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漢華
【摘 要】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教學評價的歷史進行梳理,指出教學評價理念和方法的轉變主要受到國際環境、社會對人才需要以及各種教育理論和人文社會思潮影響,我國在借鑒與探索過程中,形成我國特色的體育教學評價,相對過去,目前體育教學評價目標更加全面與多元、評價方法更加科學與細化、評價方式強調學生自評與互評、評價目的由總結性評價轉向發展性評價;展望未來,體育教學評價理念會更加進步與科學,評價方法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更加精準,評價方式與內容會更加多元與全面,以評價促發展也必然是未來的一個大方向。
【關鍵詞】教學評價;演變
Abstract: Through comb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hys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hanges in teaching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society’s needs for talents, various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humanistic and social trends. China is learning and exploring In the proces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ormed. Compared with the past, the current phys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goals ar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e,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re more scientific and detailed, the evaluation method emphasizes student self-evaluation and mutual evalu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evaluation is shifted from summary evaluation to development Evaluation; Looking to the future,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will be more advanced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s will be more accurat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methods and content will be more diverse and comprehensive, and evaluation to promote development is bound to be a general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eaching evaluation, evolution
一、體育教學評價概念、意義及影響因素
體育教學評價是教育或者教學評價的一部分,它根據體育學科或者教學目標,依據相應地教育理論,制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過程和結果以及其他教學要素進行分析與判斷,以期提高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最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同時,體育教學評價對于教育主管部門來說,它也是一種檢查手段,通過體育教學評價可為體育教學質量評估提供依據,為后續的發展指明方向;對教師來說,通過教學評價,教師能了解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有的放矢地改進教學工作,從而提供教學效率與質量;對學生來說,通過教學評價的反饋,也可以了解自己在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提高學習效果。體育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指導,而教學目標又受到時代發展、社會價值觀、教育理論發展的限制,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測量與評價技術也日新月異,再加上人們對體育價值不斷認識和發現,教學評價的目標、理論和方法也持續的更新和變化。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教學評價的回顧及分析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體育教學評價從無到有,從全盤借鑒到自我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曲折發展時期(1949-1978年);探索創新和快速發展時期(1979年2000年);與時俱進時期(2001年到至今)。
(一)曲折發展時期(1949-1978年)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當時國際政治環境也對中國非常不友善,新中國還處在政權建立的初始階段,時刻擔心被外部勢力所瓦解,基于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的現實情況,我國在政治、經濟及文化教育各方面全盤蘇化,體育理論也是全面模仿學習蘇聯模式,這一時期我國的體育理論建設也主要以引進蘇聯體育教育理論為主導,其中,以“雙凱( 凱洛夫、凱里舍夫) ”的相關教育理論最具影響力。他們的主智主義是于西方近代形成的、以赫爾巴特和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理論為主要代表的教育思潮,其生成、演變貫穿於整個西方近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主智主義產生於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盛行的時代,它主張把知識的傳授與理性的發展作為教育和教學過程的基礎與目的,注重對有效傳授知識的方法和途徑的探討,重視研究選擇、編制知識內容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方式。凱里舍夫提出學校體育屬特殊的教育過程,強調體育教育內容應包括教授體育知識、體育技術,習得和形成體育運動技能等3個方面的觀點,該觀念也是形成后來我國體育教育早期著名的“三基”指導思想(基本知識、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能)。這個時期我國體育教學內容也以體能和軍事訓練為主,考核評價的目標也是以單一的體能成績和運動達標為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
在體育教學評價方面,1951年,北京率先實施與“勞衛制”相仿的《體育鍛煉標準》,“勞衛制”起源于前蘇聯,1954年,國家體委干脆使用“勞衛制”之名,頒布了《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暫行條例和項目標準》,“勞衛制”的檢測項目很多,包括田徑、體操、舉重等,這些項目貫穿著速度、力量、耐力、靈巧,是對人的身體素質的全面鍛煉;“勞衛制”的等級分三檔,即少年級、一級、二級。少年級和一級比較容易通過,二級比較困難,一個學校大約不足50%的學生能通過,過了二級就是運動員標準。1964年《勞衛制》改為《青少年體育鍛煉標準》但隨著“軍國民體育”的抬頭,1967年底軍訓課開始逐漸代替了體育課,1971年后軍體課正式列入課程表。此時的學校體育評價以學生的軍事技能為主。1978年實施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首次在考核項目中設置了素質項目,促進了“課課練”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增強學生體質的目標在體育教學中得到落實對學生體質的評價主要依據《勞衛制》的規定對學生的體質健康進行測試,評價領域涉及速度運動素質、力量素質、軍事技能及運動技能等方面
這個時期我國的體育教育由于時代背景的特殊性,在教育理念上主要以在教學內容上中更多是以體能和軍事技能培訓為主,在教學評價上則以達標和考核為主,考核內容和標準都很單一固化,具有鮮明的時代背景。
