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中小企業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但其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低,又遭遇疫情沖擊,目前發展尚存在不少困難。但我國中小企業有靈氣、有活力,善于迎難而上、自強不息,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面支持下,一定能夠渡過難關,迎來更好發展。
政府幫助和自救都不能缺
據報道,位于瀏陽經開區的長沙e中心A4棟廠房,一二三樓內有三家不同的公司,雖然不同行業、不同性質,但在此次疫情期間卻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湖南菁益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間苦練內功,加速技術研發轉產,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低溫等離子手術系統即將投產;湖南至善醫療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瀏陽分公司迅速取得歐盟CE認證和美國FDA認證,一個月時間已向國外出口KN95口罩300萬個;長沙埃思蒙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滿負荷運轉,訂單接連不斷,今年年產值有望翻番,達到2500萬元。
疫情發生以來,像千萬個中小企業老板一樣,“80后”王晨的心情隨著疫情跌宕,企業也隨之飄搖,一度要靠借債、抵押房產發工資。如今,在政府幫助下,企業積極轉變思路,經過幾個月努力,終于打了個翻身仗。10多年前,王晨投身寵物食品行業。與幾位合伙人在天津市靜海區辦起寵物食品公司,組建研發隊伍,主營面向海外市場的高端寵物食品。不過,企業生產的是貼牌產品,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王晨與幾位合伙人一商量,在天津市武清區京津科技谷產業園投資1600多萬元創建新品牌。新企業訂制最先進的設備,于去年8月正式開業。他們準備大干一場。不幸的是,疫情來了。“年都沒過好。企業因疫情停產,擔心沒辦法復工。”王晨回憶說。年后有一筆海外訂單需要交付,如果違約,將面臨大額賠償。
擔心很快變成了放心。京津科技谷產業園管委會經過詳細排查,認為企業具備復工復產條件。復工前后,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幾次到企業講解復工政策,老廠所在的靜海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也送來口罩等防疫物資。
2月中下旬,全國疫情形勢仍然嚴峻,國內原材料漲價、運輸成本增加。另一位合伙人吳增杰說:“當時企業發不了3月份的工資。”4位合伙人愁眉苦臉,一度有了關閉企業的念頭。“我抵押一套房子湊點錢,頂一陣吧。”當時在上海的吳增杰看到大家為企業生存奔波,而自己遠在外地幫不上忙,提出這個想法。
隨后,吳增杰拿房子向銀行抵押貸款。然而,手續比較繁瑣,發工資的日子越來越近,遠水解不了近渴。幾位朋友知道后借給他200萬元,企業才緩了一口氣。3月,天津市金融工作局得知企業的困難,組織銀行與企業對接。經過對企業的嚴格評估,一家銀行與企業達成150萬元信用貸款的意向。“這可不僅僅是雪中送炭。”企業團隊負責人金大元激動地說,“作為民企、中小企業,能拿到信用貸款,對今后壯大企業很有幫助。”
這期間,企業開始面向國內、線上轉型。京津科技谷產業園組織企業參加阿里、京東等多家電商平臺舉辦的業務培訓。高品質的產品很快在網上打開局面。3月份有30多家網店代售產品,到4月底達到130余家。同時,京津科技谷產業園給予企業租金“減三免三”政策,又減輕30多萬元的負擔。
最近,王晨盤點2月份復工以來的銷售額,單月達到約280萬元,比疫情前一個月銷售額增加了3倍。后來,企業新訂購3臺大型設備,又擴招十幾名員工。“我也計劃用自己房產辦抵押貸款,進一步擴大生產。”金大元如今對企業發展充滿信心。
在危機中淬煉自己
面對危機,中小企業唯有求變創新,方能走出困境。對于企業來講,疫情不會消滅一個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企業活下去的第一要務就是保存現金流。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范小云教授在大量調研中發現,融資難、融資貴是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的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大問題。她說:“在應對疫情期間及疫情后的經濟金融困境方面,有必要建立起長短結合、綜合協調、共同發力的貨幣、財政、就業和民生一攬子穩定政策。政策性金融制度是實現我國貨幣、財政和就業政策綜合協調的機制性保障,具體可以通過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實現對中小微企業發展、全方位人才培養的長效支持,并能應對逆全球化的長期挑戰。”
據悉,為減輕企業負擔,中電光谷減免了旗下園區自持的物業和對中小微企業的部分租金和服務費,預計減免超過2000萬元。同時,他們積極加大對園區的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華潤集團、保利集團、招商局集團等企業向持有的商場、商業項目采取了減免春節期間部分租金的措施,僅華潤萬家一家減免的租金,就惠及全國1.4萬家商戶,減免的金額達到了1.3億。
不少中小企業主動出擊,通過拓展在線業務等盡可能地增加營收,降低應收,減少企業成本并要合理化投資節奏。比如某些餐飲店發揮供應鏈優勢,打通“線上+線下”渠道,除了外賣、食堂,還啟動便民菜站;部分外賣平臺率先推出“無接觸式配送”服務。
隨著5G時代的來臨,一些企業開始認真思考數字化轉型。連續直播17個小時,賣出6000余件,銷售額達122萬元,是平日銷售額的10倍。疫情之下,面對門庭冷清的商場,廣州市戈諾伊服飾有限公司改變銷售模式,實現了華麗轉身。“員工轉型成了直播幫手,可以說是全員電商了。”公司董事長應梅瓏說。隨著實體店人流量減少,傳統服裝批發行業轉戰“線上”,是自救,也迎來新的商機。
特殊時期,智能制造、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則展現出巨大市場潛力。不少中小企業從危機中搶抓機遇,順勢而為、借勢而上。在黑龍江鉑康醫療滅菌有限公司,工人正生產防護口罩,每天可產10萬只。而在兩個月前,由于大部分醫療機構暫停營業,這家從事醫療器械消毒的企業一度遭遇很大危機。
作為一家大型民營超算中心,撫州創世紀科技有限公司迎來難得的“攻堅期”。公司董事長林慶星說,疫情期間公司訪客不多,恰恰為集中研發攻關創造了條件。如今,這家公司不僅沒有丟失客戶,反而增加了20多家意向測試客戶。目前正在加緊研發新一代服務器,結合市場需求優化性能,提升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能力,以便更好應對數字化應用場景“浪潮”。
謹防好政策變形式主義
為促進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相關部門密集出臺了不少利好政策,但如何落地,成為一些企業關注的焦點。“各級領導來了幾十次、各個部門的幫扶文件一遍遍發來,但關心都只在嘴巴上、文件上,就是落不了地。”據4月16日《半月談》報道,抓好疫情防控下的復工復產是目前多數省份的頭等大事,然而一些地方形式主義作風正在冒頭。有的企業面臨實際困難,不僅得不到有效幫扶,還要處處表演配合,耽誤精力。“一企一策”的口號喊完了,落實幫扶的政策卻沒盼來,這成了不少地方企業在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
比如,有的企業申請資金補貼,被告知有政策但沒有實施細則,企業無法享受扶持政策;有的企業被要求填寫各種表格,填完后不同的部門又無法統一對接,表格被束之高閣;有的企業復工復產條件不成熟,為了應對上面的“壓實企業責任”,只能開著燈、機器空轉,讓電表走走字,顯示“已開工”跡象。一些城市則上演“簽約秀”,幾乎下轄每個區縣都要辦“簽約”儀式,有的項目明明已經簽約、開工了,卻要再“演”一次;一些地方虛報復工復產率,看到別的地方報90%多,自己就報99%。
企業是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過程中,必須堅決杜絕各種形式主義,要讓企業唱主角,有效發揮政府作用,這樣才能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