空間的攝影設計則暗示情感的疏離。不同于通常都市愛情劇中“暖色濾鏡”帶來的唯美感受,該劇整體呈冷色調,消解了愛情的沖動感性,增加了理性探討的色彩。該劇文藝風格明顯,節奏緩慢,構圖排布、鏡頭運動方式及色調搭配考究。該劇用沉靜客觀卻又極具主觀傾向的方式呈現了一幅都市男女情感畫卷,其先鋒精巧的攝影風格對影視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港劇內地發展新展望
從整體的港劇制作及傳播發展層面上看,以《嘆息橋》為代表的“新港劇”不同于傳統港劇,開辟了港劇內地發展的新時代,對于港劇的發展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港劇發展階段概述
香港電視劇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于8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同時期的內地文藝以反思和文化尋根為主流,形式上以第五代導演為代表,注重探索先鋒藝術實驗。在內地重藝術輕商業、重嚴肅輕通俗的風潮背景下,代表著流行文化的港劇在內地電視界迅速開啟了“港劇時代”,出現了如《霍元甲》《射雕英雄傳》《上海灘》等經典影視作品。20世紀90年代堪稱港劇的黃金盛世,香港流行文化也成為內地一代人的集體記憶[1]。傳統經典港劇明快跳躍的敘事節奏,自成一派的經典敘事模式,經典敘事模式下的受眾期待視野,堅持友愛、忠誠、信義、純孝等單純善良的觀念等逐漸成為了港劇的特點[2]。劇情密度大、節奏快的古裝劇,創作嚴謹、反映香港職業精英的職業劇等都是經典港劇的代表劇種。
進入新世紀,廣電總局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劇引進、合拍和播放管理的通知》,政府逐步加大對文藝領域監管力度[3]。韓流及大陸影視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在多種因素的沖擊下,港劇在大陸市場的份額不斷縮水,“北進”受阻。
香港與內地合拍劇成為新世紀港劇創新的突破點,衍生合拍方式面臨發展瓶頸。2005年受《內地與香港特區更緊密文化關系安排協議書》、“限韓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響,港劇重新成為內地市場引進劇的重頭戲[4],尤其以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的合拍“回歸劇”為代表,如《香港姊妹》《歲月風云》等。內地資本的注入給港劇的場景選擇、制作規模、演職員選擇等方面帶來了益處,但此階段合拍劇創作理念基本延續了經典港劇的模式,或借力經典劇推出衍生劇,如《宮心計2》《溏心風暴3》等。衍生劇在宣傳推廣上有諸多優勢,但多數因劇情雷同無新意、過度消費情懷等問題導致內地觀眾“審美疲勞”,未能再續原作輝煌。開發經典IP(知識產權,可以理解為所有成名文創作品的統稱)并非長久之計,原創才是最終出路。還有的港劇為迎合內地市場,而增加內地演員及與內地相關的故事情節,希望通過真正意義上的“合拍”增強收視吸引力。然而要拍出既符合兩地觀眾審美,又能通過廣電部門審核的合拍劇并非易事,如《再創世紀》既要講港島勢力斗爭,又聚焦港漂、北漂一代,作品前后脫節嚴重。又如“春嬌志明系列”,第一部講述香港禁煙環境下的香港都市愛情故事,普世細致的愛情刻畫與濃郁的香港特色是影片成功重要原因;第二部背景轉向北京,港味不再,加之情節粗糙導致質量滑坡,強行插入內地面孔亦被詬病。另外,不乏成功“北進”的香港電影人,如陳可辛就以極富文化包容的心態拍攝出了《甜蜜蜜》《親愛的》等眾多優秀作品。但整體來看,港劇發展整體呈現疲軟態勢。
(二)港劇在內地的互聯網遷徙及“新港劇”的誕生
除去劇作本身的改進空間,傳播渠道及播出平臺的選擇也成為港劇未來發展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港劇在內地的傳播及互聯網遷徙,依循港劇在內地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電視臺向互聯網轉移的1.0時代。觀看平臺的互聯網化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觀眾的圈層化,看港劇從一種大眾行為變成圈層愛好。
第二階段,兩地同步播出,并在多個內容生產單位達成合作的2.0時代。版權采買、“港劇班底+內地投資”等合拍衍生劇和平臺定制劇,在平臺的運作下與用戶產生更密切的互動。
第三階段,以《嘆息橋》為代表的“香港制作+主流視頻網站合作”的3.0新港劇時代。近年來“愛優騰”主流網絡視頻平臺不斷擴張,急需內容填充。香港導演、演員等創作人員青黃不接,“北上”發展之路也陷入困境。如何打破合拍衍生劇的桎梏,發揮港劇在高度垂直的分眾內容及制作經驗和IP儲存等方面的多重優勢,發展香港內地新合拍劇,成為重中之重。以《嘆息橋》為代表的,視頻平臺提供資金和平臺支持,香港創新制作的“新港劇”應運而生[5]。
新港劇多為小成本制作,內容與拍攝手法不拘一格,大膽實驗,呈現出與絕大多數觀眾印象里不同的港劇。視頻平臺對港劇的理解,也從注重其“圈層性”變為注重港劇的制作能力,看重作品的“共情力量”。《嘆息橋》由優酷全額投資,“羅生門”式的愛情跳脫出了傳統模式,收獲了更廣泛的共情。傳統港劇模式或已過時,但港劇的創造力仍在。“港味”,也在以《嘆息橋》為代表的新港劇中被重新構建,與內地文化、互聯網市場交互融合發展,共同參與當下的中國敘事。
整體看來,除去港劇經典IP衍生與原創劇集開發、港劇互聯網傳播策略創新、香港影視行業人才培養等問題,港劇內地新發展應更加重視香港與內地深層次的文化融合。要深植文化土壤、立足劇作根基、乘勢時代浪潮、捕捉普世共情、講述中國故事,這才是港劇發展的新展望。
三、結語
《嘆息橋》以其精良的制作、新穎的劇情、多義的主題、羅生門式的敘事方式、細膩緩慢的節奏、文藝的攝影風格,開啟了香港內地合拍新港劇的時代,共同構建了新港劇的風貌。新港劇在保持港劇基調,適應時代需求方面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肖艷華.淺析港劇困境及其解決路徑[J].新聞窗,2012(01):65-66.
[2] 周霞.港劇的敘事特點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0(20):158-159.
[3] 張宗偉.激情的疏離:“后九七”時代香港電視劇“北進”之旅[J].當代電影,2008(01):99-103.
[4] 李寒芳.文化部: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N].中國文化報,2017-06-26(001).
[5] 劉芳.淺談港劇的敘事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01):77-78.
作者簡介:杜宇靜(1992—),女,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