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航空類高校為航空領域培養了大批的專業技術人才,航空文化是我國航空事業在發展過程中創造和提煉出的文化,在育人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航空文化內容的解析,積極探索航空文化在育人方面的新功能,從而促進航空人才培養,助力我國航空事業發展。
關鍵詞:文化育人;航空文化;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229-02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航空事業飛速發展,航空文化是我國航空事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和實踐而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鮮明的航空特色,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高校作為我國育人的主要場所,在培養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而航空類高校又具有鮮明的航空領域特色,在文化育人方面,高校的航空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一、什么是航空文化
航空文化是我國航空事業在發展過程中創造和提煉出的文化。經過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的航空文化內容逐漸變得更加豐富多樣。航空類高校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往往會融合本校的航空文化,在宣傳航空文化的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一)航空文化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屬于唯物主義派別文化。而航空文化是人類在航空領域不斷探索總結的結果,體現了鮮明的航空觀念、思想、行為以及與之相應的制度體系。
(二)航空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也在不斷發展。自古以來,人類就有飛天的夢想,一方面是為了探索神奇的宇宙,另一方面是出于對飛行的渴望[2]。古人由于科技水平較低,飛天的夢想無法實現,但是在探索的過程中也推動了航空文化的發展,創作出了竹蜻蜓、風箏、孔明燈等一系列的飛行工具,這些飛行工具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尤其是風箏的發明創作,不僅涵蓋了航空器的空氣動力學涉及的升力、牽引力、重力等,還包含氣流等方面的知識,為飛機的發明和創造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近代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航空事業快速發展,一些戰斗機、無人機以及火箭飛行器等航空科技取得了喜人的成績。航空文化也隨著航空事業的發展不斷豐富和多樣化。
(三)航空文化的主要內容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人類在航空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綜合體就是航空文化,其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物質文化,包括航空器、機載系統、機場以及發動機等航空技術[3]。這些物質文化可以進行細分,比如航空器可以根據使用人員的不同分為民用、軍用與科學研究等不同方向,也可以根據駕駛員的駕駛方式分為無人飛行器和載人飛行器。其二是精神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航空文化始終圍繞著自由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在發展。航空文化的核心是自由精神,自由精神作為人們開拓和發展的向導,顯示出了對自由的追求。科學精神彰顯航空文化的品質,借科學為實現人類的飛天夢想而努力。創新精神是航空文化的第一發展動力,正是因為創新精神,航空事業才會不斷發展,航空科技才有了卓越的成就。
(四)航空類高校與文化傳承
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型人才,目前我國主要的航空類高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民航大學,此類高校在航空領域有一定的科研優勢,并且學校內其他院系的專業也多是服務于航空事業,具有鮮明的航空特色。此外,還有一些高職類的航空學院,比如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培養航空裝備修理方面的技術人才。
航空類高級院校對航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是文化傳承和普及的重要載體。首先,航空類高等院校內部有完善的航空知識推廣和普及培訓體系。其次,學校內各院系專業都或多或少與航空方面有關聯,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接受航空知識和文化。航空文化有其特殊性,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先進文化,在國家的科技領域中也占有重要位置。航空類高校逐漸對學生加強了航空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使大眾接受航空文化,有助于促進航空類院校發展,而航空高校的發展又能促進航空文化的創新和進步,兩者相輔相成。再次,航空文化具有艱苦奮斗、科技創新、勇于奉獻的精神特點,屬于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的要素。這就要求航空類高等院校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精神理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最后,航空文化的發展能夠提升航空類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航空事業中。航空類高校作為航空領域人才的培養基地,需要不斷為航空領域輸送高質量人才,研發出重要的航空領域科研成果,為我國航空事業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航空文化育人功能探析
(一)導向功能
航空文化的導向功能主要體現為規范學生的道德范疇,將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引向正確、合適、符合社會發展的軌道。航空文化將自身內在的、優秀的文化發展方向作為對學生開展必要教育的向導,也是一種文化功能。航空文化憑借自己的專業優勢,結合政治思想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航空文化素養。新中國成立以來,涌現出了一批批具有航空精神的優秀航空人,他們堅守航空報國的理念,用頑強拼搏的精神,鑄就了航空事業的輝煌成就,促進了我國國防建設和社會建設。
