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浪》是一部由bilibili(下稱B站)于五四青年節前夕推出的演講視頻,主要有兩個版本,分別是B站版和TV版,內容稍有不同,前者在B站播出,后者在央視播出。從符號學的角度來講,兩個版本的《后浪》中都注入了不少符號學的思想,本文主要通過符號學原理對其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后浪》;符號學理論;二元對立
中圖分類號:J9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097-02
《后浪》是bilibili獻給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短片,有兩個版本——TV版和B站版,兩個版本的播出平臺不同,所含的符號意象不同,為觀眾留下了廣闊的解讀空間。本文從符號學相關理論出發,分別從三個方面對兩個短片進行對比解讀:一是人物的形象符號和語言意蘊;二是場景的語義符號和物象符號能指和所指意義;三是B站版《后浪》的二元對立。
一、人物的形象符號和語言意蘊
在《后浪》這部短片中,說話人“我”的形象貫穿始終,本身就是一個意義符號。但是兩個版本的短片中,說話人“我”的角色不同,態度不同,說話對象不同。
B站版《后浪》的開頭獨白“那些口口聲聲說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像我一樣”奠定了全片的情感基調,其所指意義是——說話者“我”和“你們”是友,“我”認同“你們”,而“那些人”不是。TV版則是“很多人正在看著你們,像我一樣”,“我”和“你們”的關系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抓住兩個短片的主要對立,可以通過對說話人“我”的獨白的具體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放入格雷馬斯符號學矩陣中加以客觀透視,以此把握短片的深層意義與傳播目的。

將矩陣與語言符號聯合分析,可以看出兩個版本的《后浪》的深層意義與傳播目的。B站版的《后浪》渲染了強烈的消費主義意味,“現代文明的成功被層層打開,你們可以盡情享用……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力”,其語言意蘊是試圖用宏大的敘事抹平一代人的內部差異與資源天塹,同時突出代際對比的優越感。而TV版則刪除了這一段獨白,改為盛贊新時代。B站版“致敬”這一語言符號反復出現了三次,而TV版則用“自豪”與“愛”表達對青年的態度,后者的所指意義是——作為“你們”的前輩,“我”對“你們”的成績感到滿意,強調長幼關系。
兩個版本還有一處差異是,B站版致敬青年“多元的價值觀”,而TV版說的是“容得下多元的生活方式”,從此處可以發現,TV版里的“我”是以一種社會主流的長輩評價晚輩的角色說話,而B站版則是以一個認同甚至支持青年亞文化的年長者的角色在說話,或者說,是以B站經營者的角度在說話。前者對B站青年持一種平視偏俯視的角度,是以觀察視角引導的方式讓長者看到B站青年的正面形象,向主流秩序推介;而后者則是仰視青年的角度,是讓B站青年看到一個虛擬的長者對他們的認同,號召用戶繼續加大對B站的消費投入,并讓資本注意到B站的消費潛力,進而加大投資力度。
二、場景的語義符號和物象符號能指的所指意義
皮爾斯將符號分為像擬符、標記符、代碼符,又將像擬符分為映像符、擬象符和隱喻符,其中映像符有非語言和語言符號[1]。影視作品中的場景和物象是一種非語言符號,通過圖片表現的形式給觀看者傳遞細小微妙的信息。《后浪》中的場景的語義符號和物象符號具有相似意蘊。“缺席”與“在場”是文化批評的一個經典分析工具。下面結合“缺席”與“在場”和符號學原理進行分析。
B站版《后浪》里說“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而視頻中的年輕人跑到了國外。該版本短片里的場景國家有挪威、法國、日本、美國、冰島、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內素材比重極少。在講到“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時,出現的物象有游艇、手辦高達、單反、賽車等,這些物象、場景符號所指意義是強烈的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與此同時,B站版《后浪》里農村地區的場景、物象缺席,中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缺席,出現的場景、物象都是以消費為基礎的城市人群生活樂趣。而TV版《后浪》為了促進觀眾通過特定畫面對意義的定向解讀,采用的畫面是大量的演播室演講錄像和少量的外景配圖,這些外景配圖增加了與B站版相比更平民化和公益性的場景,如山區支教教室、公共汽車、普通人群、古鎮等。
