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摘 要】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并列為五大險種;在老齡化背景日益嚴峻的情況下,養老問題不得不引起重視。本文從社會保障基金國有化和私有化的問題、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的組合問題以及城鄉養老保險問題等角度出發,討論通過加大農民和弱勢群體的優惠政策、開設養老保險私有化試點等措施,希望優化當前養老保險制度。
【關鍵詞】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現收現付;完全積累
一、引言
中國作為一個老齡化大國,養老問題不容忽視,2019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及要加快完善養老保險體制的步伐,養老保險的籌集與發放實際上是財富的再次分配,養老保險問題不僅是中國獨有的問題更是全球性要解決的問題,養老保險體系主要是討論公平與效率如何平衡,一個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應該促進經濟的發展、為大齡群體提供全面保障。
二、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現狀
(一)老齡化大國
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壽命在不斷地增長;我國慢慢陷入了未富先老的尷尬局面,未富先老使財政支出壓力不斷加大,因為養老服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公共物品中的準公共物品。非競爭性體現在每一個人都無權將享有的老年權利爭奪;競爭性體現在隨著老年群體的日益龐大,現有的社會福利保障水平難以滿足年老群體的養老需求;據人力資源部2017的事業發展統計報告顯示,如圖一,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加趨于飽和,政府的財政支出變的越來越龐大,可見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公共財政支出產生了巨大壓力。
(二)晚婚現象盛行和低生育率
雖然國家已頒布放開二胎的相關政策文件,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下生活節奏加快,同時人們壓力逐漸遞增,最重要的是青年群體的人生軌跡存在太多不穩定因素,這些不穩定因素包括職業方向、收入、工作地域等,不確定性太多造成每個人的擇偶觀念一直在變化,有數據顯示大齡未婚青年和青年離婚率一直呈遞增趨勢。
(三)道德風險的存在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積淀的國家,百事孝為先是我們歷來遵守的道德理念,中國的養老模式往往是反哺模式,父母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養育成人的子女身上,在年輕力壯時他們往往奉獻自己的全部給子女,想著自己年老色衰的時候可以仰仗他們,我國農村大多數老人養老主要靠家庭養老的方式,可我們的子孫難免會出現不孝順的又或者收入不是很可觀的,那老人老有所依的心愿怕要落空,晚景可能十分悲涼。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機制中為了防范老年風險的一種方式,慈善、互助、家庭養老等這些方式雖然可以對社會保障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些社會化的養老模式往往具有自愿性和不可預測性,養老保險的發放實際上是財富的再分配,僅僅靠社會化保險籌集到的保險金解決不了養老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把閑置的一部分錢拿出來用作養老保險以防后患。
三、影響養老保險征繳因素以及養老保險存在問題
(一)影響養老保險征繳的因素
養老保險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很難說單一哪個因素的影響對養老保險繳費最大,所以在衡量養老保險繳費因素和改善養老保險現狀時應該全面考慮。
1.繳費基數
影響養老保險繳費的因素之一是繳費基數,一般來說工資水平較低的職工或者職工工資水平總體較低的企業,繳費基數會相應降低,這樣繳費負擔會有所減輕,繳費基數不等同于工資但又跟個人工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般是根據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來算,根據2019年最新標準,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在規定的相關范圍內選擇合適的繳費基數,選擇基數較低的可以減輕繳費負擔,選擇基數較高的會領取到更高的養老金。
2.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會影響養老保險的繳費,我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下調,并調整繳費基數,使得企業更有信心和激情去經營;還有退休年限的制定是我們老百姓關注的事項;政府的這面大旗獨樹一幟,良好的政策使得整個市場欣欣向榮。
3.地域分布
目前,偏僻的農村老人們主要靠國家的百十元的補貼,而三四線城市商業保險比較興起。因為養老保險領取多少跟各地區平均工資有關,所以相對發達的城市退休人員領取的工資較多,而偏遠地區工資普遍不高,當然這也與我國貧富差距有關聯。經走訪調查每個地區的養老金發放金額不太一樣,以原陽縣和輝縣市兩個地方作比較,輝縣市月發放養老金比原陽縣要高好幾十,原因是輝縣市某地村民他們每個人讓交夠三千,退休后每個老人可領取130-150元,這表明存在地區不平衡問題。
