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鵬
【摘 要】馬克思恩格斯在其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中多次提出了世界經濟市場思想,通過分析世界市場形成發展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擴張掠奪的實質,并提出了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速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基礎上,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取得重大成績正是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開放型市場經濟的結果,現階段深入探索社會主義開放性市場經濟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世界市場;生產力發展;經濟全球化;開放型經濟
在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也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很好融為一體的一部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宣言中通過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發展及其相互斗爭性的分析,通過對資產階級的深刻批判繼承,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一思想。在對資產階級的論述中,馬克思恩格斯非常客觀的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主要指的是促進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擴展了商品經濟的外延,形成了世界市場,無產階級利用其天然的革命性繼承了發展世界市場思想,特別是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的提出了改革開放,并創立“開放型市場經濟”理論,它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非常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在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新時期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研究中國開放型經濟現狀并不斷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重大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市場理論
(一)生產力的發展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馬克思說:“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資本的現代生活史。”他在《共產黨宣言》里說:“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都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資本主義隨著地理大發現、世界外延的擴展開始了世界市場的革命,而對于殖民地的貿易和交換手段、一般商品的增加,使資本主義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分析,拉開了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序幕。在商品的流通中,資本家在市場的買賣構成了資本流轉循環,所以資本家考慮商品流通,就必須不斷擴大擴大市場,對外掠奪,對外貿易的擴大,已經將“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伴隨著國際貿易及拓展,以及對世界其他國家資源財富的瘋狂掠奪,世界市場也隨之而來。
(二)工業大生產為世界市場形成提供動力。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的不斷擴大,商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小的工場手工業已經不能滿足其自身發展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現代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的產品也不斷增加,而不斷增加的產品則需要不斷擴大商品銷路,驅使資產階級不斷奔走于全球各地,他們到處開發,調出建立聯系,推動者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
(三)國際分工出現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聯系的紐帶。馬克思指出大工業的發展把世界各國人民相互聯系起來,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到處為文明和進步準備好地盤,使各文明國家里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余各國,他說正因如此,使得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也迅速得到了發展。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都取決于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交往的發展程度。一個民族的生產力水平,最明顯地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上。”由此可見,馬克思認為國際分工是隨國際市場的產生而發展的,同時國際市場受國際分工影響。
(四)世界市場形成了當今的經濟全球化。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它的革命作用就在于它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它使家庭手工業發展到機器大工業,它使行會內部的交換轉變為行業間的交換,再形成了世界市場,而這個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了當今的經濟全球化。馬克思也說:“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但是,在資本主義發展這個長期的進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當然也伴隨著相應的政治發展,在現代的國家中他們逐漸奪取和獨占了政治統治。由于資本主義具有難以克服的歷史局限性,所以在它產生的同時也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成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的出現彌補了資產階級不能實現人真正的解放,世界歷史的趨勢必將是共產主義,他們特別指出:“無產階級的統治將使它們更快的消失。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會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同時發生的行動才可能是經驗的,而無產階級只有一步一步的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將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無產階級手中,而且要盡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這也就是說共產主義不是對資本主義所有一切的打破,而是要建立在資產階級生產力高速發展和世界交往的基礎上的批判和繼承。
習近平說:“經濟全球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論述了世界貿易、世界市場、世界歷史等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深刻的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本質、邏輯,奠定了我們認識經濟全球化理論的基礎,經濟全球化是我們謀劃發展所要面對的時代潮流。”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提出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好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二、世界市場的形成為開放型經濟形成創立了契機和平臺
