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斌
【摘 要】智能制造這一概念的提出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意味著對設備和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對于職業院校中開設的機電類專業而言,以往的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隨之調整。本文通過分析智能制造的關鍵核心技術,同時結合機電類專業的發展,提出了課程體系構建的新方向。
【關鍵詞】智能制造;機電類專業;課程構建
國務院在2015年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對我國的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制造方式將逐漸被智能制造這種模式所替代,成為制造業升級和轉型的重要途徑。而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作為江蘇省甚至全國機電類專業引領的示范學校,也需要在這場智能制造的浪潮中調整結構布局,以實現課程的改革與轉變。
一、智能制造的關鍵核心技術
從定義上來說,智能制造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兩部分構成的智能系統,而這一系統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可以進行一些例如分析、判斷和決策等的智能行為活動,繼而取代一部分人類在生產過程中的所需要的體力或腦力勞動。
通常可以將智能制造這一概念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分析,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它包括了智能生產、智能產品(或裝備)和智能服務,這三者組成了智能制造的關鍵核心技術;而從狹義的角度可以認為僅僅是指智能生產。
智能生產是指以智能制造系統為核心,以智能工廠為載體,通過互相連通的智能網絡,實時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智能產品包括智能制造裝備及其生產出的智能產品;而智能服務主要指基于智能產品或裝備的一系列服務,例如互聯互通的智能網絡、自動計算的智能銷售平臺等,并且以上這些關鍵技術不同程度的影響了智能生產的全過程。
二、機電類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為了更好的滿足國家工業4.0標準和智能制造要求,職業院校中所開設的機電類專業應當緊跟制造業發展趨勢,及時調整課程體系構建和人才培養機制,以滿足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型企業對于機電類專業的用人需求。
(一)明確培養目標,創造就業條件
機電類專業包含的方向有很多,綜合來說,其主要培養目標是面向機電行業設備操作、運行維護、銷售服務和管理等崗位,所以開展了大量的專業課、基礎課和公開課,以此來實現課程體系多樣性,提升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拓寬就業條件,保證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社會對機電專業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在這樣的專業課程目標體系下,學生在學校里學習了很多不同方面的專業知識,但是在來到工作崗位之后,發現多樣化的專業知識無法很好的運用到實踐當中,學過的東西用不上,需要用到的知識學得不精細,工作無法正常開展,需要企業的重新培訓,另外,在設備操作和生產管理中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與崗位實踐中差異很大,這也是教學目標不匹配的影響之一。為消除此不良影響,需要在當前智能制造背景下對相關行業進行調查,明確專業培養目標,適應崗位需求,根據當前情況來看,機電專業設備維護技術崗位為主要的專業培養目標。
(二)優化課程體系,提高學生能力
以往的機電類專業注重的是學生在機電學科的實踐能力,所開設的課程也始終圍繞著機電類專業的核心課程而設置,即便到了企業中也只負責一部分生產任務。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術能力,同時還必須具備例如開發設計、售后服務、數據分析等一系列綜合能力,這無疑對現有的課程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優化機電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勢在必行。根據學科體系建設,原有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有公共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和實踐教學模塊,各個模塊都是由專業基礎課過渡到專業課,每個專業課都伴隨有實訓和實習,由此構成完成的知識體系,但是就實踐教學環節來看,其教學內容的職業針對性不強,雖然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較為扎實,但是沒有見過相對應的行業先進設備,缺乏職業行為能力,所以需要根據崗位需求和行業發展情況來進行課程體系優化。在開展課程體系優化的過程中,需要突出專業技能培訓對職業教育的實用性,比如可以將機電專業第一學年的課程分為電氣安全安裝和系統組件機械加工,第二學年分為一體化系統生產管理組織和機電一體化系統裝配與機電液傳動,第三學年分為系統拆卸、系統故障檢測維護、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與制作,這樣的課程安排,極大的強調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機電專業的實踐性,符合未來崗位需求,有效突出職業教育特點。
(三)突出智能制造,加強校企合作
一直以來,校企合作是教育部提出的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培育模式,事實上在落地時學校和企業之間都存在著一些困難,導致很難實現。而隨著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尤其是作為機電類專業,學校和企業必須深度融合,學生只有通過在企業中的鍛煉才會對智能制造這一概念有更清晰的界定,并且有機會接觸到行業前沿的機械機電設備,彌補學生在學校實踐學習中的不足,而企業只有反饋給學生所需要的人才能力及素養才能讓學生清楚自身發展的方向,更好的滿足智能制造的未來發展需求。
(四)增強網絡建設,實現雙創教育
隨著5G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以往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早已經被互聯網所打破,學生在學校學習技能的時間畢竟有限,將來的學習更多的會偏向于網絡信息化,學校應當加速發展網絡資源,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另外創新創業教育近年來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機電類專業的學生不能只是一味地鉆研技術,可以更多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同時也讓學校的辦學變得更有特色。
(五)開展技能培訓,組織社會服務
學校可以同社會機構一起利用假期時間對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技能培訓,以增強他們的綜合能力,通過這些專項培訓,讓學生都擁有一技之長,甚至成為多面手,這對今后智能制造背景下學生的就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面向當地開展一些社會服務工作,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也是學校打響知名度,服務社會的一種方式。
(六)擴大就業渠道,打通國際教育
作為學校而言,每年都需要對應屆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和崗位推薦,對于機電類專業的畢業生來講,今后的就業渠道不僅僅停留在一線技術人員,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得其自身可以完全適應技術、銷售、設計、管理等多個崗位。同時對于有繼續深造想法的學生來說,將來國際教育會被打通,他們可以去德國、美國等制造業強國繼續進修學習。
三、總結
在國內外競爭日趨激烈,市場需求也不斷變化的今天,智能制造已成為制造行業發展的大方向,而制造業的企業們隨時都會對生產設備和人才需求有更高的要求,作為機電類專業的院校,必須在大背景下更加突出智能制造這一概念,及時合理地調整課程體系構建,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出更可靠全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靜.工業4.0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及培養路徑探析[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6(2).
[2]王燕.工業4.0背景下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J].現代商貿工業,2018(22).
[3]王稼偉,王曉忠.五年制高職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河南教育(職成教),2018(10).
[4]姚鋼.智能制造視域下高職工業機器人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職業時空,2016(6).
[5]吳康林.工業4.0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及培養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8(23).