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摘 要】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更加考驗基層治理能力,對基層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為此,我們既要時刻保持大戰狀態、大考作風,又要總結經驗、放眼長遠,更要堅持黨建引領、加強協同共治、提升科技動力、強化法治保障,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疫情防控;基層治理能力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基層治理的一次實戰檢驗。在黨中央的科學領導下,在各級黨組織的貫徹落實中,我們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這次疫情“大考”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在基層,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基層治理能力直接決定著整個社會的治理水平,關系著黨和國家政策目標的實現,影響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
如今,疫情防控從應急性超常規防控轉向常態化防控,更加考驗基層治理能力,對基層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時刻檢驗著基層治理水平。為此,我們既要“向前走”,在常態化防控中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也要及時“回頭看”,總結經驗,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一、堅持黨建引領
基層黨建是基層治理的根基,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在這次疫情“大考”中,基層黨組織細化作戰單元,分組包靠,把黨組織設在防控第一線,成立黨員先鋒隊,設立黨員先鋒崗,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紛紛下沉一線,打頭陣、當先鋒,每個村莊、小區都能看到黨員排查、走訪、宣傳、值班的身影,為筑牢基層防疫戰線作出重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在未來的基層治理中,要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必須建立健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不斷強化黨組織對基層治理的統領作用。
第一,織密基層黨組織網絡。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的組織架構,除了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還要設立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凝聚作用。建立居民自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等,形成自治管理的核心推動力量。
第二,筑牢社區網格體系。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將基層黨建工作與網格服務、社會治理、文化活動等結合起來,構建起網格黨員、居民共同參與的服務管理新格局。建立區、街道、社區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實現大事共議、實事共做、要事共決、急事共商、難事共解。
第三,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牢不可破的思想基石,不斷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團結和教育黨員群眾。
二、加強協同共治
治理是政府與社會力量通過面對面的合作方式組成的網狀管理系統。現代化的治理既要依靠黨委和政府,又要堅持社會化的發展方向,有效整合協調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力量。舉國抗疫之時,黨和政府全面領導,廣大群眾全力支持,企業在物資、物流、員工等方面大力投入,各類社會組織積極響應,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基層治理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讓政府、社會、公眾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基層治理,是充分激發社會活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在未來的基層治理中,要建立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治理體系,探索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實現途徑,構筑多方參與、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
第一,理清多元主體職責范疇。政府作為主導,要充分發揮政治引領、統籌協調、資源整合等功能,讓更多專業化社會組織、城鄉社區群眾自治組織廣泛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逐步建立“社區+物業+干部+黨員+志愿者+社會組織+群眾”協同共治機制,讓基層治理向協作治理方向邁進。
第二,拓寬多元主體參與渠道。在城市社區開展院落自治、業主自治、社團自治等民主形式,拓寬利用社區媒體、互聯網絡、移動設備等參與渠道,激發自治活力。
第三,推進協同治理制度化。建立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負責開展城鄉社區協商共治,使群眾參與有專門的組織機構;規范議事協商程序,從收集意見、確定議題,到制定方案、發布公告,再到開展協商、情況通報,要嚴格按照程序執行;健全協商機制,使群眾參與有制度保障,推進社區協商共治。
三、提升科技動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進程不斷推進,如何用“大數據”為公共服務提質加碼,是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問題。在這次疫情“大考”中,信息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健康碼”“同行程查詢”“在線問診”“健康教育”等數字防疫系統;遠程辦公、視頻會議、在線教育等在線學習辦公模式,都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不僅有效節約了疫情應對的時間和人力成本,還大大提升了管理和服務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但總體而言,信息技術仍不成熟,基層平臺和運營人員缺乏,關鍵場景應用還無法實現。在未來的基層治理中,科技將為基層治理提供“加速度”,成為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使基層治理逐步向智慧治理轉型。
第一,加快信息技術運用。深刻把握現代科技運用于社會治理實踐的發展大勢,以智能化為支撐、網格化為平臺,推行“全要素”集成化網格管理,打造“互聯網+社會治理”模式,構建社會治理信息化平臺,實現智能化社會治理。
第二,增強基層干部的信息化治理能力。著力破解市情不清、信息僵化、用戶少等問題,真正把數據的力量與群眾的需求有機結合,解決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提升基層智慧化治理效能,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第三,加大對信息技術的財政支持力度。首先要加大對芯片技術、人工智能等高端領域的科研投入,形成我國本土化的信息科技優勢;其次要加大對網絡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掌握主動權;最后要加大對一些偏遠地區的財政投入,以吸引高科技人才與先進技術的流入,為信息技術發展提供有力資金保障。
四、強化法治保障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標志,也是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基本要求。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基層工作人員一方面加大對危害疫情防控行為的執法力度,另一方面加強疫情防控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引導人們增強法治意識,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黨的十九大對依法治國作出明確部署,足以證明法治理念對于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基層政府需要將疫情防控過程中的積極成效,沉淀為基層治理的“法治基因”,進一步完善德治、法治與自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
第一,堅持以法治為基礎。法治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保障。地方政府自身應做到遵紀守法,在憲法及法律允許范圍內進行治理,并加強對違法亂紀行為的處置。同時,加快建設區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體系,推動法律服務下沉,扎實開展法律進基層活動,提升公眾的法治意識。
第二,堅持以自治為依托。自治是基層社會運行的重要方式。首先要加強基層自治規范性建設,依法制定村規民約和社區公約,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人才聯動與服務,發動群眾參與。其次要廣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家庭在婚姻、養老、教化方面的傳統社會功能,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
第三,注重發揮德治作用。德治是社會治理的傳統實踐和基礎,彰顯著現代社會價值觀,與法治相輔相成。在未來的基層治理中,我們既要推崇法治的權威精神,也要注重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二者相得益彰,為社會治理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賀莉.以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J].學習時報,2017.
[2] KETTLE D.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M].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
[3]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人民日報,2019-10-29(01).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人民日報,2017-10-28(01).
[5]習近平.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人民日報,2012-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