(一)世界市場的形成打破了國家的封閉狀態。正式由于國際市場的形成使一些傳統國家的社會結構土崩瓦解。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和發展,使得正在崩潰邊緣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也迅速發展,正如當時的中國,1840年封建列強開始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國門,所有這些都同時影響破壞著中國的財政、社會風尚、工業和政治結構,英國的大炮破壞了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皇帝與地上的世界接觸。使全球各國人民都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絡。
(二)世界市場使地域個人成為世界個人,使斗爭具有國際性。隨著資產階級的產生同時產生了它的對立階級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參與工業的大生產和競爭,從而創造大量的剩余價值,國際市場的的發展壯大使“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的、經驗上普通的個人所代替”,所以使得每個人的活動擴大為世界范圍的活動,交流交往范圍的擴大為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提供了空間,而無產階級的斗爭也從最初的單個工人的斗爭擴展人數大量增加,開始成立反對資產階級同盟,從而聯合起來保衛自己的利益。而無產階級的聯合由于大工業所造成的日益發達的交通工具而得到發展,使世界各地的工人彼此聯系起來,匯成供給工人運動,經濟方面也如此,政治方面如此,以至于每個國家都會受到另外國家發生變化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三)世界市場為世界開放型經濟發展形成了嶄新的平臺。因為“單個人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發生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種種全面的生產的能力”。世界市場的發展,世界交往的日益擴大開創的世界的經濟的開放型,因為它使每一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都滿足依賴于整個世界,國家只有開放才能充分解放發展生產力,它消滅貧窮。
三、中國改革開放融入世界市場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整個歷史,一個國家的興衰與國際市場的發展狀況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也正是中國融入世界市場的40年,實踐證明正是因為中國逐步逐漸的融入國際市場,才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壯大,國家實力明顯提高,反過來也促進了國際市場的繁榮。中國進入國際市場的歷史進程:
毛澤東反對閉關自守,固步自封,主張向外國學習,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提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鄧小平更是吸收毛澤東的思想,他強調:“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的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發展開放型經濟”當時提出這一發展理念主要考慮區域上推進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并且積極引進外資、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這里面首次提出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努力利用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在資源市場方面有新的突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商品和服務貿易、資本流動規模顯著擴大,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增加,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并重點指出未來五年開放型經濟發展重點是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黨的十七大宣告中國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要建立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制,這里第一次提出了“開放型經濟體制”的概念。黨的十八大對開放型經濟的表述更加完整:“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重申“中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完善互利互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并提出了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新理念。總之,中國特色開放型經濟理念是我黨改革開放的實踐總結,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深入融合世界經濟發展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體現,我國發展開放型經濟必將使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參與未來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的構建,必將使國際經濟秩序朝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四、新時代我國建立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型經濟問題與對策
當今我國經濟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動力的攻堅期,對外開放面臨國內外復雜情況,挑戰前所未有,世界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國際上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經貿合作競爭格局加速演變,特別是你“逆全球化”思潮涌動,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進入調整期,新興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創新浪潮奔涌向前,人工智能等新產業、新技術層出不窮,同時也要看到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崛起,主要發達國家目前主要通過構架高標準自由貿易區搶占競爭主動權。世界經濟面臨速度放緩、規則轉變等選擇,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全球經濟形勢下抓住機遇、化解挑戰是我國對外性經濟面臨的重要任務。
從國內看,當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8000美元,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環境承受能力不足,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動力任務更加緊迫,如何推動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從而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主攻方向。我們應該注意:
