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力丁·買買提

【摘 要】本文研究探討了石油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利用2000-2018年期間的數據,對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等中亞國家運用協整分析與格蘭杰因果檢驗進行檢驗。實證結果表明,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
【關鍵詞】能源消耗;經濟增長;中亞國家;格蘭杰因果關系
一、引言
能源從生產到消費,既可以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撐。能源的消費過程等同于新的一種價值的形成過程,這個過程產生比能源本身更高的價值。能源的消費使得整個產業中產生蝴蝶效應,這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F在中亞五國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這一階段,能源消費長期影響經濟發展。
從中亞五國能源結構來看,能源消費結構主要依靠一次性能源。可再生能源與清潔能源的比重非常小。長期來看,一次性能源在中亞五國的能源行業中占主導地位。
本文主要借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找出中亞五國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研究中主要存在四種假說:
第一類為生長假說(The growth hypothesis):這一假設表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單向關系。韓智勇等(2007)、朝峰等(2005)分別利用中國1952—2003 和1980-2004的有關GDP與煤炭消費數據,發現能源消耗到經濟增長存在單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
第二類假說為守恒假說(The conservation hypothesis),它肯定了增長會導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吳巧生等(2008)選取中國各省1986~2005年的數據,研究發現中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第三類是中立假說(The neutrality hypothesis),這意味著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因果關系。Chen等人(2007年) 估計了10個新興工業化和發展中亞洲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和用電量之間的關系。發現經濟增長到電力消費的短期因果關系是單向關系,足夠大的電力供應可以確保更高的經濟增長水平。
第四類為:反饋假說(The feedback hypothesis),指出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韓志勇等(2004)研究了1978-2000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發現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
三、中亞五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運用stata15.0計算獲得如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能源消費與GDP增長之間由雙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四、結論
本文主要結果如下:首先,根據反饋假設,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的雙向因果關系。從長遠來看,旨在提高能源消費效率的能源政策不會對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產生不利影響。第二,從長期來看,吉爾吉斯坦存在在增長假設,短期內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大,但長期來看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第三,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存在保守假說、長期來看,經濟活動取決于能源使用,能源消費的增加可能刺激這些國家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參考文獻】
[1]MASIH A M M, MASIH R. Energy consumption, 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 Results from a multi-country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ling techniques[J].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3): 165-183.
[2]林伯強. 電力消費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生產函數的研究[J]. 管理世界, 2003(11): 18-27.
[3]韓智勇, 魏一鳴, 焦建玲, et al. 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 系統工程, 2004(12): 17-21.
[4]馬超群, 儲慧斌, 李科, et al. 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與誤差校正模型研究[J]. 系統工程, 2004(10): 47-50.
[5]吳巧生, 陳亮, 張炎濤, et al. 中國能源消費與gdp關系的再檢驗——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8(06): 27-40.
[6]CHEN S-T, KUO H-I, CHEN C-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10 asian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07, 35(4): 2611-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