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莆琳 蔣涵靜 孟雪瑩
【摘 要】《鼓樓腳下的回族文化》是一檔文化專題片。從形式上來講,本節目由配音以及出鏡解說兩部分組成。由主持人從中串聯、銜接來進行相應的解說。節目制作過程中,積極靈活運用老師在課上講述的理論知識和實習期間掌握的節目制作規律,以此為指導進行實踐創作。在制作本節目的具體實踐中,主持人以親切、簡單、真實、莊重的話語樣態進行出鏡及配音展現。文化專題片結合主持人的出鏡采訪可以系統全面的介紹地域文化,讓觀眾在觀看的同時對片中的地域文化有深刻的印象。為了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制作文化專題片《鼓樓腳下的回民街》,片中對著名的清真寺和回民街上的小吃進行了介紹。本文主要對《鼓樓腳下的回民街》進行說明,第一部分是作品進行初步的介紹,第二部分闡述了主要的工作內容,第三部分總結此次作品中的不足之處以及改進的方法,最后進行全文的總結。
【關鍵詞】文化專題片;回民街;清真文化;出鏡主持人;制作過程
一、作品介紹
(一)內容概述
《鼓樓腳下的回族文化》是一檔文化專題片,本片通過筆者的視角來講述回民街的文化和飲食。
筆者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在準備畢業作品的過程中選擇了西安回民街,一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回族宗教文化的求知欲,二來是因為自己比較喜歡回族的美食。隨著對回族文化的更深入了解,更是被回族文化深深吸引。《鼓樓腳下的回族文化》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事,真實而生動,易于引起觀眾的共鳴。
(二)創作目的
外景主持人與演播室內的主播播報不同,一般是對室外的自然風光進行主持,與出鏡記者也有很大區別,外景主持人的形象需要和節目的定位更貼近,語言水平更加專業化。旅游節目外景主持人的職責融合了主持人和記者雙重的身份,需要把旅游景點的信息精確高效的傳達給觀眾,要讓觀眾足不出戶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是旅游節目外景主持人也不能一味的介紹景點,會給觀眾一種像“導游”的錯覺。因此,旅游節目的外景主持人不僅要有好的形象、敏捷的思維,在記憶力和表現力方面都要有過人之處。并且旅游節目要求主持人對景區的歷史背景有深刻的了解,現場感要強,這些都要求外景主持人在語言方面有一定的突破。
《鼓樓腳下的回族文化》這部文化旅游專題片作品就結合了主持人的解說,讓整部作品在具有濃厚的歷史氛圍的同時,也能夠個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在制作專題片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專業知識也有所提高。
(三)設計過程
專題片《鼓樓腳下的回族文化》一直試圖采用這樣一種理念來指導:努力通過客觀、真實的視角來發現回族人民獨有的宗教文化和飲食文化特色。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介紹了清真寺的歷史由來以及內部的一些著名景觀,另外,還介紹西安的特色小吃。影片再現了回族人民的生活狀態。《鼓樓腳下的回族文化》盡力追求的正是這種效果——最大限度的給予鏡頭下人物的自由講述空間,打破人物的拘束感,通過筆者的恰當引導,還原回族人民的宗教文化和飲食文化。
作品的前半部分介紹了清真寺的由來以及寺內的各種景觀,跟隨主持人的腳步走入清真寺,了解回族人民的宗教文化。
后半部分介紹回民街的特色小吃,隨著各類飲食節目的播出,回民街的特色小吃開始逐漸被大家熟知,在本次的作品中,跟隨鏡頭對回民街小吃進行深入的解析。
二、工作闡述
(一)準備工作
1、在前期過程中,我觀看了很多文化類專題片,并且通過閱讀文獻書籍以及瀏覽網頁等方式對回族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對自己的拍攝內容進行思路串聯。
2、選題:
通過對回族文化以及回民街的深入了解,結合筆者的能力和實際情況,分析回族文化中哪些內容比較有意義?受眾身邊事兒有哪些?對哪些事情又比較感興趣?人們對回族文化的關注點在哪里?然后對選題進行篩選。這就要求拍攝人具有很強的觀察力和不斷思考地能力,看有哪些內容是大眾關心的,從中挖掘內容,就可以進一步了解情況。最后,筆者將選題定在回族宗教文化和飲食文化上,因為這些是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特色的文化類型。
3、作品結構計劃:
為使整個節目串聯自然,計劃用2個板塊。通過板塊來豐富節目多樣性。同時在節目中融入了圖片與配音音效等多種元素,使節目更為流暢。
(二)板塊內容以及主要設計思想
1、第一個板塊是清真寺的介紹。主要描述清真寺的歷史以及歷朝歷代對清真寺的修建,其中穿插了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2、第二板塊是對回民街小吃的介紹,著名的白家肉夾饃、賈三灌湯包,還有羊肉泡饃,這些都是回民街的特色小吃代表。
(三)節目制作
1、片頭設計
片頭拍攝是在鼓樓腳下拍攝,主要是主持人對回民街的一個大概介紹,引入后續的拍攝內容,介紹回民街的由來,影片拍攝由此展開……
2、片尾設計
在慢鏡頭下,再一次拍攝了回民街的一部分,人來人往,見證了回民街的繁華和喧囂,結尾主持人又對整個拍攝進行總結,再一次扣住主題,表達出回民街是西安最能吸引人的地方。
三、專題片創作反思
(一)鏡頭單一
本次制作的專題片中鏡頭比較單一,銜接上做的也不夠好,對清真寺的拍攝是通過每個建筑或者是一些細微之處結合主持人的介紹來進行的,雖然內容比較豐富,但是單一的鏡頭容易給人枯燥的感覺,不能達到吸引人的效果。這也是在以后的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對特色美食的拍攝也是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單純的拍攝小吃的制作過程。
在清真寺的拍攝過程中,主要講述的是清真寺的歷史由來和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能夠表明回族人民祭拜和民族節日的畫面,對于介紹歷史由來的部分,可以通過適當的動畫制作或者找一些為其他影視作品中的視頻資料加入專題片當中,這樣就不只是枯燥的鏡頭加上主持人的解說。在特色美食的拍攝中,可以國加入一些食客排隊購買或者是在餐桌品嘗美食的鏡頭,這樣更能表現出回族小吃對人們的吸引。
(二)影片中存在的不足
本片在很多地方都做出了大膽的嘗試,把相關領域的理論學習與具體的實踐結合起來,在筆者的第一視角的有效指引下,努力將回民街的特色充分地展現在廣大受眾群體的面前。通過對各種音效的實際運用、人物與背景畫面的有效剪輯與處理,使整個影片的節奏按預先設定的計劃不斷的向前推進。但是,在此應該指出的是,在影片制作與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的問題,由于空間的有限性和燈光條件的不足,在筆者出鏡過程中努力塑造的唯美氣氛不夠理想,加之受到拍攝季節的影響,畫面呈現出單調乏味的感覺,同時,在內容處理上個別影片段落節奏略顯冗長,這便是該作品有待提高與完善之所在。
【參考文獻】
[1]段曉明著.影視編輯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傅正義著.電影電視剪輯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3]高鑫著.電視專題片創作[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4]高鑫著.電視紀實作品創作.北京:學院出版社.2002.
[5]高鑫著.高鑫文存第七卷電視紀實作品創作[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