4.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同樣影響著養老保險的繳費,家庭人口數過多也就忽略了養老問題,因為覺得交養老金還不如子女贍養靠譜,家中男孩數量多的話壓力會比較大,也沒有余錢去繳納養老保險。養老金的繳納往往是經過家庭商議的,得到家人的支持一切都好說,如果家里人不同意中途可能會出現斷交現象,而更為典型的421式家庭結構也面臨著嚴峻的養老問題,這也可與國家放開二胎政策有些密切的關系,二胎政策的實施不僅可以緩解養老的壓力,還可以使超老齡化社會得以改善。
(二)我國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
1.高儲蓄率
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是我國經濟的三架馬車,經濟的發展需要消費的刺激來帶動,而中國一直有著很高的儲蓄率,中國過高的儲蓄率使得資金無法充分使用,資金利率低將限制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我國之所以高儲蓄率一直無法改變,主要是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因此居民要留一部分積蓄來發防范老年風險,包括教育、養老等,由此可見,要使我國的消費水平得到提高,必須擁有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得人們的基本福利得到保障,推動經濟穩中求進,持續發展。
2.“空賬”運行
社會養老保險金由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由于代際效應,年輕一代繳納的養老金往往會支付給年老一代退休職工,這種給付方式也導致養老保險個人空賬現象嚴重,養老金基金存在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也使個人空賬不斷加重,當國人逐步意識到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繳納養老保險人數隨之增加,養老保險的繳費金額在逐步擴張并慢慢趨于平和,但財政壓力吃緊,針對這一現象,現收現付制還是部分現收現付制備受爭論,為保障養老體系的正常運行,應同時考慮財政收支和養老金儲備額。
3.商業險種繁雜與企業逃費和轉嫁行為
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如商業壽險有的是存款加保險的形式,企業往往存在逃費行為或者轉嫁為職工稅前工資的下降,把企業的稅負轉嫁給職工,也可表現為職工福利的下降,職工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權益受損,進而助長了違規企業的風氣。同時市場上險種繁多,譬如交到一定金額到達一定年齡前都可以保意外,年齡到達后可以連本帶息地取出,本人不在世時子女也仍可有權享有。這是一種魚龍混雜的局面,各種各樣的險種讓人們目不暇接,人們要有正確識別的能力;同是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完全競爭市場的局面,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結論便是資源應該流動于最有生產效率的用途上,而完全競爭市場恰如此。
4.養老金斷交現象
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是比較穩定的工作,養老保險的繳納通常為企業和個人共同出資的模式,而對于從事中小型企業以及自由職業的群體,養老問題很大程度要自己規劃,養老保險一般要繳足15年,而如今許多時候面臨這樣一種情況,秉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旗號,一個又一個小微企業矗立而起,可在市場優勝劣汰的法則下,不免一批又一批的企業瀕臨破產,這也意味著失業人數的加劇,這時企業會采取買斷工齡的方式按工作年限賠付給工人一部分以此終止勞動合同,可同時養老保險企業不再幫工人出資,工人大多未意識到這個問題,等到下一份工作時,需要一下子補齊未交養老金保險,許多人覺得金額較多而放棄,這就出現中斷保險的現象。而對于自由職業來說,工資較低,自己繳納壓力過大且無太大養老意識,也就形成了許多進城務工而無保險的工人。
四、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未來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農民和弱勢群體的優惠政策
擴大養老保險剌度對貧困弱勢群體的覆蓋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有數據顯示加大對貧困弱勢群體的覆蓋已成為國際共識(數據來源: 2012年國際勞工大會社會保障底線倡議),我國關注的重點主要是農村和非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問題在農村也歷經了多次改革,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推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過去的老農保屬于上面提到過的儲蓄型養老保險,儲蓄型養老保險基本上全靠養老者本身繳費,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三大部分構成養老保險籌資渠道。新農保是一項很好的利民政策,記賬方式為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責任、分別記賬,其中,個人繳納部分全額計入個人賬戶,剩余繳納部分為社會統籌發放。基礎養老金加個人賬戶養老金是新型農村保險的支付結構。個人繳納部分計入個人賬戶,基礎養老金賬戶由國家和企業繳納。但現在農民的心理工作并不好做,我國應對相關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給農民進行詳細的解釋,針對年齡較大的繳費年限本就不滿15年的可規定相應的繳費檔次,或選擇一次性繳清費用,總之要加大新農保的推進力度。“4050”政策是我國針對快要退休但勞動力下降的困難群體就業的一項重要舉措,補貼對象主要是靈活就業中就業困難人員,女性為40歲靠上、男性為50歲以上,它包含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4050”政策并不影響養老金領取金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資金流動壓力,“4050”政策減少了部分人員斷保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擴大養老保險繳費群體。
