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中張家巷河西段恢復工程一經完工,蘇州城里的“老人們”便忙不迭地跑去看“熱鬧”。作為歷史城區范圍內恢復的第一條河道,這條“消失”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河道通水“復生”,或許意味蘇州正變得越來接近那個傳說中的東方水城“蘇州”了。
水城氣運
這事兒得從頭說起。蘇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以“水”為中心,從城市的空間格局、空間肌理脈絡、功能布局、方位布局,到城墻的形態、城門的布局,無不體現出與水系的適應性和水城特色。城河圍繞城垣,適應水文的“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城市格局,“小橋流水人家”“家家戶戶泊舟航”“非對稱”城門布局的江南水鄉城市特色和風貌,迄今保存基本完整。且蘇州園林和古城內水系關系密切,大多依水而建,影響著園林選址、理水手法和園林景觀。明末主持繪制《蘇城水道圖》的江南巡撫張國維指:“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苦,股殷富庶有以哉?!?/p>
全面保護蘇州古城風貌,“河道水系”的保護不可或缺,古城“雙棋盤”網絡化傳統空間格局得保護好。
二千五百多年前伍子胥建城,“相土嘗水”后筑造的大城設有水門八座,小城亦有水門二座。城內水道從建城之初便是蘇州古城的基礎設施和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戰國至隋唐期間的經營,蘇州城內水道日臻完善。
據宋《平江圖》測算,當時城內河道約82公里,除內城河外,有橫河12條,直河5條,其中城北最為密集,形如棋盤。據明末《吳中水利全書·蘇州府水道總圖》,明代城內河道總長比宋代有所增加,是蘇州歷史上城內水道最長時期。
清代,部分河道被填塞。據嘉慶二年(1797)《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城內主干河道有三橫四直,河道總長約57公里。民國時、解放后,又有部分河道廢棄、填塞。至1985年,城內留存河道總長約35.12公里。
“三橫四直”與外圍水系
今天,我們保護現有“河道水系”首指貫通歷史城區內部河道以及貫通內部河道與外圍水系。
歷史城區內部河道體系分兩個層次,由“三橫四直”組成的干河系統,以及派生于干河、由諸多橫河組成的支河系統。兩者合為一體,共同承擔著城內各項功能。
“三橫四直”中,“三橫”指古城內自西向東的三條主干河道,稱作橫河;“四直”指古城內由北向南的四條主干河道,稱作直河。第一橫河即桃花塢河、東西北街河;第二橫河即新開河、干將河;第三橫河即道前河、十全河。第一直河即學士河;第二直河即臨頓河、齊門河;第三直河(原第四直河),即平江河。而原來的第三直河是一條貫穿西美巷的直河,被填沒了部分,“三橫四直”的結構變成“三橫三直”。
系統中,直河與橫河的作用是有所區別的。直河用于溝通和調節橫河之水,使全城水位、流速大體保持一致。鑒于“三橫四直”干河的重要性,對它們的管理和疏浚,歷來由官方主持進行,所以又稱“官河”,這些河上的橋有時也稱“官橋”。
至于支河系統,主要由眾多的橫河形成,這是干河聯絡全城千溝萬洫、干家萬戶的渠道。如此格局形成了蘇州街河平行,前街后河,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特色。
歷史城區內部河道離不開外圍水系,依靠如大運河(蘇州段)、外城河(護城河)、十字洋河、山塘河、上塘河、楓橋河(屬古運河)、胥江、西塘河、婁江、相門塘河、元和塘等多條河道進水和出水,再連同近郊的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石湖等湖泊,共同蓄水和調節古城內外的河道。歷史城區外部水系的最終來源,主要是太湖和運河,并以長江、東海為歸宿。
再現歷史河道
蘇州城內河道歷來沒有專名,遵循習慣以旁河街道取名;旁河街道如有數條,則從主要街道取名。
中張家巷河,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被填埋的河道之一。它曾是蘇州古城中心直通護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東西走向,東邊連著護城河,西邊連著平江歷史街區的主河道平江河。全長約607米的河道如今順利貫通,實現通水,成為蘇州歷史城區范圍內恢復的第一條河道。
白居易和杜荀鶴的詩句里,“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和“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不是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