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武 華旋皓
摘 要:這幾年以來,我國機器人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先進,機器人不斷朝著智能化和服務化的方向發展,受到了大眾廣泛的歡迎和熱愛,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進行服務機器人的設計和制造過程中,設計人員會根據機器人在娛樂、教育、陪護等不同的功能,對其進行擬人化的設計,使其在形態和交互方式等方面更加智能。本文首先闡述了擬人化設計的含義,然后論述了服務型機器人進行擬人化設計的意義和價值,進而分析了服務型機器人擬人化設計的相關要點以及擬人化特性在服務機器人設計中的具體運用,希望能給相關的設計服務型機器人的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服務型機器人;擬人化設計;形態設計;交互設計
1 闡述擬人化設計的含義
所謂的擬人化,指的就是在非人類的身上,給予其具有人類相似的一些特性特點,例如人類的心理狀況或是意向等,使其能夠被當作和人類一樣有生命有思想的生物。進一步簡單的來說就是,將事物進行人格化。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就是,在對事物進行人格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非人類進行一定的歸納和推理,在進行推理的過程中,需要獲取和激活一定的知識,然后將這些知識運用在已給定的目標身上。具體來說就是,在進行這個環節的過程中,可以將高度可訪問的知識結構當成歸納和推理的一個前提,接著再將其合理地運用在一個非人類的目標身上。在對事物進行人格化的過程中,與人類有關的一些一般性的知識,是較為容易獲取的,這是進行歸納推理的參考條件。所以,想要首先擬人化的設計,需要對引發性主體進行知識的啟發。
2 將服務型機器人進行擬人化設計的價值
現如今,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機器人已經被廣泛地運用于不同的領域范圍當中,在不同的應用場合其具有不同的價值作用。在設計機器人的過程中,不一定要將其進行擬人化的設計,但是在一些運用領域中,尤其是在服務人類的運用領域當中,對機器人進行擬人化的設計,對于人類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第一,將服務型機器人擬人化設計具備了較高的實用性。人們所生活的場所和環境,都是根據人類特有的生理尺度來創造的,所以服務型機器人如果能夠具備人類的一些結構特征,那么可以更好地和環境進行融合,也讓人們的生活不會因為機器人而變得有所突兀。第二,站在情感和認知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將服務型機器人擬人化設計也有著非凡的意義。人們自打出生以來,就擁有了被外界物質所賦予獨有的擬人化的傾向。人們的情感需要宣泄的時候,通常會將情感寄在不同的事物身上,將其當作人一樣來對待。如果能夠將服務型機器人進行擬人化的設計,賦予機器人以人的情感和意識,那么有利于人類和機器人建立更加親近的關系。
3 服務型機器人擬人化設計的相關要點分析
3.1 要求機器人形態和其智能化功能相統一
在設計服務型機器人的過程中,要想有效實現擬人化的設計,就必須保證機器人的形態特征和它的智能化的各項功能、使用的方法相統一。和以前傳統的產品相比較,對機器人進行擬人化的設計,使其具備和人相似的形態、交互行為等一些特點的時候,那么服務型機器人就具備了其存在新意義,這種機器人和人類一樣,具備了“情感”和“認知”。但是,這也僅僅是在當前人工智能發展階段的創造,要想讓機器人和人們之間能夠實現真正的溝通交流和理解,還需要奮斗很長的時間。因此,在對服務型機器人進行擬人化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機器人本身的形態和其智能功能實現相統一的狀態,不能使其設計超過設計的本體。
3.2 要求保證機器人設計的安全性
在對服務型機器人進行擬人化設計的過程中,還要尤為注意設計的安全性問題。當人們和機器人具有一定接觸的時候,其中已經存在了一些潛在性的危險,尤其是一些擬人化設計水平較高的機器人,其存在較為明顯的動態結構特點,關節也比較多,在其和人類接觸時容易產生一些危險。因此,在設計機器人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讓機器人的結構變得簡單化,尤其是不同組件之間的連接問題,要使其能夠方便進行安裝和拆卸,也方便對其進行日常的維護。在設計機器人形態的時候,要注意將關節部分完整的包裹起來,盡可能的使用曲面,面和面之間的過渡要保持圓潤,盡可能不要使用有尖角或是有棱邊的設計材料,容易造成一定的危害。在對服務型機器人進行擬人化的心理層面設計的時候,要讓機器人盡可能地保持親和的習性,不能使其出現具有不健康或是具有恐怖的形態。
4 擬人化特性在服務機器人設計中的具體運用
4.1 擬人化特性在服務機器人文化背景設計中的運用
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在東方和西方不同環境背景下,對服務型機器人的設計和使用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相關的機器人研究學者認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機器人的態度通常是刻意的保持距離和對立,從而來掩蓋他們對技術的恐懼感,進而保存自己的尊嚴。但是東方的文化有所不同,當人們和機器人進行接觸的過程中,其中涵蓋了對技術的包容性。例如,在日本國家,其機器人發展水平和技術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很多日本人因為長期受到神道教萬物皆有靈的理念的影響,另外,由于勞動人口數量的減少和老齡化問題的深化,很多人把服務型的機器人當成自己的朋友,和機器人有了更為親密的接觸。
4.2 擬人化特性在服務機器人形態設計中的運用
人類是一種特別的生物,人類的身體結構和其他的一些生物相比,具有很多生物沒有的優勢。人類通過雙腳直立行走從而解放了雙手,借助雙手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時也讓人的手掌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機器人存在的其中一個意義就是為人們完成不同程度的工作和任務,服務于人們。因此,在設計服務型機器人形態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的使機器人模仿人類的身體結構,能夠提高機器人服務的效率。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取得了新的進步和創新。服務型機器人在我國運用的范圍和領域也不斷的擴大,為了提升其服務水平,需加強對機器人擬人化的設計。服務型機器人進行擬人化設計具有非常深遠的價值和意義,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要求機器人形態和其智能化功能相統一,還要保證機器人設計的安全性,才能促進人類和機器人建立更加親近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曹東溟,姜小慧,王健.為什么必須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研制動因解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33(07):41-45.
[2]周天策.服務機器人對女性“角色”替代的倫理風險分析[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7,34(06):65-70.
[3]高弋涵,蔡勇,王軍鋒,等.基于情感化交互的產品擬人設計研究[J].輕工科技,2015(02):115-117.
[4]彭瓊.人性化設計指導下的家用機器人設計探討[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02):151-153.
[5]李丁俊.外型、任務及文化對人與機器人交互的影響[D].北京:清華大學,2009.
[6][美]DonaldA.Norman;秋芳,程進三譯.情感化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