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慧

【摘要】目的 研究引導式教育療法對提高腦性癱瘓(CP)患兒進食能力的治療作用。方法 13例符合入選標準的腦性癱瘓患兒以引導式教育加綜合康復治療,連續治療6個月。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分別進行腦癱兒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表評分評估。結果 發現應用引導式教育療法腦癱兒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表評分治療前后存在明顯差異。結論 引導式教育能短期內促進腦性癱瘓患兒進食能力習得,減少對家長的依賴,建立與人的互動。
【關鍵詞】引導式教育;腦性癱瘓兒童進食能力
進食進飲是人生日常所需,每個人都必須透過均衡的飲食攝取營養,才可保持身體健康和正常發展,以應付各種各樣的日常活動。腦性癱瘓兒童這方面的發展卻因為不正常的肌肉張力、原始反射和身體控制等等問題影響而受到阻礙;有些更需要成人協助才能進食進飲。但有些協助者因為不知道怎樣協助孩子,產生許多憂慮及煩惱,甚至變得束手無策、缺乏信心,這樣也使孩子產生不安及無所適從 。本研究對本院13例24個月齡以上的腦癱患兒應用引導式教育療法結合綜合康復訓練,通過采用腦癱兒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表評分量表進行比較分析,為腦癱兒童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擇13例24個月齡以上者。入選標準[1]:(1)研究對象均符合(2014年)最新分型標準;(2)年齡2-7周歲;(3)能理解治療師的要求以及并能準照執行簡單指令;(4)家長知情配合且可較好配合執行;(5)連續訓練6個月以上;符合入選標準的患兒13例,其中不隨意運動型3例,痙攣型偏癱3例,痙攣型雙癱2例,混合型5例。
1.2 ?方法 ??該些患兒均接受常規康復治療訓練(包括神經發育促通技術等),除以上訓練外加入引導式教育;利用中午飯點時間,編成2個組,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進來;進食前給予常規訓練(坐好、點名答到),之后給與手部清潔(洗手、擦手),通過治療師和家長唱節律性歌曲引導孩子一起做,之后教其認識自己碗具以及操作方法;治療師在課堂中指導家長引導孩子正確進食的方法,之后每周通過視頻監督孩子在家進食。治療頻率:每周5次,每次30-50分鐘,連續訓練6個月。
1.3 ?療效評定方法: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腦癱兒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表評分,并對結果進行比較和分析;評估時均有同一治療師對患兒進行治療前后評估。
2.結果:(表1)
3.結論:
腦癱患兒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習困難,這些使腦癱兒童不能發展適應或控制周圍環境的能力。腦損傷是客觀存在的,但不能因此認為腦癱兒童是低能兒或是存在一系列問題的兒童。腦癱兒童與正常兒童一樣都是通過同樣的方法去學習,存在著智力、情緒、社交、性格和體能等各方面同步發展的要求。而人的大腦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要克服腦癱兒童的學習困難,要給他適當的指引和指導,不應改變環境來遷就,而是要讓他們努力去適應環境[2]。引導式教育是一種以教與學為本,比較完整而全面的系統。它有別于其他康復方法的根本原理是應用豐富多彩的引導式內容和手段,如節律性意向、音樂和游戲等調動孩子的興趣,激發他們的主動學習熱情,以適當目的為媒介,通過引導者與功能障礙者的整體互動,誘發功能障礙者本身神經系統形成組織性和協調性,達到功能康復,同時也促進腦組織生理學康復。同時強調良好的心智、情緒、意志等會幫助他們戰勝自己的行動障礙和促進全面的功能康復[3]。
本研究發現,引導式教育療法結合常規康復治療可較大程度提高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食能力),利用集體訓練形式,不但達到訓練功能的目的,而且有助于性格的發展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為今后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4];通過在引導孩子進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治療師向家長講述使其明白懂得如何協助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令她們更有信心地幫助孩子,從而使這群孩子能更獨立和自主的進食,并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2):6.
[2]唐久來,小兒腦癱引導式教育療法第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2):60
[3]唐久來,小兒腦癱引導式教育療法第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2):62
[4]唐久來,小兒腦癱引導式教育療法第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