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 H 大學來華留學生為調研對象,對學習、生活、 情感三個維度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來華留學生的語言水平、生活適 應、教育適應都遠超想象,但是在思想、人際交往中,還是有一層屏 障,即文化差異的存在。
關鍵詞:來華留學生;適應性;文化差異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全球興起“漢語熱”,中國已成為亞 洲最大留學國,來華留學生的適應性問題引起各界關注。本文希望在教育、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做研究,探討留學生在中國的適應性情況,以求對留學生有更多了解,對改善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幫助。
由于訪談對象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滾雪球抽樣和深度訪談相結 合的方法。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共訪談在華留學生 26 人,國籍涵蓋韓國、日本、越南等10國。
一、 生活情況的適應
(一)前期的學習,幫助語言適應
在訪談中,所有研究對象都可用漢語正常交流。詢問得知,來華留學生在進入大學前,要在語言學校接受2-4年的漢語學習,語言合格后,才可進入中國大學。訪談對象M告訴我們,他在天津接受了四年語言學習,才來到 H。來自越南的 W 也說,“以前在越南沒有學漢語,2014 年我來到中國開始學。第一年只學語言,學得好直接上專業課,學得不好就繼續學,第二年再上專業課。”可見,來華留學生在語言適應上基本沒問題,我們的關注重點應放在他們在入學前的語言班,是否可以真正成為培訓、檢測留學生漢語水平的橋梁。
(二)優越的條件,讓住宿適應
在 H 大學里,有兩棟留學生公寓,是專為來華留學生準備的, 一般是單人間,也有兩人間。相比中國學生寢室,留學生寢室人少、有獨立衛浴、每層樓都有廚房。相應的,費用也更貴,M 告訴我們他的住宿費是“一個學期 9600 塊錢。”通過訪談了解到,外國留學生普遍更喜歡單人間,對目前的住宿條件都比較滿意。結合留學生更加獨立、看重隱私的現實因素,高校在他們的宿舍配置上有所配合。
(三)特殊的身份,讓就業適應
研究者接觸到的所有訪談對象都有過或者正在做兼職、上班,他 們的工作普遍都是翻譯,例如 M 在一家公司做翻譯,同時翻譯俄語、 英語、法語;W 在幫一家美容院做越南語的翻譯和文件處理。當問到 他們是如何找到這些工作時,M 說:“招聘者會主動來找我們,因為
他們知道我們是來華留學生。”可見,來華留學生的語言優勢使得他 們在職場上也占有先機。但另一方面,留學生所做的事多是翻譯,工 作所需的只是他們天生的優勢,而無法凸顯他們在知識、技能方面的 成果。
二、 教育情況的適應
(一)普遍不記筆記。
來華留學生們的課程是和中國學生一起的,他們在聽課方面沒有 問題,但中國學生通常會另外準備本來記錄老師上課的內容,而留學 生很少記筆記。除了習慣不同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漢語書寫 能力不是很好。例如 K 說到“會在書上勾畫一些東西。”小馬哥“有 的東西老師講的很快,有的東西講得很慢,只有我覺得有感興趣的才 會記一記。”
(二)圖書館資源利用率低
在 26 位訪談對象中,只有一人去過圖書館并使用了圖書館資源, 這和中國學生在期末考試前拼命占座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W 表示“我 不會使用圖書館資源,通常是我同學來寢室來幫助我弄。”“小馬哥” 是唯一一個在圖書館借過書的,他說:“任課老師會告訴我,如果需 要英文版課本,可以到圖書館借一下某某書,然后我就去圖書館查找 借閱。”根據觀察,H 大學圖書館系統使用并不難,留學生使用率低 一是圖書館里符合潮流的英文閱讀材料不足,二是留學生沒有利用資 源的意識。
三、 人際情感的適應
(一)和家人聯系密切。
本次研究對象的兄弟姐妹都很多,他們非常注重同家人的感情, 聯系的工具是智能手機和電腦。例如 T 家里“有兩個姐姐,她們每一 個都有三個孩子,一共有六個孩子...我們每天都聯系,他們也會玩 微信,語音聊天,一兩天還會視頻一次。”另一位 S 則表示“剛開始, 國際長途很貴的...現在,使用微信、whatsup 軟件,可以每天都會 打招呼。”這些離家萬里的留學生,并沒有因為距離減少交流。手機 軟件,尤其是微信起了非常大的連接作用,促進了留學生和家人朋友 的情感交流。
(二)和中國人情感融入困難。
來華留學生們對中國是有熱愛的,但要融入一個全新的文化,還 是有困難。在與訪談對象交流后得知,他們雖然都有和自己關系不錯 的中國朋友,但都或多或少表現出了在交往、情感上的困惑。
M 是一個非常愛笑、樂觀的人,他表示:“如果我中國的朋友有 聚會,我就會過去。反正我都很積極的...跟他們在一起玩的蠻好, 只是有一個問題,他們很容易喝醉。(笑)”同時,他交往過兩個中 國女朋友,他認為“中國女孩子和外國的女生談戀愛沒什么區別。” 但他還是說“只有一個問題,我們就是很直接的,有什么話都會直接 講出來。中國人會很害羞,繞著圈子說話。”另外幾個國家的留學生, 比如小馬哥就表情嚴肅的表示中國人“很復雜”;兩個越南的學生也 表示:“社團活動是比較少的,我們有越南的留學生群,和外校也有 聯系。有時候通過一些社交軟件,也能和朋友認識聚會,他們人都挺 好的。”由此可見,來華留學生更傾向于自己國家的聚會;同時在思 想上,他們始終是認為中國人有特殊的、無法理解的地方。
四、 總結
通過對 H 大學 26 名來華留學生進行深度訪談,研究者發現,來 華留學生的語言水平、生活適應、教育適應都遠超想象,他們在異國 他鄉的生活中并沒有太多無法適應的東西,但是在思想、人際交往中, 還是有一層屏障,即文化差異在。所以高校在管理來華留學生時,一 是可以增強中外學生的交流,如舉辦國際文化節、交流沙龍等;二是 改革課程設置,增添課程國際化程度。2在專業課程設置時,可以開 設更多的國際化課程,讓來華留學生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三是,學校 相關資源相匹配。例如圖書館可舉辦針對來華留學生的講座、增加外 文藏書等。
參考文獻:
[1]嚴丹丹,孟婷,張鑫宇.來華高校留學生適應性分析及提升適應 能力對策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 2020 年 04 期,第 161-162 頁.
[2]嚴丹丹,孟婷,張鑫宇,來華高校留學生適應性分析及提升適應能力對策探討,中國集體經濟. 2020 年 04 期,第 161-162 頁.
作者簡介:
許智涵,1992年3月,女,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社會學、思想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