(二)探索創新和快速發展時期(1979年到2000年)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國家戰略方針也從階級斗爭為主,轉變為全面進行經濟建設為核心,國際國內政治環境也相對改善,學校體育教育也走向健康的道路,我國的體育教育工作者通過向外學習與借鑒,向內總結與提高,體育教學評價理論和方法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197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召開的揚州會議,1975年原國家體委公布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1990年,國家教委、國家體委正式發布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其中對體育納入升學考試、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考核和督導等都作出了規定和要求。《條例》是建國以來關于學校體育工作最全面的行政法規,標志著我國學校體育工作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新時期,國務院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學校體育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想象空間。在90年代,我國陸陸續續頒布了大、中、小學生《體育教學大綱》和《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上給予指導與量化,加快了我國體育教學的發展。在體育教學理念上,“體育與健康思想”、“快樂體育思想”、“專項化的體育思想”和“終身體育思想”等理念也在我國的課堂教學中也嘗試開展,在教學內容上,也加入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項目,在教學評價上,除了重視技能、技術和身體健康外,也逐漸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這段時期,我國的體育教學評價無論理論和實踐,比以往更理性、更規范,人文主義和建構主義比較科學的教育理論都蘊含其中,對學生的非認知因素有了更多的重視,教育實驗也大膽開展,豐富了體育評價理論。
(三)與時俱進時期2001年到至今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各國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的培養,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強調思維的開放性和創新性;追求價值觀教育,強化道德教育;教育理念也層出不窮: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人本主義以及多元智能理念等理念也被引入我國,加深我國對教育更深入地認識,教育評價的價值觀、評價內容和方式、評價主體等方面都得到更多的發展。
2001年6月,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這也是改革幵放以來,中央針對基礎教育召開的首次會議,隨后,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作為我國新時期課程改革的指導性文件,在課程評價上,提出了“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同年9月,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也正式拉幵序幕,新時期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在體育課程中,也提出了“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學科目標,在評價主體提出學生、教師、家庭多方參與,在評價內容上除了關注學科內容外,還關注學生的心理、情緒、學習態度和習慣等,提出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評價,在評價目的上,除了結果性評價外,現在更多的關注診斷性和發展性評價,力圖通過評價來促發展。
三、體育教學評價演變規律與原則
(一)體育教學評價內容由單一性轉向全面性
早期的體育教學評價更多關注在學生技能和體能上,關注學生達標與否,運動量強度和技術掌握程度,將學生工具化,生物化,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理指標;現在的體育教育則更注重學生的個性、意志力、學習態度、鍛煉習慣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評價目標從“三基”到“增強體質”,再到身心全面發展;評價內容從單一走向多元,從籠統走向具體;除了關注學生的“學”外,也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授課質量等諸多方面。在評價中力爭全面評價學生的體育素養、學習態度、更好地提高教學現狀和效果,以評價來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二)體育教學評價由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轉變。
以前的體育教學評價注重的是甄別、排序、選拔的功能,將評價當成一種目的和結果,靜態看學生,但是,學生的體育成績只是對體育技能和知識的再現,沒有反映出學生學習過程和努力程度,也沒有體現出學生的先天素質差別。現在體育教學評價,重視學生的上課學習態度和成績進步幅度,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成長和提高,正確看待體育成績,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以評價來促進發展。
(三)體育教學評價主體由單一走向多元性。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方式,教學評價本來也應該是相互的,但是長期的尊師重道文化影響,早期的評價一直以教師評價學生為主而忘記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才最有評價權。現代的教學評價處理教師評價外,還引入了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家長的評價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形成一個多維的的相互評價體系,更好地發揮評價作用,促進師生平等,共同進步的評價環境。
四、體育教學評價演變的內在原因及未來趨勢
(一)體育教學教學評價演變的原因。
教學評價在其發展期間受到教育目標、社會價值、教育及其他學科理論的影響,例如: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實際上受多元智能和建構主義的影響,評價主體多元化也是受到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影響;激勵性評價則是受到終身教育,終身體育的影響;個性化評價則糅合后現代主義的一些理念;同時,體育教學目標受到國內外環境以及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的影響,那么相應的教學評價因要評價教學目標執行情況也相應地受到影響。
(二)體育教學評價未來的趨勢展望。
1.體育教學評價理念不斷更新。
教學評價每一次變革背后都是人們教育理念的轉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體育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入,再加上其他學科理論的融合,未來的體育教學評價理念也會跟隨這些變化而不斷更新;各國教育評價理念也會互相借鑒與促進,評價理念發展更符合時代和未來的趨勢,比以往更加科學。
2.體育教學評價內容更加多元與全面。
教育評價理念和教育目標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對教育認識的更加深入,評價內容會也會變得更加多元,涵蓋的內容也更豐富。以往的體育評價只是關注學生的生理方面,現在則關注學生的心理、習慣、態度,社會適應性等非認知方面;以前只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現在還有關注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往的評價只關注結果,現在的評價不僅要診斷,還有提出改進方向,促進學生發展,因此未來的體育教學評價內容只會更多,更全面。
3.體育教學評價方法和方式更加多樣與科學。
隨著社會對教學評價理論認識的不斷提高與深入,在評價方法中,采用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力圖全面展示評價的功能,希望既能如實反映學生的目前真實水平,也能提出改進和提高的方面,這也是發展性評價理論的初衷,在評價方式上,口頭評價、觀察、測定、考試等種種方法被綜合運用;同時學生的自評、學生間的互評、以及師生、家長的評價也漸漸納入其中,所有這些評價方法與方式都是為了更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同時也為了更全面、更準確的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終鑄等,體育教學評價現狀及改革趨勢【J】,體育學刊,2003年5月.
[2]王華倬,高飛, 新中國70年學校體育學發展回顧與展望【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年11月.
[3]楊軍,閆建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校體育評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9月.
[4]杜登明,新中國學校體育改革歷程的回顧與反思【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42頁),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