航空類高校有悠久的航空歷史和航空文化,并且有許多的航空英雄人物,通過對學校歷史的回顧,能夠激發學生的航空熱情,使其堅定航空報國信念,提升其思想道德素養。對學生的培養過程是漫長的,并且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負面消極的錯誤觀念,嚴重影響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航空類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工作,從思想到行為都要加強塑造,進而引導學生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二)凝聚功能
大學生在高校期間,心智逐漸成熟,在學校受教育階段會圍繞學校形成一股凝聚力,學生和老師對學校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航空事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需要各個領域的技術人才協同工作,才能做好航空工程。航空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航空人的團結協作精神,航空人應以航空工程為中心,吸引一大批多領域、多學科的技術人才,形成一股凝聚力,這不僅有助于激發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還能夠在取得成就時,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個人層面,都需要凝聚力,尤其是高校,航空文化的凝聚力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協作,確保學生具有積極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熱情。航空類高校要結合校園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深入挖掘航空特色優勢,大力做好航空文化的普及與推廣工作,激發廣大在校生自覺養成關注航空、熱愛航空、支持航空、投身航空的良好習慣和氛圍,為國家的航空事業發展作貢獻,為地方區域航空產業和航空經濟發展增光添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廣大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培養學生養成團結友愛、協作配合的良好習慣,緊密凝聚成堅強的集體,為國家民航事業的騰飛、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三)激勵功能
在學生教育活動中,高校的航空文化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航空文化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潛力,調動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航空文化能夠幫助學校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增強學生的上進心。學生在入學后,學校會組織學生學習學校的歷史和校園文化,這其中就包括航空文化的宣傳和講解。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航空活動或競賽,以滿足廣大學生的文化需求為目標,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展示自我文化修養的平臺,提供一定的航空方面文化學習空間,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航空知識學習興趣。另外,通過在校學習航空領域前輩的英勇事跡,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為國奉獻的愛國精神,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航空信念。大學生是我國發展進步的未來,他們具有崇高的價值理念,是我國走上國際大舞臺的有效動力,高等院校應該發揮其育人和激勵功能,培養學生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加快我國航空事業發展的步伐。
(四)規范功能
任何一個集體要想正常規范運作并具有自我持續改善能力,都必須以制度、規則為前提,約束個人行為,使個人養成崇高的精神、嚴明的紀律和高尚的理想信念,促進個人與集體的統一。航空文化吸收了航空事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多種優秀傳統文化,包括航空制度文化、航空制度規則以及精神和物質載體等,該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優秀典型代表。因此,在高校教育活動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制度和規則意識,強化航空精神、制度以及觀念教育,加強學生管理,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
(五)科學與創新功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新是人類發展的結晶,是人類科學創新精神的體現。在航空類高校的教育活動中,要注重對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發揮學校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努力學習航空文化知識。航空人只有不斷進行創新,才能保持航空事業的活力,促進航空科技不斷進步。創新精神是航空人普遍具有的特質,因此,高校在傳播航空文化時,要將學生培養成航空事業急需的創新型人才,為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三、結語
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航空類高校要加強大學生航空文化教育,積極探索和實踐育人制度和方法,培養大學生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航空報國精神,努力打造航空文化學習環境,豐富航空文化內涵,發揮航空文化的導向、凝聚、激勵、規范和科學創新功能,實現航空文化的育人價值,增強航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黎慧文.基于文化育人視域的航空航天文化傳播策略思考[J].教育界,2019(7):62-63.
[2] 徐吉軍,韋嘉.文化傳播與國家戰略——專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張文木[J].環球財經,2013(3):22-26.
[3] 楚亞杰,梁方圓.科學傳播的公共參與模式分析:以NASA社交媒體表現為例[J].全球傳媒學刊,2019,6(4):54-69.
作者簡介:周望平(1982—),男,湖南長沙人,本科,講師,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航空館館長,研究方向: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