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音
摘要:重慶豐都名山被稱為幽都地府,山上依傳說中的地獄樣式修建各式殿廟,山頂建“天子殿”,供奉陰天子。本文通過梳理相關史料考察了“天子殿”的歷史,發現其供奉的不是佛道教神祗系統里地獄的最高統治者太一救苦天尊而是更具有群眾基礎、百姓口耳相傳中掌管陰間的閻羅王,并且參照封建王朝的統治體系被稱為“陰天子”。
關鍵詞:陰天子;天子殿;歷史
豐都名山被稱為幽都地府,山上依傳說中的地獄樣式修建各式殿宇,“天子殿”位于山頂,供奉陰天子,陰天子像高6米余,莊重威嚴,陰天子座下左右塑值功曹立像,其下羅列四大判官,左右兩側為十大陰帥立像。殿內一片幽暗,頗有陰曹地府之氣。陰天子究竟是何許神祗,其殿可以在名山眾多陰間神祗殿宇中獨領風騷、獨霸幽都地府之頂。下文將根據相關歷史資料進行簡要梳理。
從宗教上看,據李元國先生的考證,豐都名山早期是道教洞天福地,也確是道教經典中的幽都所指——酆都的所在地,而道教陰間的掌權者即為酆都大帝,這位神祗為道教第二代天師——張衡。后來隨著佛教因素逐漸滲入,特別是宋以后,新的神祗體系建立起來,佛教地藏和十殿閻王被納入酆都地獄的鬼神譜系。最終形成了太一救苦天尊——酆都大帝——地藏——十殿閻王的地獄統治系統。經由李遠國先生對宗教典籍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名山作幽都,陰間有統治者是可以找到宗教依據的。那么名山“天子殿”里供奉的陰天子是不是宗教體系里地獄的最高統治者呢?
1991年出版的《豐都縣志》關于天子殿的介紹如下:天子殿,位于名山頂,占地2431平方米,建筑面積1925.9平方米。該殿唐名“仙都觀”,宋改“景德觀”或“白鶴觀”,清初重建時更名“閻君殿”,后稱“曜靈殿”,俗名“天子殿”。以天子殿的更名為線索,可以梳理該殿的歷史如下:
唐太和元年(827年)段文昌《修仙都觀記》言“平都山最高頂即漢時王陰二眞人蟬蛻之所也,峭壁千仞,下臨湍波,老樹萬株,上插峰嶺,靈光彩羽皆非圖志中所載者,昏旦萬狀,信非人境……太和庚戌歲,自淮南移鎮荊門,有客由峽中來者皆言當時題記文字猶在,觀宇歲久,臺殿荒毀,不出數年必盡摧沒於巖壑矣,乃捐一月秩俸俾令修葺……”通觀整篇文章,作者除了確認仙都觀與王陰二人在平都山修煉有關,并未提及幽都地獄、陰間王者之說。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蔣夔《重修平都山景德觀記》說:“平都山在今四川重慶府忠州酆都縣之東北,山有觀,額曰景德。相傳漢王方平陰長生煉道登丹之所……舊有寥陽大殿及通明殿、酆都宮、救苦宮,至峰頂有淩雲臺,余公玠生祠在焉,考停朱夫子為之記,臺後乃閻王殿,極其東側則由土穴,深可數丈,名曰五雲洞……由寥陽殿西出則地藏殿,西廡又為四聖殿,殿之前為龍虎君殿,旁附趙帥祠,又其前為靈星門……惜乎,洞宇悉燬於火久矣……大明永樂元年癸未,繇欽差道士李進道啟奏蜀獻王,令旨住持是山領焚修事,悟囦初授業,郡城之三靈宮,精通元學,行檢端,方聞乎郡邑至是奉教以供,乃職蒞事之,始以重剏三清殿為先務,於是廣募檀施,命鳩工入山,掄材濱水陶甓,經書營繕,幾經數寒暑乃克落成……”由文得知,明前,名山頂有仙都觀、酆都宮、閻王殿、地藏殿,道教佛教的地獄管理者在此都有宮殿,參照他們的地獄神祗系統,筆者推測酆都宮供奉的應該是酆都大帝,地藏殿為地藏王,閻王殿可能為十殿閻王。但可惜這些殿宇皆毀于火,至永樂年,重修名山殿宇時,首先修建或者說重點修建的為三清殿,至于其他殿宇的重建情況,文中未予記述。
