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龍煊
在媒體融合時代,各類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發展局面,尤其是電視媒體,在生存與發展上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新聞宣傳工作有過許多重要指示,強調“要積極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習近平視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時曾指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面對數億觀眾,一定要緊跟時代、放眼全球,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好欄目,多創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于樂的好節目。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方向,結合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圍繞傳統媒體傳播現狀和主要問題,電視新聞可從以下幾方面提升輿論影響力。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傳播現狀
隨著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迭代,新媒體憑借著信息量大、傳播速率快、傳播范圍廣等優勢,給整個媒體行業帶來巨大變革。但不可否認的是,電視這種新聞媒介依靠其多年積攢的公信力、影響力,仍然有一大批忠實受眾,新媒體無法取代這一主流媒體在民眾心中的地位。
電視媒體在受眾眼中,更加能代表權威、真實和客觀。與新媒體相比,現場視頻的呈現方式意味著電視新聞的制作流程更加規范。記者會深入到一線采訪,根據客觀事實進行新聞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特別是隨著大量低質化甚至虛假化的新媒體新聞充斥網絡,電視新聞以其能夠秉持客觀立場,內容相對更加優質,原創性也更強等特點,更能夠滿足受眾對“真相”的需求。
當然,不管出于內部革新,還是外部壓力,電視媒體正普遍走上媒體融合之路,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也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依托先進的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科學技術,將新聞視頻、文字和圖片等素材整合到一起,新聞表達方式和內容也趨于多樣化,由原來單一呈現形式轉換成全面、立體、多元的表現形式。在內容生產上,電視媒體也逐漸形成了新型的新聞采編隊伍,新聞一次采集后可實現多元分發。新聞傳播接收終端也慢慢實現手機、電視和電腦“三屏共享”。
這種媒體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意味著新媒體平臺只要有傳統媒體的“背書”,就可以保證客觀真實性,還能兼具親民易讀靈活等特性。當然對電視媒體的發展就帶來了一系列的“不良”影響,電視新聞的傳播影響力被進一步壓縮,內容制作上的資源占有度也不斷降低。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傳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內容制作和傳播方式相對落后。
相比于新媒體信息的多元化呈現方式,傳統電視新聞在內容制作上較為單一,傳播方式也普遍缺乏與受眾的互動。具體來講,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流程相對固定,一線記者實地采訪后,將新聞傳回到采編室進行編輯制作,最后在固定時間進行播放。這種相對固化的新聞生產傳播方式,越來越難以調動觀眾的興趣。
本行業內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在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電視節目的創新等同于創業,與之相伴的是高昂的“失敗”成本。于是“看到成功的節目便一擁而上,“雷同”的節目愈發常見,新聞專題專欄缺乏特色。甚至部分電視新聞以大范圍、覆蓋性的增加時段為競爭方式,這也弱化了電視新聞原有的優勢。
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問題。
主持人難以改變傳統電視新聞嚴肅播報的形象,一成不變的新聞內容傳播方式,往往會使觀眾產生一定審美疲勞。同時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電視媒體的收益不斷流失,部分編輯和記者轉行到新媒體行業,導致電視新聞生產制作團隊的從業人員流動性增強,這也給電視新聞內容生產上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融媒體時代提升電視新聞傳播影響力的策略
增強電視新聞媒體時效。
各類新興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即時性上。對于電視新聞來說,要想滿足融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就必須提升新聞信息的時效性,特別是對于一些輿論監督熱點問題。對事件進展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關注和反饋,通過電視新聞的客戶端、官方網站等媒體融合渠道進行新聞事件動態、進展的即時發布,并與受眾群體在線溝通和交流,在此基礎上對發布的新聞側重點進行及時調整,進而贏得受眾的信任和好感,擴大電視新聞傳播的輿論影響力。
