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博謙
研究以4~5歲幼兒為實驗對象,利用實驗法對體育游戲是否能夠促進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力量進行了研究,旨在為幼兒身體素質的發展提供更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主要結論:體育游戲對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力量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提出建議:幼兒園應在原有的常規幼兒基本體操基礎上,增設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體育游戲;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體測結果將幼兒按照需要發展的身體素質分成體育活動小組,針對幼兒需要發展的身體素質設計體育游戲;幼兒教師應掌握幼兒身心發育特點,并據此設計符合幼兒發育特點的體育游戲等建議。
1 前言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幼兒的健康成長更是全社會所共同關心的問題。特別是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都十分關心幼兒的體質問題,而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舉措正是建立并施行了對幼兒體質的測定制度。該測定的測試指標包括身體形態指標和素質指標兩類。其中,雙腳連續跳這一測試項目反映的是人體協調性和下肢肌肉力量。比較《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和《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中關于雙腳連續跳測試項目的數據,可以了解,兩次體質測定中,3~6歲幼兒的雙腳連續跳平均成績雖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幅度并不大。且從平均得分來看,仍舊只有3分。幼兒期是個體學習和成長的敏感期,因此,如果在這一階段對幼兒的下肢力量和身體協調能力加以促進,應能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而利用體育游戲來促進幼兒身體協調能力及下肢力量的發展,一方面可以為個體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幼兒簡單的日常活動方式轉變成為能夠滿足促進幼兒身體素質發展的可行性手段。因此,如果體育游戲能夠促進幼兒身體協調性和下肢肌肉力量的發展,勢必將為發展幼兒身體素質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2 教學實驗
2.1 實驗對象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自于大連市HYL幼兒園的60名幼兒,實驗中以性別為參照,利用公式,隨機抽取的60名4~5幼兒,進行分層隨機分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人。剔除無效被試后,最后剩余有效被試為實驗組24人,對照組24人。被試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2 自變量
自變量為體育活動,其中實驗組從事的體育活動為故事情境啟動下的體育游戲,對照組從事的體育活動為幼兒基本體操。
2.3 因變量
因變量為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
2.4 實驗步驟
2.4.1 前測
為保證樣本的合理性,在實驗前,對參加本次實驗的60名兒進行了雙腳連續跳的第一次測試,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成績和得分分別進行了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雙腳連續跳成績和得分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5)(表2)。說明在實驗前,實驗組幼兒和對照組幼兒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處于同一發展水平。
2.4.2 教學實驗階段
2.4.2.1 干預時間
實驗干預為期4周。每周三次,每次1小時。
2.4.2.2 游戲課程設計
實驗以4~5歲幼兒的身心發育特點為基礎,以發展幼兒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力量為目標,以情境啟動下的體育游戲為手段,設計了符合4~5幼兒生理、心理成長特點的體育游戲——《小青蛙捉害蟲》《花兒好看我不踩》《小白兔拔蘿卜》《袋鼠搬家》等。
2.4.3 后測
后測時,采用同前測時相同的測試方式和評分標準。
2.5 數據統計分析
應用體質測定評分軟件、EXCEL2003及SPSS 19.0軟件對所有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重點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和后測的成績與得分之間的差異。
3 實驗結果
3.1 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成績比較
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雙腳連續跳成績在實驗前無顯著性差異(P>.05),說明實驗前,兩組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基本處于同一水平,而實驗后兩組被試的雙腳連續跳成績呈現極顯著性差異(P<0.01)(表3)。進一步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4)顯示,實驗組幼兒實驗前與實驗后的雙腳連續跳成績呈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成績同樣為顯著性差異(P<0.01)。
通過這一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情境啟動下的體育游戲活動還是適宜于幼兒生長發育的幼兒體操,對于促進中班幼兒的雙腳連續跳成績具有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但二者相比較而言,情境啟動下的體育游戲對幼兒雙腳連續跳的成績提高的作用更為有效。
3.2 實驗組對照組實驗前后得分比較
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雙腳連續跳得分在實驗前無顯著性差異(P>.05),說明實驗前,兩組幼兒的雙腳連續跳得分基本處于同一水平,而實驗后兩組被試的雙腳連續跳得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P<.01)(表5)。而進一步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6)顯示,實驗組幼兒實驗前與實驗后的雙腳連續跳得分呈非常顯著性差異(P<.01),對照組成績同樣為非常顯著性差異(P<.01)。
