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摘要:起重機憑借著自身的優勢,呈現出越來越廣泛地應用趨勢,相應的數量逐步增加,但是由于起重機實際的工作環境較為復雜,加之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有限,起重機事故頻現。本文重點分析起重機制動器的設計和選用,結合著具體的設計原則,分析選用的要點,保證起重機的實際運用價值充分體現出來。
關鍵詞:起重機;制動器;設計;選用
0? 引言
起重機的工作方式根據實際的需要可以劃分出間歇式、重復式工作模式,其主要是應用了吊鉤、抓斗以及電磁鐵等吊具實現垂直升降,由此實現對相關設備的移動操作。起重機憑借著自身的優良性能運用至多種領域,如現代農業以及自動化領域,均能見到起重機的身影,其發揮出的運輸效力較為理想,使得勞動效率明顯提升,相應的勞動強度得到有效的縮減,減小了事故的發生概率。考慮到起重機復雜的工作環境,加之運行空間的廣泛性,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維護起重機工作過程中的安全與可靠。為保證起重機的作業更加安全,需要慎重選用制動器,考慮基本的設計方案。
1? 起重機制動器的基本設計原則
為了保證起重機工作過程的安全,應該積極地設置制動器,依照實際的操作情況,制動器涉及到不同的種類,如常閉式和常開式。制動器屬于標準化的配套產品,在傳動機構中,其能夠發揮出理想的應用價值,屬于一種重要的配件,應該進行合理化的設計,遵循著基本的原則。
1.1 標準化
起重機實際運用到的制動器一般是安裝于調速軸上,呈現出高度通用化的狀態。在實際設計的階段,應該結合實際的情況加以分析,嚴格的遵循著相關的規定,特別是連接尺寸,需要根據行業標準加以落實。
1.2 安全性
制動器的合理運用能夠保障起重機作業的基本性能和安全程度,因此在具體設計的時候,應該積極的分析構件的具體材料和強度等基本的情況,特別是制動彈簧以及制動臂等重要的構件,需要滿足實際的使用需求,設計的壽命應該大于500萬次,以年計算的時候,應該保證使用壽命在30年以上。
1.3 匹配度
在具體的設計階段,應該積極的重視匹配度,這是基本原則之一,主要是指制動器以及驅動機械的匹配程度符合一定的標準。作為起重機中重要的制動裝置,在具體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合理的分析制動器和機構間的安裝空間,保證其合理、科學,同時關注性能參數和機構使用環境等存在著的匹配度[1]。
2? 起重機制動器的基本選用要點
在實際選用制動器的時候,應該重視一些細節性的問題,保證全面的考慮制動器的選用符合實際的情況和需求。動力驅動的起重機在起升、變幅以及運行的時候,需要適當的裝設制動器,使其發揮出良好的制動效果。在起升機構以及變幅機構的制動器,往往需要采用到常閉式制動器,若是涉及到危險品的起升機構,應該在獨立的驅動裝置中合理的裝設兩套支持制動器,由此便能收獲相對理想的成果。在具體選用的階段,應該格外的重視細節性的問題,保證制動器的制動力矩大于或等于安全系數和制動器所在軸的傳動力矩之積。
2.1 電力液壓式制動器
起重機上實際運用到的制動器,依照具體的構造形式加以區分,能夠適當的劃分出塊式制動器、帶式制動器以及圓錐制動器等多種類型。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塊式和電力液壓式,后者主要是通過電力液壓推動器的驅動效果,實現有效的制動,常常被運用至高速軸上。其性能相對優良,且維護起來相對簡易,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屬于一種應用相對廣泛的主流制動器。
2.2 帶式制動器
帶式制動器在使用中受到明顯的限制,源于外形尺寸的影響,其主要是被運用于流動式起重機上。雖然在運用此類制動器的時候,彰顯出一定的應用效果,但是安全性較低,若是出現制動帶斷裂的情況,極易引發嚴重的后果,還需要做好合理的防護措施。
2.3 盤式制動器
盤式制動器憑借著自身的良好性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其逐步的拓寬了應用領域[2]。盤式制動器在實際應用的時候,制動轉矩較大且外形尺寸較小,擁有著相對理想的摩擦面積,所以不會造成較大面積的磨損問題,因此在多種實踐中得以應用。但是此類制動器也存在著明顯的弊端,比如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因為電磁鐵線圈的存在,一旦出現溫度升高的情況,極易出現發熱的問題,沖擊較大且噪聲較大,零部件易出現損壞問題。在實際運用的時候,還需考慮基本的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手段優化具體的應用環節。
2.4 機械制動器
此類制動器屬于應用相對廣泛的第二大制動器,一般包含著荷載自制式制動器以及離心塊式制動器兩種主要的類型。在實際應用此類制動器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規避電動機以及減速器的風險問題,若是處于斷電的狀態,可以起到良好的附加制動器的效果。
2.5 錐式制動器
其屬于錐形電動機的關鍵組成部分,制動環和制動板均呈現出錐形狀態,主要的目的就是獲取結構相對簡易的制動裝置,操作起來更為簡便。在實際運用的時候,制動裝置的調整較為簡便,其與電動機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
3? 起重機制動器的制動裝置分類
電磁鐵以及制動器共同組合而成的電磁制動裝置,液壓電磁鐵以及制動器共同組合而成的制動裝置,離心推動器和制動器共同組合,形成了離心推桿制動裝置。制動器的驅動元件,一般是依照電源的實際電壓和頻率情況等進行合理化的選定,比如根據接電持續率以及小時工作次數等加以分析。驅動元件的推力以及行程等,必須要保證在制動器實際需要的額定值以下。
