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
【摘 要】隨著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國司法體系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作為新中國基本法律之一的婚姻法,必然是本次改革畢竟涉及的關鍵所在。溯其根源,我國曾于1950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此法為新中國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可見,我國對婚姻家庭的重視,也反應出我國婚姻法立法歷史久遠的問題。新時代,經濟、文化、科技的進步必將帶來人們思想上的轉變,為適應時代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也一直在不斷自我完善。但,社會中不斷涌現的新形勢、新問題使矛盾糾紛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此時現有的糾紛解決顯得力不從心。
【關鍵詞】家事審判;離婚;審判程序
一、現實社會中離婚案件現狀分析
(一)離婚率上升,調解率不升反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科技進步,人們觀念的改變使離婚變得更加自主與簡單,然而,制度的改革往往難以跟上現實生活的變化,我國離婚率的攀升是是會進步的結果,而離婚案件中調解率的低下是制度的不足,更是我國婚姻制度急需改革的表象。
隨著離婚率不斷上升,糾紛矛盾必然增加,關于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護問題也會更加的突出,如婦女權益保護、未成年人的撫養問題、家庭暴力的問題也會暴露出來。中國的離婚問題不僅關乎夫妻雙方的人身糾紛,更深層的是傳統家庭中諸多隱性矛盾的公開解決問題。可見,我們應重視對于離婚問題的解決,其解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一環。
(二)離婚呈現多元化糾紛
關于離婚,首先解決的是夫妻人身關系,即夫妻之間不再享有民事上的撫養救助義務,亦或是道德上的忠誠義務等,也就是民事身份權益中配偶權的權利消失。此種糾紛的解決是離婚中最基礎的糾紛,具有根源性,是一切其他訴訟行為的開端。
其次解決夫妻財產關系,即夫妻共同共有關系的解除,即在財產分割之后,當事人雙方的財產又轉向個人狀態,不再享有共有關系。離婚中還涉及部分刑事和行政范疇的糾紛,比如有配偶者與他人登記結婚、未達到結婚標準而進行登記結婚的、行政不作為等從屬于其他法律規范的糾紛,在此不展開討論。
最后是新時代下,關于離婚中未成年人撫養、婦女權利保護、贍養人義務履行的問題愈發突出。關于家庭暴力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老年人贍養的實施的問題,是在離婚導致一個民事法律關系終結后暴露出來的一個個的隱性家庭糾紛。這些糾紛,是現行婚姻法中,未進行考慮和規制的問題,也是新時代的新問題。現代離婚案件中的糾紛不僅僅局限于人身關系的解除和財產關系的劃分而已,更多的是家庭分崩離析后的妥善解決后續糾紛矛盾的處理。
二、現行民事訴訟法對家事案件審判的不足
(一)現行調解制度難以解決糾紛
現今我國關于離婚案件調解的明文規定僅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三條[1]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四十五條[2]的規定。僅規定了適用離婚案件和調解無效的后果,并未更加詳細的闡明其具體操作的程度,使得一些法院將庭前調解流于形式,只是簡單的詢問當時人的意見,并未真正的進行相關的調解工作。
調解的核心在于雙方的讓步與折中,使雙方的矛盾得到緩和,并非查清真相,評判錯對。現實中的調解,僅僅是工作人員了解基本情況后,憑借個人經驗來評判案件,進行調解。并未深入去了解價值沖突,結合多元的文化差異,來進行游說和價值取舍。這樣的調解,往往不能達到其所要求的的效果,往往還會導致當事人的誤解進而影響司法機關的形象。
(二)離婚案件中舉證困難
首先,中國一直以來就是“熟人社會”,大家的所作所為出來公義與人性的向導,更多的是家族姻親的社會評價指引。人們多以顧及面子而犧牲自己的利益,或者因為熟人而帶有偏向性。離婚案件中大多數證人都是社會中的“熟人”,本著“家丑不可外揚”的偏見當誰人會選擇放棄利益來維護名譽,或者“各掃門前雪”的證人顧忌“熟人社會”而不愿意作證。這樣一來,會使本來就難以取得的證據更加稀少,使案件事實更加難以清晰,也使法官更加難以判斷是非曲直。
其次,離婚案件不同于其他民事案件,公權力的介入更多的是干預,而非其他民事案件更深層次的糾正。其私權屬性的主導,造成更加難以說明的事實,夫妻雙方對自身的證據證明就更加困難。離婚案件雙方最大的訴訟風險莫過于舉證不足,以至于自己的訴訟請求難以成立,而承擔有之而來的敗訴風險。公權力的救濟此時就顯得有所缺位,進而離婚案件的糾紛就更加難以解決,矛盾重重的雙方更容易通過再審的訴訟程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不僅難以調和社會矛盾,更重要的是對于司法資源也是不小的負擔。
(三)快審快決糾紛得不到解決
我國關于民事訴訟的審限不過六個月,情況復雜不過延長幾個月。而我國案件受理數每年都在攀升。即使審限不足,但是法官也沒有充足的時間處理家事案件。我國并沒有專門將家事案件統一劃分到獨立法庭,這就造成法官需要處理所有的案件,不單單是家事案件。
其次,快審快決在家庭關系修補上并不能期待很好的作用。無論是法院不去區分離婚案件的身份性調節和財產性劃分的復雜性,一刀切的解決所有糾紛;亦或是當事人表達離婚的初步合意,就立馬投身于財產劃分與子女撫養的審判中,絕不過問雙方的合意是否理性與自愿。以上種種法院僅依法行事、從快從簡的審判方式,必然是我國高離婚率、低調解率的重要原因。
此外,刻板的適用民事訴訟法未考慮家事案件的特殊性,必然難以解決糾紛,并使該糾紛到達不可調和的境地。現行解決此事的必然方法,就是加快家事制度的改革,促使我國低調解率的現狀得到改變。
三、調整民事訴訟法適應家事案件的建議
(一)推廣專門的家事調解委員會