通過這一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情境啟動下的體育游戲活動還是適宜于幼兒生長發育的幼兒體操,對于促進中班幼兒的雙腳連續跳得分具有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從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前后測成績進行組間比較時,不難發現,情境啟動下的體育游戲對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具有更積極地促進作用。
4 討論
4.1 體育游戲對幼兒身體協調能力及下肢肌肉力量的促進作用
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的,對幼兒而言,“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可見,游戲在幼兒成長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體育游戲是一種與體育相關聯的游戲,是適合幼兒年齡特征的特殊體育活動,而理論界很早就提出了,“體育游戲是幼兒整體活動中的主導活動,幼兒活動的規律就是游戲的規律”的呼吁。就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實驗組(以情境啟動下的體育游戲為干預手段)幼兒實驗前后雙腳連續跳前后測的成績和得分均有非常顯著性提高,這一結果驗證了本實驗的第一個實驗假設,即體育游戲對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的發展有積極地促進作用。這是可能是由于體育游戲與一般的體育活動不同,它在以游戲為形式,以身體練習為內容的基礎上,可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而這種情境的設置不但可以引起幼兒的興趣達到更好的健身功效,而且在體育游戲過程中,抽象的體育技能動作被轉化為具體的游戲模仿,這不但可以降低幼兒參與活動和練習的難度,同時也使得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達到增強體質、發展身心的目的。因此,可以說體育游戲作為幼兒體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有效環節。
另外,我們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的成績和得分進行比較后還發現,實驗組幼兒的得分和成績與對照組之間也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這說明,雖然幼兒基本體操也能對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力量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與體育游戲相比其促進作用還是十分有限的。這一結果驗證了本研究的第二研究假設,即與幼兒基本體操相比,體育游戲對幼兒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的發展具有更積極地促進作用。這是由于在情境啟動下的體育游戲中,幼兒首先被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所吸引,使得其喚醒水平升高,無關注意減少,有利于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步的體育游戲中,這也就提高了幼兒參與體育游戲的效率。在這種高效率地參與中,幼兒能夠更好地做出需要完成游戲的身體動作。同時,體育游戲所涉及的動作,較幼兒基本體操更具有針對性,這是因為幼兒基本體操的編排過程中需要考慮全面發展幼兒身體素質,但是由于強度、時長等限制,這種全面性往往只能是“蜻蜓點水”式的。與此相比,體育游戲的設計可以更具有針對性。在本研究過程中,我們針對幼兒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較差的現狀,將蛙跳、單腿跳等有利于發展幼兒下肢力量和身體協調能力的動作融入到體育游戲中,使得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力量得到具有針對性的發展。這一研究結果,也與利用體育游戲發展幼兒身體素質的相關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
4.2 對幼兒體育教學的建議
在學前期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發展幼兒的身體機能是幼兒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本研究顯示,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力量的發展還很欠缺。在實驗前,我們發現有很多幼兒不能獨立完成雙腳連續跳的測試任務。因此,教育者應該轉變觀念,適當增加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提高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質量。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來看,體育游戲較幼兒園普遍采用的幼兒基本體操對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的發展更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幼兒園可以根據本園實際情況,結合園內已有的游戲器材,根據幼兒身心發育特點設計適合的體育游戲,以補充幼兒在園活動量不足的現狀。其次,在對該幼兒園幼兒進行體質測定時我們還發現,幼兒身體素質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幼兒上肢力量要優于下肢力量,而有的幼兒柔韌性要優于其他身體素質的發展,因而,幼兒園可以根據每個幼兒體質測定的結果,將幼兒按照需要發展的身體素質分成體育活動小組,幼兒教師根據各小組幼兒的實際情況,安排幼兒進行體育活動的具體內容,從而使幼兒的身體素質得到具有針對性的發展。
5 結論
情境啟動下的體育游戲和幼兒基本體操對發展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都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而情境啟動下的體育游戲較幼兒體操對于發展個體的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更具有針對性,即利用體育游戲更能使個體身體協調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得到更好地發展。
(作者單位:曲靖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