(一)以“一帶一路”為發展契機,建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歷史與未來,從2013年9月起先后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的倡議具有廣泛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旨在實現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共同打造互利融合互信的全球命運、利益共同體。通過提升國與國間的聯通實現貿易深度、廣度的擴展,打破發展中國家的價值鏈低端途徑,減少貿易摩擦,實現產業升級形成貿易暢通,習近平指出:“搞好一帶一路建設,必須得到各國人民的支持,必須加強人民的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要加快我國自貿區建設步伐,積極探索自由貿易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堅持主動開放,把開放作為發展的內在要求,更加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開發。開放發展的核心是解決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目標是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堅持互利共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堅持各國共同發展”,堅持互利共贏是要使中國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建立開放型的世界經濟,為各國創造更廣闊的市場與發展空間,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促進形成各國增長相互促進合作共贏的新格局。發展全球自由貿易投資,促進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在國與國的建設方面,建立激勵相容的多邊貿易體制,以大國帶動小國實現世界經濟的增長和共贏發展,推動世界繁榮。
(二)盡快完成經濟轉型,形成公平開放領域和范圍更大的開放型經濟新模式
2018年年會上在博鰲亞洲論壇習近平指出:“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今年,我們將推出幾項有標志意義的舉措。”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擴大開放領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具體舉措,更重要的是對于放寬市場準入的領域應加快法律法規建設,通過法律法規建設為國內外企業營造公平的體制機制環境,構建公平競爭的內外資發展環境。公平開放要求改變過去依靠土地、稅收等政策招商引資的做法,實現各類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對于市場準入的領域應建立我國企業過渡期支持機制。因為我國在服務業發展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因此國家除了要有序開放之外,還應建立對這些企業的過渡期支持機制,通過給予這些企業資金、政策等的支持使其能夠適應開放帶來的沖擊,從而提升我國服務業的開放水平,補齊服務業開放程度不高的短板。 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的競爭,我國應加快構建有利于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因為如果不能通過創新戰略的實施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就不能在全球高端參與國際經貿合作,因此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應對美國等西方國家試圖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鎖定在全球價值鏈低端的圖謀,加快建立有利于世界前沿科技研發、應用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跟進對接世界前沿科技成果,堅持高質量引進,加快消化吸收;建立有利于創新、適合創新的體制機制環境,形成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氛圍,從而進一步釋放創新空間。加快基礎領域、世界前沿領域、重大關鍵核心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并納入重大科技攻關規劃,以企業創新為重點,積極提升和培育我國企業競爭新優勢。實現我國企業在品牌營銷、服務質量、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全球競爭新
(三)建立和完善全面開放的開放型經濟風險防控新機制
企業走出去的合法權益保護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問題,應加快建立應對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下的開放型經濟風險防控機制,從而切實維護我國企業海內外合法權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包容均衡普惠方向發展。隨著我國開放戰略調整為“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階段,我國企業海外投資勢頭迅猛,因此我國除了要通過相關體制機制的完善確保我國在“引進來”過程中維護我國的經濟權益、經濟主權不受侵犯,還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快與相關投資國簽訂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確保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權益不受侵害,積極參與全球多邊經貿規則的制定,使多邊經貿規則制定朝著能夠代表世界各國利益的方向發展;要加快我國企業“走出去”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建設。通過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的完善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制度保障。具體應加快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確保我國企業海外權益能夠得以切實維護,維護我國經濟安全,并積極對標國際投資法,確保我國對外投資法律法規能夠保持與國際法的協調性;積極引導鼓勵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我國企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如加快企業“走出去”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既要審慎,又要簡化流程,方便企業走出去;加快金融制度改革,加大我國金融機構對于海外投資企業的支持力度。等等,通過以上舉措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全面開放的開放型經濟風險防控機制。
總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開放型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舉,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最大可能的發揮開放型市場在市場經濟資源配置中的優勢,深化各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使社會主義迸發巨大的活力重大舉措,在馬克思主義國際市場理論的指導下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開放型經濟的作用,有利于我國打破世界中等收入發展國家陷阱,實現國家成為現代化強國之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裴長洪. 中國特色開放型經濟理論研究綱要. 經濟研究,2016( 4) : 14-29.
[3]黃曉鳳,謝利娟. 制度差異視角下的國際貿易摩擦分析. 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 3) : 79-83.
[4]李鋼. 中國邁向貿易強國的戰略路徑. 國際貿易問題,2018( 2) : 11-15.
[5]裴長洪,劉洪愧. 習近平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經濟學分析[J]. 經濟研究,2018( 2) : 4-18.
[6]陳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邏輯主線與實踐路徑研究》,《經濟學家》2018 年第 3 期。
[7]裴長洪: 《中國特色開放型經濟理論研究綱要》,《經濟研究》2016 年第 4 期。
[8]趙瑾、申恩威、張寧: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方向和趨勢》,《開放導報》2018 年4月第 2 期。
[9]黃曉鳳、何劍、鄧路: 《習近平新時代開放型經濟思想及其世界意義》,《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8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