造成這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B站版本的《后浪》本質上是一部商業宣傳形象片,不是力求客觀、真實、全面的社會紀錄片。B站版《后浪》的受眾定位是B站用戶和資方,用所指享樂生活的物象符號號召其加大消費與資本投入。但是TV版《后浪》的傳播目的是尋求主流文化認同,因此增加平民性、公益性畫面,試圖打造一個公益短片。
三、B站版《后浪》的二元對立
歐洲結構主義奠基性人物索緒爾曾說過,人類的思維主要通過對立性把握差異性,這種現象被結構主義學家稱為二元對立[2]。若有兩種相對觀點存在,我們只有把握好它們之間的對立關系,才能深刻理解其內在含義。之前通過對兩個版本的《后浪》的人物形象、語言符號、場景符號和物象符號的解讀,我們可以發現B站版的《后浪》存在著割裂感,還可以初步把握演講人與主題的對立、影像與現實的對立、價值導向與五四精神的對立。下面通過具體分析這兩組二元對立關系,進一步釋義短片的意義內涵與傳播目的。
(一)演講人與主題的對立
演講人與主題的對立是短片中最明顯的一組二元對立關系。兩版《后浪》都有傳播一點:Z世代(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群體)和ACG愛好人群(動畫、游戲與漫畫愛好者)的生活和在文化多樣性里的位置。但是短片卻采用“長輩”這一“他者”視角來闡述主題,而非主角——青年群體的自我敘述。這種演講人與主題的對立是帶有主觀選擇性的敘事方式,減弱了B站亞文化群體的“異質性”與反叛色彩,使觀眾的重點轉移到他們向主流文化和現實社會不斷靠近的正能量。因此,《后浪》的主題表面上是 “獻給新一代青年人”,實際上是通過長者視角對B站文化進行二次構建。
(二)影像與現實的對立
影像與現實的對立無疑是短片中最主要的一組二元對立關系,這種對立直接引起觀眾觀感的割裂。B站版《后浪》里的青年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人生,可以出國體驗高空跳傘,在鬧市區穿漢服,在電競舞臺恣意揮灑激情,配合慷慨激昂的獨白和音樂,帶來了熱血沸騰的觀感,說話者“我”用消費主義的價值體系作為評價標尺,來贊頌他們絕非“一代不如一代”。但是無論是獨白的敘事角度,還是短片中混剪展現的光鮮亮麗的城市生活,都窄化了現實生活。現實世界不缺少活得光鮮亮麗、隨心所欲的人,但更多的還是占據人口大多數的中低收入人群。短片僅僅聚焦于年輕人中最光鮮的那群人,而忽視青年工人、農民、護士、教師、快遞員等人群的努力身影與辛苦奔走,營造了一種恣意生活的縹緲烏托邦。
(三)價值導向和五四精神的對立
價值導向和五四精神的對立是短片在意識形態方面的一組二元對立關系。B站版《后浪》傳遞的價值導向是告訴青年人更應該去接受新事物,去追求興趣愛好,而其中呈現的興趣愛好卻不是大眾化的。《后浪》里呈現的高空跳傘、漢服、高達模型、賽車等物象符號具有強烈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而五四精神的誕生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中國,青年學生們走上街頭為國抗爭的時代背景里,五四運動的爆發絕不是青年的一時沖動,而是長期以來整個中國沉郁的社會情緒的集中噴發。換言之,五四精神是人們被當時中國苦難境遇激發出來的滿腔悲憤,是對創造合理新社會的強烈追求[3]。因此五四精神不只是科學與民主,還是挑戰與抗爭。五四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是探索、是創新、是突破、是奉獻。無論哪個時代,五四精神與B站版《后浪》中透露出來的享樂氣息和消費主義都是割裂開來的。
四、結語
通過符號學的原理對《后浪》進行分析,可以把握其傳播目的。B站帶有鮮明的青年亞文化特征,營造追求自由、接納多元的文化氛圍,但這個特征在意識形態上是有風險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亞文化群體被主流文化認為帶有一定程度的“異質性”。因此,B站與青年群體產生了一種既相互抵抗又渴望被接納的張力狀態。這種矛盾狀態促使B站推出兩個版本的《后浪》,一面鼓勵用戶足夠“張揚”、足夠“個性”、足夠有“爆點”,生產出更具吸引力的內容,同時又想讓資方看見B站與B站用戶巨大的經濟潛力;一面又加入“公益性”的畫面,營造正能量形象,試圖獲得主流認同。
參考文獻:
[1] [意]愛赫拉特.電影符號學:皮爾斯與電影美學[M].文一茗,譯.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101.
[2] 廖艷君,周文婷.蒙古草原文化鏡像之思——電影《狼圖騰》的結構主義解讀[J].傳媒觀察,2016(12):21-23.
[3] 胡獻忠.五四宏旨與時代洪流[N].中國青年報,2020-05-20(001).
作者簡介:李珍銘(1999—),女,浙江溫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