對于交流傳動系統來說,運行機構多是采用了液壓推桿這樣的一種制動手段,實際的接電持續率較低、制動力矩較小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借助于制動電磁鐵的方式完成基本的制動目標。起升機構應該適當的運用液壓推桿,如果對停準有著嚴格的要求,勢必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落實[3]。
直流傳動系統中,可以考慮合理的運用串聯電磁鐵,同時也可適當的使用并聯電磁鐵。對于其他的供電系統而言,起升機構應該根據實際的需求,合理的采用串聯電磁鐵,使其發揮出積極的利用價值,也可借助于并聯電磁鐵的作用,使得相應的使用效果更加明顯。運行機構中往往是借助于并聯電磁鐵的效力,在出現了交流電源的情況時,適當的借助于液壓推桿的作用,完成有效的驅動。在實際選擇驅動器件的過程中,應該積極的分析基本的特征和相應的技術數據。
4? 起重機制動器的安全選用策略
起重機憑借著自身的功能優勢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多種領域彰顯出自身的應用價值。在實際運用起重機的時候,還應該結合制動器加以分析,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發揮出良好的使用性能[4]。針對于起重機的安全規格加以分析,定期的檢查制動器的實際情況,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保證起重機制動器可以安全選用。
4.1 調整制動力矩
為了讓制動器的選用更符合安全標準,應該積極的分析制動力矩,主張選用的標準和需求相符,確保制動力矩的尺寸達標。測量尺寸可以視為一種參考依據,借助于刻線的形式,實現對力矩值的有效調整。
4.2 調整驅動裝置
經過對驅動裝置的合理調整,可以讓其符合起重機制動器的實際運行要求。在實際調整的階段,應該考慮相關參數的情況,依照工作環境確定合理的工作進程。在驅動裝置中,應該分析相關的數據信息,明確基本的要求和規定,在實際使用的時候,需要考慮頻繁度,對起重機的變化以及行程實現合理的觀察,尤其關注相關的細節。若是在不加裝制動襯墊磨損的情況下,自動補償機構制動器,以此避免制動力突然消失的情況。在調整驅動裝置的時候,應該積極的關注起重機的狀態,若是處于停機的情況,應該實現補償檢測,如果發現補償的行程較小,應該對相關的參數展開合理化的分析,由此避免一系列問題。整個過程還需要關注襯墊冷卻變形的情況,如果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應該及時的降低補償行程,促使制動力逐步的消失[5]。
4.3 補償機構調整
起重機制動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應該對襯墊進行合理的調整以及更換,借助于分析補償機構的方式,對其實現合理化的控制與調整,落實好加固細節,避免制動襯墊受到磨損,從而影響到制動力,埋下安全隱患。在補償裝置實際調整的時候,依照相關機構的調整說明書,可以開展相應的工作,在對補償裝置投入檢驗之后,對其展開合理化的檢查和分析,確保補償裝置的功能性得到有效的保護。
4.4 適當的調整退距
當驅動裝置適當的調整之后,應該將制動襯墊的退距問題加以明確,主張制動襯墊的邊角距離符合一定的標準,且處于相等的狀態,以免因差異問題使得退距受到一定的影響[6]。若是邊角的差異明顯,退距便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情況,這類問題的存在能夠直接的影響到制動襯墊的實際磨損情況。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應該積極的考慮退距的調整問題,依照說明書的基本要求,合理的對其展開調整,促使制動襯墊可以始終處于相對中心的位置上,避免影響到整體結構的穩定程度。
5? 結語
起重機的實際應用范圍逐步拓寬,相應的制動器選用和設計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本文在詳細的分析了相關的設計原則之后,闡述了選用的要點,根據裝置的分類,確定選用的基本策略,旨在為廣大的同行業者提供借鑒。制動器屬于起重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選用的時候,應該積極的貫徹基本的原則,對制動器的各項機構展開合理化的調整,促使起重機的使用功能和壽命符合一定的要求,合理的控制起重機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易出現的風險問題。
參考文獻:
[1]郭少宏,陳定光,嚴明鋒,莫啟安,鄧波.門式起重機抗風防滑裝置及起升機構制動器失效預警系統研制[J].中國特種設備安全,2019,35(11):60-64.
[2]高志柯,李向東,胡洪洋.基于ANSYS摩擦材料性能對起重機盤式制動器溫度場的研究[J].建筑機械,2018(05):71-75.
[3]宋吉珍.獨臂架門座式起重機變幅滾筒增加低速軸安全制動器的應用[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7(09):135-136.
[4]周明華,李林華.電子機械式輪邊制動器在岸邊集裝箱起重機防風改造中的應用[J].港口裝卸,2014(05):22-24.
[5]胡佑成.YWM-SⅡ型斷電控制釋放制動器在淬火起重機主起升機構的應用[J].起重運輸機械,2011(12):87-88.
[6]趙安有.HBF—60型鉗盤式液壓制動器在國產橋式起重機大車分別驅動上的應用[J].裝備維修技術,2000(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