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平 張亞輝 趙偉
摘 要: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經常遇到鉆孔漏漿甚至塌孔埋鉆現象,不但影響勘察質量和工期,而且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多年工作實踐總結,塌孔主要原因為:地層巖土性質、鉆機速度、泥漿稠度、施工機具及工藝等,往往忽略了地下水類型和特點的影響。本工程在實施勘察鉆探過程中出現地下水位附近砂層滲漏嚴重,塌孔,采用調整泥漿稠度、控制鉆速等措施均無果。經過對場區地形地貌、地層特征、地下水特點的分析,證明本次滲漏塌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動水壓力造成孔壁發生“流土”破壞失穩,并成功指導后期勘察鉆探工作,也為今后橋梁樁基成孔提供建議。
關鍵詞:鉆探塌孔;土拱效應;動水壓力
中圖分類號:P634 文獻標識碼:A
1 項目概況
擬建分離立交橋設計孔數及孔徑:2x79 m,上部采用轉體T型鋼構,下部擬采用柱式墩、樁基礎。
橋位區位于灤河一級階地,屬于沖洪積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地面標高一般在40.7 m~41.2 m,相對高差0.5 m。場區及附近地貌條件較簡單,受地質構造影響,出現孤山包,呈“串珠”狀分布,山體高度小于100 m,孤立分布。本項目路線跨越山包南側山嘴,均采用橋梁跨越方式。(見圖1)
2 地層條件
2.1 地層結構
根據區域資料調查,場地地層主要為上覆第四系全新統(Q4al+pl)、上更新統(Q3al+pl)沖洪積粉土、黏性土、粉細砂及碎石土,下伏元古界長城群大紅峪組(Pt21chd)白云巖(中厚層狀燧石條帶或團塊質白云巖夾白云質泥灰巖,調繪層理產狀為240°~280°∠30°~40°)、薄層石英砂巖;山嘴東側下伏太古界(Ar)變質閃長巖與白云巖呈不整合接觸。
根據現場條件展開橋位區地質勘察鉆探工作,依次由B區逐步進入A區。
2.2 地下水
勘察期間,山嘴東側地下水埋藏于粉質黏土層,埋深一般在11.0 m~11.5 m。山嘴西側地下水埋藏于粉細砂層中,埋深一般14.0 m~14.5 m。(見圖2)
3 鉆孔坍塌原因分析
鉆探作業進入A區時候,采用跨墩法進行鉆探施工。首次在鉆孔24、2、9出現下部漏漿,并在不足10分鐘時間內出現坍塌埋鉆現象。經現場校核事故發生部位,發現均發生在初見水位處,即④層飽和粉細砂層中。挪移孔位后,增加泥漿稠度,在事故附近位置開始降低鉆速,待鉆進該層飽和粉細砂一定深度后,孔內液面開始降低,且速度逐步加快,仍然出現了塌孔埋鉆。
根據以上現象的分析塌孔埋鉆主要原因。
(1)地層特點。砂土層地層為主,孔隙大、中密-密實狀態為主是該地層的特點。地下水位以上損耗一定量泥漿,液面略降低,只有不斷補漿才能順利循環作業,事故發生部位主要為④層飽和粉細砂層,滲漏加劇致使塌孔。
(2)地下水位特征。經調查,并結合本次部分勘察孔量測水位分析發現,山嘴東側(B區)穩定地下水較西側(A區)水位高出3.0 m~4.0 m。距離120 m~150 m左右,存在水頭差。
(3)原因分析。鉆探成孔時,由于“卸載”作用破壞了原始地層初始應力平衡狀態,圓形斷面的徑向應力狀態會很快調整為環形分布,形成封閉的應力拱。最大主應力方向由原來的豎向轉變為水平環向。拱效應半徑幾乎在土性不變情況下,僅隨著鉆孔直徑的增大而增大[1]。
鉆探卸荷繼續,隨著泥漿和鉆具對飽和砂層孔壁共同作用,瞬時間,會產生超孔隙水壓力。由于山嘴東側與西側存在近3%左右的水力坡降,故在西側飽和砂層中會產生滲透力。砂土中的滲透水流在水頭差作用下,力的方向與滲流方向一致,有使土顆粒向前運動的趨勢,其值等于土粒對水流的阻力。
icr--臨界水力梯度,γw--地下水重度,σψ-砂土體孔隙比,Gs--比重。
由于AB區存在水頭差,在B區出現向上滲流。當水力坡降達到臨界水力坡降克服掉顆粒之間的摩擦力,就會導致顆粒趨于“懸浮”狀態。σ值減小,icr也在減小,當i>icr飽和土發生流土破壞。也即初始滲流作用將顆粒間細粒逐漸帶走,顆粒間的有效摩擦力減小,加之,超孔隙水壓力在砂土中的消散時間效應很短[2]。雙重作用下,導致孔壁顆粒發生位移持續發展,孔壁穩定性逐漸減弱。
在動水壓力形成的滲透力作用下,加速孔壁失穩破壞,水流將泥漿部分顆粒帶走,稀釋漿液,孔內泥漿液面迅速降低。當發生動水壓力大于浮容重時,“流土”或“流沙”現象發生,孔壁四周失去底部支撐發生坍塌,導致鉆具被埋。
4 對策及建議
根據本項目特點及工期要求,最終采用鋼套管護壁措施,要求套管底端穿過④層飽和粉細砂層底不少于3.0 m。杜絕了鉆探塌孔事故的發生,加快了施工進度,縮短工期。對本場地勘察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和指導性。
建議樁基施工前,施工現場建設用水井在山嘴東側設置,降低上游水頭。由于A區上部地層砂土及粉土比重大,且土體干燥,施工時必須設置護筒,防止坍塌。
參考文獻:
[1]李大鵬,唐高德,李治忠.基于拱效應的鉆探塌孔機理分析及對策[J].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02):71-77.
[2]姜朋明,胡中雄,劉建航.地下連續墻槽壁穩定性的時空效應分析[J].巖土工程學報,1999,21(03):33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