加強與新媒體受眾溝通。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其所具備的個性化表達方式和與受眾實時溝通交流的特性。電視新聞應該通過“電視+”的方式,建立健全與受眾溝通交流的渠道。比如,電視+客戶端,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在線實時溝通優勢,實現電視新聞和受眾之間的實時溝通、交流,并對受眾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
優化電視新聞媒體選題。
在進行電視新聞題材選擇時,可以將新聞事件分為重大事件、突發事件和典型報道三個大方面。重大事件在搜集素材、加工報道材料時,要根據相關政策要求和上級政策方針等,對所報道的重點內容進行精準、嚴謹把握,一方面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另一方面在受眾心目中樹立起屬于電視新聞的公信和權威。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要把握時度效,在及時客觀發布報道的同時,探索突發事件背后的內在邏輯和解決策略。典型報道要凸顯特色,做到事跡真實感人,既要有正面典型的宣傳也有負面典型的曝光。正面典型可以促使大眾嚴格要求自己,主動向主流價值觀靠攏,提升自身的行為意識水平;負面典型可以促使受眾深刻感知負面事件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從而不斷規范自身行為。其實不管正面典型還是負面典型的報道,電視新聞都應該把握好社會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積極打造專題類的電視新聞節目。
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人們接收信息的形式往往呈現碎片化、無序性,新媒體的傳播缺乏連續性、深度性和權威性,而這恰恰是傳統電視新聞報道的優勢所在。因此,通過打造專題類的電視新聞節目,觀眾能夠從整體上了解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新聞的真實性、權威性較新興媒體更加可靠,觀眾的信任感更強。
創新電視新聞傳播方式。
現在信息傳播方式更迭迅速,微信、微博、抖音、頭條等新媒體為電視新聞提供了更多的新聞發布渠道。電視新聞媒體應該以新媒體為依托,實現對新聞全面、高效的發布,進一步拓寬新聞傳播渠道,不斷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輿論影響力。同步要做好的是,實時更新電視新聞從業者的新聞傳播理念,確保在構建傳播平臺時,有能力展現互聯網的傳播優勢。
多元化創新電視新聞的傳播手段。
對于電視新聞而言,其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比較關鍵的應屬新聞編輯工作,毫不夸張的說,電視新聞播出后的效果與新聞編排方式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一直以來,電視新聞最常見的編排方式便是主持人在鏡頭前向觀眾播報。然而這樣的表現形式在融媒體時代已經缺乏新意,易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結合現有經驗,在電視新聞創作時應當體現出新意,迎合當今觀眾的“口味”,并適當創新一些電視新聞傳播手段。比如央視《新聞直播間》主持人朱廣權,之所以能受到觀眾喜愛,被觀眾親切地稱為“央視段子手”,是因為他能一改電視新聞的嚴肅性,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傳播電視新聞,在嚴肅之余增添了一絲喜感,觀眾除了感到新奇之外,更覺得沒有了傳統電視新聞的壓抑感,能夠更愿意去了解新聞時事,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此外,電視新聞在傳播中可以采用不同新聞傳播形式,有計劃、有目的地打亂傳統電視新聞的傳播秩序,讓觀眾經常感受到新聞的生動和新穎,同時也能提升新聞的表現力。創新與優化電視新聞傳播手段,需要改變新聞必須嚴肅的觀念和認知,在堅持內容嚴肅的同時,可以充分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傳播。
節目設置發揮本土優勢。
電視新聞的優勢在于對本土新聞資源的及時掌握和深入挖掘。只有通過有效構架新聞節目,強化新聞傳播的本土性、服務性和思想性,突出報道發生在群眾身邊的本地新聞,才能增強與受眾的粘合度,樹立電視新聞的形象,提升電視收視率。在設置新聞節目時,首先要充分體現本地特色、文化,在內容、語言、主持、包裝上要與本土貼近,盡量用平民化的立場和民生化的視角對新聞進行接地氣的報道;其次,要充分發揮電視新聞的輿論引導優勢,及時為群眾解疑釋惑,及時提供信息、資訊、生活等各類服務,以滿足受眾多樣化需求;最后,要增強新聞內容的思想性,做有觀點、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加強新聞評論的力度,最大限度的吸引受眾。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是相互沖突彼此替代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彼此促進的關系。電視新聞只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并借鑒新媒體的長處,優化電視新聞媒體選題,精心制作優質節目內容,創新新聞傳播方式,加強與受眾交流溝通,在提高新聞時效性上下功夫,制作更多有深度、廣度和溫度的新聞作品,才能最大限度穩定和吸引受眾,不斷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輿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