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微企業影響之大已毋庸置疑。有評論指出,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企業復工復產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供應鏈受阻、資金鏈緊張、訂單減少、銷售困難,成為不少企業復工復產路上的障礙。如何讓廣大企業渡過難關,最大限度減少因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損失,成為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須解決的一項重大民生問題。
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十萬火急
以中小微企業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有多重要?有不少專家和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研究,答案是“非常非常重要”。據悉,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
然而,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襲擊下,大量企業遭到打擊,諸如供應鏈受阻、資金鏈緊張、訂單減少、銷售困難等,成為廣大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痛點”。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在促進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普惠民生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日報》報道認為,疫情發生后,加快恢復經濟社會運行秩序,離不開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減稅降費作為重要的宏觀政策工具,不僅能夠有效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還能幫助企業發展。中小企業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附加值偏低,市場競爭激烈。疫情籠罩之下,一些中小企業長時間停產半停產,收入來源劇減,還需負擔稅費、房租、社保、工資等各項剛性支出,面臨較大生存壓力。
既然如上所述中小微企業在我國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幫助它們盡快擺脫困境就是各級政府的當務之急。
政策助力讓企業輕裝上陣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大考”,中央多次為中小企業紓危解困。據《人民日報》報道,2月以來,我國各類支持復工復產的改革舉措多點多輪頻繁發力,復工復產按下了“快捷鍵”。
在一貫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前提下,國家進一步在涵蓋社保、稅收、金融等各個方面出臺了系列措施。比如,今年2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以減輕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使企業恢復生產后有一個緩沖期;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符合條件、流動性遇到暫時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貸款本金,給予臨時性延期償還安排,付息可延期到6月30日,并免收罰息,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5000億元,重點用于中小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要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加大對一些行業復工復產的支持力度,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3月29日下午,正在浙江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中小企業盡快從疫情中恢復狀態。勉勵激勵中小企業家,復工復產按下了“快進鍵”。他特別指出,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避免中小企業受到根本性的影響,能夠盡快恢復到好的狀態,而且還可以有新的發展。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提出,當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要突出抓住兩大方面。一是努力擴大總需求,努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穩步推動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文化、教育、醫療、養老、旅游等服務業需求的正常化。二是加大金融對市場主體的支持,用好信用貸款、融資擔保、政策性貸款、貼息、應收賬款融資、產業鏈融資等各類政策工具,努力滿足中小企業資金需求。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明確將進一步幫扶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緩解房屋租金壓力。正如上述會議所強調的,當前要考慮疫情導致的某些經濟停擺和企業“休克”情況,制定務實管用的階段性政策,支持各類中小企業尤其是暫時處于困難狀態、發展前景較好的中小微企業順利渡過難關。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的同時,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和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六保”是黨中央堅持底線思維、著眼全局、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關鍵部署。4月2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強調,對有助于促進復工復產、居民就業、投資消費、中小微企業發展、基本民生、脫貧攻堅的改革舉措,要集中力量推進……
疫情發生以來,各地也陸續出臺政策,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為中小企業發展做好服務。據統計,各地各部門圍繞推進復工復產和助企紓困已推出90項政策措施,體量達到萬億元。
比如在湖南,在以前諸多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的基礎上,近日又發布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破零倍增”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提出到2022年在全省建立10家資源整合、開放共享的重點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培育100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核心服務機構,培育1000名創新工程師。行動計劃注重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中小企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建設企業研發平臺、企業技術中心。全省每年重點組織1000家以上中小企業參與“破零倍增”行動,安排相關專項資金予以支持。落實專利收費減緩、專利優先審查綠色通道、專利審查高速路等政策,支持發明專利“破零”的中小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
湖南永州近日還成立了民營經濟發展服務中心,成為永州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要求的重要舉措。服務中心重點承擔研究相關政策、開展“創新創業”大賽、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組織相關培訓、推動對外交流合作、宣傳發展典型等工作。
不僅是湖南,全國各地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浙江鼓勵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企業家代表中原則上中小企業比例不低于50%;重慶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企業及其職工,按規定給予應繳醫保費3個月50%的援企穩崗返還。據統計,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減稅降費共計4027億元,其中新出臺的稅費優惠政策增加減稅降費額1589億元。
要真正讓政策惠及市場主體
梳理中央和地方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政策,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認為,各類支持復工復產的改革舉措主要可歸為三類。一是繼續深化減稅降費的舉措。如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層面先后出臺5批23項稅費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社保費負擔,幫助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如通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政府服務流程,做好穩外貿等工作。三是持續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暢通產業、市場、經濟社會循環,為民營企業復工復產穩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但是,如何讓中央和地方支持中小微企業渡過疫情難關的諸多措施落到實處,廣大企業如何才能得到實打實的“獲得感”?為此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聯合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于2月8日推出意見建議征集平臺。從網友留言及問題處理過程看,無論是資金、貨源還是銷路問題,關鍵還是要暢通政策傳導,抓好“最后一公里”,企業才有獲得感。
中小微企業不僅要復工復產,還要注重復工復產后的可持續運轉,不能“停擺”。正如“人民時評”指出的,還要讓復工復產成為可持續過程,讓經濟既“動起來”,更要“轉得好”。供給與需求、生產與消費可謂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就需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
因此,對各地來說,當務之急是加大復工復產政策落實力度,真正讓中央的政策惠及廣大市場主體。因此,有專家建議,可以建立政策落地的長效監督機制,對地方有關中小企業幫扶政策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把中小企業的恢復和發展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體系。地方政府應盡快摸清本地區中小微企業的共性困難,鼓勵互助合作。
(本文綜合或摘引了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相關媒體報道,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