家事案件調解不單單是為了調和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么簡單,其除了定紛止爭外,還有協調當事人相互關系、維護家庭和睦、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功效。雖然,現今法院著重調解糾紛,重視案件調解率。但是,在實踐中仍存在不少的問題。我認為推廣家事調解委員會應從以下幾方面來設置:
(1)設置獨立的調解程序。雖然現階段法院也提倡調解結案,但調解融合于審判程序中,在審判時限、法官態度等因素的影響下,往往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了更好的解決糾紛,家事法庭有必要建立不同于一般民事糾紛的調解制度,詳細規定調解原則、調解時限、調解效力、調解方法,將其作為獨立的程序適用于除家事非訴案件外的一切家事糾紛。
(2)家事調解應側重于情感修復、治療。審判程序更多的是為了解決法律問題,側重于從法律層面上考慮如何實現公平、合理,但調解作為審判的前置程序,形式更靈活、更隨意,因此其功能應當定位為修復情感、治療,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沖突。
(3)設立家事審判調解處不應只由法官組成,而應由長期從事婚姻法律工作的司法機關人員或者具有豐富閱歷的婦聯委員會主管人員擔任調解員一職,并且聘請資深的婚姻法學專家、心理專家、情感專家、兒童專家、婦聯工作者以及有社會影響力的律師組成家事調解處的成員。
(二)擴大法院在離婚案件中調查職權
在家事訴訟中證據的收集與調取,與一般普通訴訟案件相比,家事訴訟因其具有私密性、身份性等諸多特點,如果按照一般程序所采用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則可能因家事訴訟中當事人身份關系的特殊性導致某些重要事實遭到隱瞞,致使法官在審理過程中無法全方位掌握事實情況。
所以考慮到家事訴訟的復雜情況和當事人糾紛的內部不可知性,應當在家事訴訟的證據規則中推行職權主義的程序原則,由法官主導部分證據收集和判斷的過程。而職權探知主義主要表現為:法院認定事實所采用的證據不以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為限。為查明案件事實,法官可依職權調查當事人未提供的證據,并可將送些證據作為定案的依據。這樣一來可以避免當時人舉證困難和事實難以查清影響審判公正性的弊端。保證法官享有更多的調查職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擴大法官在證據調取的范圍和權力。家事糾紛中往往會出現當事人因掌握情況不全面,或因自身陷入矛盾中而有意無意地放大或縮小某些關鍵證據信息,導致案件審理遭受困難,因此法官應當積極介入到證據調取階段來,通過賦予更多更廣泛的權力來激勵法官主動參與法庭證據收集。
此外當法官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根據審理判斷當事人的證據材料以及其在法庭上的具體表現,發覺仍有部分事實不清或當事人雙方未提出的一些事項、可能會影響到案件的審判時,法官可決定由法院出面依職權主動介入調查。當然法院在主動調查證據的實行上應當本著不損害雙方當事人以及相關利害關系人權益的原則,交由專業的調查人員予以實施。
(2)證據舉證時限及舉證責任的變通適用。普通訴訟程序中規定了當事人舉證的期限限制,同時規定舉證責任由主張證據的一方承擔,但在家事訴訟中為了獲得案件的真實情況,可適當變通適用已有的舉證責任規定,在堅持當事人負有對所主張事實提供證據的責任前提下,免除當事人因舉證不力而承擔的敗訴風險,以此來激勵當事人主動提供證據線索,幫助推進案件處理進程。
(三)建立案件分類制度,靈活審理期限適用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這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關于審理期限的一般規定。這六個月是立案、調解、審理、判決、送達等程序的共有期限,這種綜合性的規定太過于粗放,未考慮特殊案件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家事審判中,調解的地位舉足輕重,與審理程序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所以應當在總的審理期限下細化規定出調解期、審理期。在家事法庭中細化審理期限的應采取的具體限制,從立案到調解,期間最長為六個月,同時保證調解期限和調解次數。長期以來,法院的調解呈崎形化的發展過程,從最初提倡調解優先,到之后的“不調反壓審、久調不決”,到后來則表現為“調解流于形式、法官不愿意進行調解”。在家事糾紛中,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更為復雜,相比于其他的案件,紛爭較為瑣碎,這就致使不充分的調解在家事案件中更為凸顯。
為了達到修復情感與解決糾紛并重的審判目的,更應當細化審期,明確調解的期限、調解次數。如此一來,既能夠避免“久調不決”,法官故意調解拖延審判,消磨當事人的耐性;又能避免調解流于形式,讓法官認識到調解的重要性,發揮調解在挽救家庭、挽救情感中的重要作用。
四、結論
近幾年來,我國正積極探索改革家事審判的路徑,率先在全國各地有選擇地設立了“家事法庭”示范點,專門審理婚姻家庭糾紛。各地家事法庭的建立為我國家事審判改革開創了新思路,為當事人解決家事糾紛提供了專業的司法審理場所和更加權威的法庭審判,為提高家事審判質量和合理配置法院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家事法庭的設立是中國家事審判改革的新起點。
為解決我國高離婚率、低調解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使婦女權益保護、未成年人的撫養問題、家庭暴力的問題得到更加完美的解決。為維護我國社會經濟穩定、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提供制度與法律上的有力支持。
注釋:
[1]《婚姻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 145 條第二款:“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但不應久調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