清康熙壬寅年(1622年),林明儁《重修平都山記》載:“歷漢唐宋元明以迄,於今不知幾興廢存毀,甲申一變,咸陽烈炬,山中一無有存者,獨五雲樓巋然屹於靈光。康熙元年,湯候葉來令茲土值,酆都破裂垂絕,后,孑遺散失……有舉輒信命山中主持僧性學往焉,文武羣相感發,酆人亦樂風行之,自上不敢私蓋藏,越二年而完閻君殿,以懾弗馴也,越三年而完玉皇觀,存帝鑒於伊邇也……”觀文可知,明代所修殿宇除五云樓外再次全部毀于一旦,至清康熙朝重建時,首先建成閻君殿,而后玉皇觀。這是閻羅在平都山第一次被提升到首要位置,甚至先于玉皇而得到供奉。
清康熙辛巳年(1701年),王廷獻《秋山拾遺記》載:“辛巳重九前三日,訟庭無事,公餘退食,念舊志荒略,未足傳信,乃攜二童子乘款段,重為平山之遊。……蔣夔平都山記,左祠泰山,右府北陰,今尤仍舊跡也。……石臺上龍虎君殿,北上又有廖陽殿碑。寥陽殿者,故明蜀獻王香火,前為三石橋,以肅觀瞻。殿有樓可登,一覽城郭無遺,縣署門廡室庭中雙桂,歷歷可指。曆階而上為玉皇殿,,遠人歲致巨蠟可燃一年,銀缸猶燦燦也。路右為王母殿,前有楊宣慰重修景德觀碑。登山過觀音殿,則淩虛閣巋然出焉,閣前有碑,隸書東坡留題二絕,明巡按盧雍筆也。……閣後即淩雲臺,為平山絕頂,相傳王、陰對弈處,亭址、石枰猶存。……後臺即曜靈殿,殿東向,榜其額曰“幽都”,本見《水經注》,鄉愚援此為陰司實證也。王端冕搢圭,按前巨蠟如玉皇殿,孽鏡圍逾丈,日久蒙昧,而奸邪過此猶凜凜不敢正視。”清康熙重修殿宇80年后,閻君殿未見,新有曜靈殿,同時標注“幽都”,于是縣志推論認為清初時閻君殿已更名為曜靈殿。
光緒十九年(1893年)《酆都縣志》卷三,祠廟志載:“酆都觀,在平都山頂,唐曰仙都,宋改景德,亦稱曰白鶴觀,省志作城內誤。……平都山頂廟六:寥陽殿、玉皇殿、王母殿、觀音閣、曜靈殿、龍虎君殿。山麓廟五:東嶽殿、北嶽殿、石佛殿、接引殿、元天宮(今廢,碑存)。”至晚清,山上殿宇情況變化不大。但酆都觀,筆者認為應該是明前的酆都宮,供奉的是酆都大帝,它與紀念王陰二人得道成仙而修之仙都觀、景德觀應該不是同一個,因為在蔣夔《重修平都山景德觀記》中,已經記載“山有觀,額曰景德。相傳漢王方平陰長生煉道登丹之所……舊有寥陽大殿及通明殿、酆都宮”這說明景德觀與酆都宮曾經并存于豐都山。
民國16年《重修酆都縣志》卷三佛寺道觀記有:“九蟒殿、寥陽殿、玉皇殿、王母殿、觀音閣、龍虎君殿、仙都觀(下注:在平都山頂,俗稱天子殿)……”其實看唐、明史料可知,仙都觀、景德觀與供奉閻羅的殿之間并不是承繼關系,至少在明前,景德觀與閻王殿是并存的。
民國24年,根據衛惠林先生的調查,彼時已經建有天子殿,其內供奉有閻羅、天子娘娘、四判官、十帥、十八地獄和金童玉女。至此,閻羅王徹底從十殿閻王中被提升出來,正式坐定平都山天子殿,成為想象中統治地獄的閻羅天子。在這里酆都大帝不見了,地藏、十殿閻王則被供奉到高半山的血河殿中。
至此,可以看到,從清康熙重建名山的神祗殿宇時閻羅王首次得到優先供奉,到民國時穩坐山頂天子殿,閻羅王在名山神祗系統的位置多次被重新排列,然而這種重新排列并不是按照宗教的神祗系統而更多是一種民間或者說是人為的推動。人們通過不斷重建名山上的各種廟宇,也不斷重新選擇他們想要供奉的神祗,并將各種神祗依照他們的需要重新排列,安置在從上到下從主到次的各級廟宇中。正如清康熙重修平都山時,出于“以懾弗馴”的考慮而選擇先建閻君殿,這種威懾不馴服者的考量明顯是將時事的世俗需要置于宗教神祗體系之上。因此,“天子殿”供奉的不是佛道教神祗系統里地獄的最高統治者太一救苦天尊而是更具有群眾基礎、百姓口耳相傳中掌管陰間的閻羅王,并且參照封建王朝的統治體系被稱為“陰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