(二)嘗試開設養老保險私有化試點
目前我國“個人空賬”現象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種現象下完全積累制浮現在大家的視野中,完全積累制對參保人群來說是利好消息,但是我國財政赤字數額不斷擴大,財政壓力越來越大,養老保險給付方式的轉變比較困難,為了緩解空賬現象,我國應將現收現付制與完全積累制相結合即部分積累制,養老保險費率和保險金給付水平大致原則為以收定支、略有結余。雖然我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可以維持現收現付的養老模式,但是老齡化的加劇驚醒我們部分積累制中現收現付的部分要逐漸減少,依靠單位和個人積累的部分要逐漸增大。
(三)把控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的比例問題
個人賬戶與統籌賬戶相結合是我國的一大特色,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的比例問題是關鍵,個人工資的8%繳納至個人賬戶,2019年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減輕小微企業的負擔,降低企業社保繳費比例,單位繳費比例由20%下調至16%,在各個地區逐步開展,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由基礎養老金、企業年金、個人儲蓄性保險,當前我國養老金改革越來越注重個人賬戶積累模式和加大補充性企業年金,因為財政壓力越來越大。給付方式上我國應逐步向完全積累制過渡,個人賬戶采用的是逐步積累的方式,社會統籌部分目前也在加大優惠政策,由現收現付制慢慢轉為積累制,使得統籌賬戶也具有繳費年限越長繳費金額越大,領取的養老金就越多的性質。不過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的區別之一在于養老保險繳費不足十五年的處置方法,若被保者繳費不滿十五年又或者中途斷保,個人賬戶可被支取,統籌賬戶則被國家化為稅收收入,但個人賬戶取出條件也會慢慢提高。
(四)建立權威的監管機構和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
建立專門的養老保險行政機構,有利于抵抗養老基金投資產生的風險,相當于保險行業的再保險機構。而且沒有國家的強制管理,養老基金可以更自由的進行投資和增值,機構必須接受法律的約束與國家看管。農村專門的養老保險機構十分少見,即使有養老機構的存在,這方便的專業人才也很難求得,因此要加大對養老政策的宣傳和保險機構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這種局面是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礙腳石,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要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逐步落實到各個地區進行保險機構的運營。
五、結語
養老保險問題還要歸結到未來收益額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主要源于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主要包括給付方式、運營模式、賬戶模式三大方面。給付模式有現收現付模式、完全積累模式、部分積累模式三種,現收現付制一般不考慮資金儲備,相反完全積累較強調長期平衡,部分積累能防止“個人空賬”的進一步加劇,采用部分積累模式,即能保障退休人群的基本福利保障又能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同時基本社會養老保險的運營模式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統賬結合),社會統籌是單位繳納的養老保險基金統籌使用,實現互助共濟實行現收現付的財務機制,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基金計入個人賬戶,實現完全積累的財務機制,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該是勞動者流動到任何地方或任何企業都會得到權益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雷文艷.淺析地勘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對老、中、新人的影響[J].中國市場,2019(12)
[2]王婧伊.芻議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新徑[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4):246[2019-04-30]
[3]萬亨利.淺談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優化[J].納稅,2019,13(10):236.
[4]江正發.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財政責任的定量研究——基于制度承諾和精算平衡的視角[J].廣東社會科學,2019(02):49-56.
[5]高傳勝.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道德風險與改革思路[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2):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